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学小词典①

关于欧洲史
帝国主义:帝国主义(Imperialism),亦称“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依靠资本输出,使用其他国家劳动力,以便本国赚取利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最后形成。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具有下述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高度发展,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为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也已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普遍意义上讲为,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社会科学方面教条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轻视实践,轻视感性认识,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的书面个别词句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拒绝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式主义地、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而不将上级指示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形式主义: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加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其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是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阳奉阴违喊口号多,不折不扣抓落实少。
机会主义:也称投机主义(Opportunism),源出法文opportunisme,意为应付或妥协,最早用来形容19世纪法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些没有固定政治见解、随机应变的政党和政客。后指工人运动或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出现的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思潮、路线。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
沙文主义:是侵略性的民族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产生于法国,因法国士兵沙文(Nicolas Chauvin)狂热拥护拿破仑一世的侵略扩张政策,主张用暴力建立法兰西帝国而得名。它鼓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宣扬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煽动民族之间的仇恨,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在帝国主义时代,沙文主义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舆论工具。
改良主义:改良主义是一种试图以非革命手段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潮。这种思潮宣扬阶级合作,主张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局部的微小的社会改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通过法令和立法途径实行社会改革,变资本主义为“普遍福利”社会。改良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当时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已充分暴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已蓬勃兴起,在资产阶级学者中,以及工人运动内部,都有人鼓吹社会改良主张。前者如讲坛社会主义者和费边社会主义者,试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借助于在资本主义法制范围内的一系列政策,调和阶级矛盾,使资本主义趋于完善;后者如工团主义以及蒲鲁东、拉萨尔等右倾机会主义者,反对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主张通过和平的经济改良,或者通过阶级斗争和议会斗争,使劳动者的处境得到改善。
泛和平主义:否定战争的正义性和正义的一方,无原则的强调和平,认为和平是打开国家间尖锐矛盾唯一可行的钥匙。是网络社交中“圣母”一词的特别版本。
新自由主义: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因而成为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自由主义指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哲学,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同于经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即政府只对经济起调节以及规定市场活动框架条件的作用。在国际政策上,强调开放国际市场,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新自由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认为这会妨碍个人自由。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是:
(一)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
实质上是撇开人们的社会属性和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谈,脱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制造一种抽象的“理想市场”作为理论前提。
(二)倡导个人主义
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是利己的,其次才是利他的动机和行为。集体的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任何集体的利益的实现不应该以压制合理的个人利益为代价。社会目标不能抑制个人目标。
(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自由选择是经济和政治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应当自由地拥有私人财产,自由地交易、消费和自由地就业。
(四)支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市场的自我调节是分配资源的最优越和最完善的机制,通过市场进行自由竞争,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实现充分就业的唯一途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集中决策体制下不可能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政府不可能有充分的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
(五)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
由国家来计划经济、调节分配,破坏了经济自由,扼杀了“经济人”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效率,只有让市场自行其是才会产生最好的结果。因此,只要有可能,私人经济活动都应该取代公共行为,政府不要过多干预。
(六)主张私有化
私有化是保证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私人企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要求对现有公共资源进行私有化改革。比如水资源供给,此类商品资源可以被私人企业运营,但本身持有权仍然不属于私人企业,遵循市场化机制。
修正主义:是指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号 ,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思潮,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社会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逐步形成起来的工人贵族阶层以及补充到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魏巍根据对苏联等国复辟资本主义的观察,总结出现代修正主义具有如下的特征:
(一)打的是社会主义的旗子,走的是帝国主义的路子,他们一般都依然打着马克思主义或种种社会主义的旗号,但却以实用主义的方法阉割其革命的灵魂。他们口头上挂着人民群众,实质上却代表着新旧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复辟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
他们共同的手法是欺骗。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在社会主义国家内以反社会主义的面貌出现,是不得人心的,是无法得逞的。因此,他们往往以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弊端为名,干的却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之实。他们有时甚至只做不说,或者做成再说。
(二)前美国驻苏大使马特洛克在其《苏联政变亲历说》中曾说:“只要苏联领导人真的愿意抛弃这个观念(指阶级斗争的学说),那么他们是否继续声称他们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无关紧要了。这已是一个在别样的社会里实行的别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别样的社会则是我们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这句话确实说要害处。放弃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国家垮台的致命因素。
(三)在依靠谁的问题上,他们天天都说依靠人民,依靠工人阶级,实际上却天天都在改变其主人翁的地位。而其真正依靠的却是党内外的资产阶级,把无产阶级专政演变资产阶级专政。
考茨基主义:考茨基主义是一种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思潮。它的特点是以“中派”面目出现,表面上不偏不倚,调和折衷,善于诡辩,实际上在任何重大问题上都隐蔽或公开地站在机会主义立场上。考茨基主义产生于第二国际,它反对暴力革命,认为对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必要采取武装斗争,无产阶级只能通过“人道主义和民主的道路”取得议会多数,“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它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纯粹民主”和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它宣扬超阶级的国家观,反对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还提出“超帝国主义论”,否认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认为垄断发展的趋势,将是由国内垄断发展到全世界的垄断,最后走向全世界托拉斯,只要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成立国际垄断同盟,共同和平地剥削全世界,就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使人类免除战争灾难,开始一个“持久和平”的“新纪元”。
伯恩施坦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歪曲、修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因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施坦而得名。
拉萨尔主义:拉萨尔主义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鼓吹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体;直接的普选权是工人阶级的政治基本原则,是改善工人阶级物质生活状况的唯一手段。 [1] 认为无产阶级只要通过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争得普选权,就可以把君主专制国家变为自由的人民国家;否认无产阶级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
杜林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初在德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因其炮制者为杜林而得名。在哲学上鼓吹唯心主义论的先验论,认为先有模式、原则和范畴,然后把他们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现实世界。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他攻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反对废除私有制,把暴力看作是产生剥削的根源,否认暴力革命在历史上的作用。他站在自己本阶级的角度考虑,主张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行平均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