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战特辑01:李云龙团灭鬼子观察团 原型战斗沙盘复刻 韩略村伏击战

“亮剑”的光荣之地
如果没有韩略村伏击战,会不会有电视连续剧《亮剑》?作者都梁没有正面回答。但他说他反复研究过六师前身部队三八六旅十六团的战史,王近山指挥的韩略村伏击战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地一位 80 多岁的老民兵说:“洪洞县是老游击区,听说八路军要在这儿揍鬼子,民兵、妇救会很快动员起来配合部队作战。天一黑,我们就封锁了道路,切断了韩略村和外界的联系,我那时才十二三岁,就在这村口的树上放哨。” 1943年10月18日,王近山率领十六团从太岳抗日根据地向外线转移,经过一夜行军到达了洪洞县。当天洪洞县武委会主任孙名烈就来到十六团团部慰问部队、介绍敌情。驻临汾日军东进扫荡时,经常从临屯 (临汾至屯留)公路上的韩略村经过。每天早上都有十几辆汽车装着枪炮弹、药和粮食罐头在日军的押送下东去,下午又装载着抢劫的物资和被击毙敌人的尸体返回,天天如此。韩略村是洪洞县通往潞安大道上的一个大村,地处临屯公路进山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39年,日寇就在韩略东垣上建起炮楼,驻守着一个小队的敌人,扼守临屯公路。据韩略日军炮楼的鬼子透露,他们的大太君后天要坐汽车经过这里去东山。王近山和十六团领导分析敌情后,决定在此伏击敌人,配合腹心地区反扫荡作战。 24 日黎明,部队悄悄进入距韩略村炮楼约 500 米左右的设伏阵地。这个埋伏点是只能通过一辆汽车的凹道,两旁是陡壁,高的地方约十余米,低的也有七八米,延伸约 500 米远,便于部队埋伏。因为这里距敌人碉堡较近,公路上来往的敌人到此会麻痹一些,村东的碉堡又被风口垣遮挡着,碉堡上的敌人看不到这里。早晨8时许,日军战地观战团分乘13 辆汽车经过韩略村。当汽车钻入布好的 “口袋”时,第二营营长聂凤炎发出攻击命令,霎时,枪炮齐鸣、杀声四起。六连战士们用集束手榴弹、炸药包炸毁最后一辆汽车。班长赵振玉带领全班战士“腾飞而下”,跳上另一辆汽车,刺死鬼子,夺过 9-2 式重机枪,掉转枪口,顺着公路向前猛扫,挡住了敌人的退路。负责“断头”的三营九连这时也击毁了领头的车子,未打坏的汽车夹在中间动弹不得。满沟火光,浓烟冲天。战士和民兵呐喊着从沟两侧冲了下去,将敌人截成了几段,与之展开了白刃战。经过3小时激战,日军战地观战团除少数逃走外,全部被歼。我军伤亡 50 余人。王近山率部迅速清理战场,分几路往苏堡方向转移上了霍山。韩略村东敌碉堡的日军小队兵力单薄,没敢出战。韩略村伏击战的亲历者、十六团六连连长杨怀年在他的回忆文章《韩略村之战》中,记述了十六团指战员是怎样“亮剑”的。王近山“亮剑”——王旅长和大家一起分析了敌情,研究了打法。决定由九连抽一个排控制炮楼,其余两个排埋伏在村头,堵敌人的“头”。四连和五连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坡坎后边,打敌人的“身子”。六连在最后,堵敌人的“屁股”,待敌人进入埋伏圈后扎紧“口袋”。部署完毕,王旅长严肃地说:“这儿离县城很近,又是鬼子的据点。敌人根本想不到我们会在他鼻子底下打埋伏。这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敌人一旦发现,就会迅速增援。这就要求我们这一仗必须狠打、猛攻、快收,拣到便宜就走。” 战斗英雄杨发“亮剑”——我们连的战斗英雄杨发冲下公路,猛地抱着一个比他高半截的大块头日本兵,摔倒在地。那鬼子拼命反抗,突然咬住杨发的右手背,杨发也就势咬着鬼子的脖子,和鬼子在地上翻来滚去。杨发个头小,力气渐渐不支,被那鬼子压在下面掐住脖子。在这危急时刻,有个战士大步跨过去对准鬼子的后脊背“扑哧”一声捅了进去。鬼子哼了一声,便像只死猪一样滚下去了。杨发爬起来,对着鬼子的尸体吐了口唾沫,连声道:“可惜,可惜。”那战士莫名其妙地看着杨发。杨发笑道:“我想捉个活的,带到延安,叫你给报销了。” 英勇牺牲的张德胜“亮剑”——枪声渐渐稀疏下来,残存的几个鬼子仍在顽抗。我连五班班长张德胜带着战士冲到汽车跟前和鬼子拼刺刀。他瞪圆两眼,左突右挡,愈战愈勇,一连捅倒两个鬼子。躲藏在汽车底下的一个鬼子瞄准他开了枪,张德胜英勇牺牲了。张德胜同志是山西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他身材魁梧,一脸粗黑胡子。平时不多说话,待人和和气气,打起仗来却像只猛虎,英勇无比。战斗的进展,证明了王近山预判的精准和“狠打、猛攻、快收”部署的正确。韩略村伏击战是亮剑精神的体现,它标志着敌后游击战开始展开全面反击。陈赓同志说,它比消灭5万日军的意义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