大明第一高僧,被称“黑衣宰相”,一生辅佐朱棣成就霸业!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姚广孝是为了造反而造反,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验证自己的能力,查看自己智谋的水平。说白了,就是以造反行为来让别人知道他的水平。结果他成功了,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得不偿失。晚年的姚广孝对此也许有些迷茫。

编辑
姚广孝(1335年-1418年),法名道衍,字斯道,政治家,阴谋家,靖难之役的策划师。导演素有黑衣宰相之说。 (用现在的话说,也可以叫灰衣主教)姚广孝在妙智庵出家为僧,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就此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谋划靖难之役成功。朱棣登基后,姚广孝为太子少师,设计北京城布局。公元1418年,姚广孝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朱棣亲写神道碑铭,入明祖庙,是有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编辑
在《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也。”可以说,姚广孝是以阴谋家的的身份入明史的,也是后世对姚广孝的一致评价。但顾炎武对他评价颇高。靖难之役的成功首先是建文帝君臣无能,再是朱棣的运气,第三才是姚广孝的谋划。刻薄的朱棣却认为自己得天下的第一功臣就是姚广孝,所以对姚广孝甚厚,把最器重的嫡长孙、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交给他来培养。但姚广孝拒绝了一切的待遇,统统不要。显然,姚广孝不认为朱棣会对他“卸磨杀驴”。公然造反“满手鲜血的”的一个和尚居然要成佛了,实在是莫大的讥讽?为什么?这一切做何解释?不仅仅是一个为了造反而造反就可以说明的。
编辑
实际上,姚广孝要造反的目的就是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我觉得他和三国的贾诩很像。看透了一切。姚广孝知道一旦造反,无论成败都是千载骂名。他不在乎。在他这样的人看来,名声不过是身外之物。他要的是过程。失败他也接受。成功了也就说明他的能力,至于成果不是他需要的,姚广孝一生未婚,他用计太毒,太绝。应该是怕殃及子孙不敢。姚广孝无疑是鬼阴谋家。但这个阴谋家精通佛,道,儒三家。超然于物外。他的行为就说明了一件事,他不想辜负一生所学,就是要验证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