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为什么还需要读古典诗词?因为你还在浮游 黄晓丹老师 《诗人十四个》

黄晓丹老师的《诗人十四个》
叶嘉莹先生的弟子
中国古典文学教授
跳出传统认识
古典文学的内在取源于人的当前状态
讲述,王晓丹老师从故事中获得的“自由联想”以及古代心灵中的那些幽微的部分,画作与现代人生命体验共情的丰富资源。
真正的理想是自由心灵结出的果实,人必须先具备对自由的体验,才能分辨那些名为理想的事物。那些是出于自我的决定,那些是出于欲望的推搡,哪些是出于从众的附和?
你要突破那些阻碍我们成长的压迫性驱力;那些为了缓解内心焦虑而进行的心理防御机制;那些不幸让自己放下自我意识,而磨灭自我实现的从众附和以及那些过分的自我意识脱离自我之后,到头来,却把自己推向了人生的困境。
心灵上的自由
王维少年得志,20出头就拥有了别人渴望的一切,而又一点点失去。
中年寄情山水,繁华剥落时,已经照见了五蕴皆空
《辋川集》→每首诗表达了一组对立的呈现和消解
“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的境界
晓丹老师认为“王维有一种‘中止的能力’他依然对理想对岸有许多的向往,但那个对岸登不上去就登不上去了。那些对岸的人没有机会认识就不去认识了。‘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王维的诗歌与自己的欲望保持着距离,有中止,有放弃,有冷静的观看,有些特质更像来自佛家”

兴来每独往→王维已经放弃了规划人生行程,只是追随内心偶然的触动
胜事空自知→不再强求理解,因为自己最美好的感受从来无法被完全传达
定居何处是偶然,走向何方是偶然,与谁相遇也是偶然
诗人放弃全能控制感,以开放整合的心去拥抱生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也是“整合对立”后的精神状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说的是人类意志失效的时候,自然界中蕴含着一种转化的可能

心灵转化的意义,也正是在于从两种对立物中,整合成一种新的和谐现象的出现
晓丹老师→冷静的判断和涌动的欲望,如果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那么,在无数次的循环中,他也许会在某一个观察到心灵活动的规律中产生一种觉醒的意识。意识到无论是就此终止还是继续追求,终究有选择余地,在这样的时刻,自由就产生了
“当处于极其被动的情景,当外在世界日新月异,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时,如果人们具有调整的能力,就会在余裕中找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得先学会达到内心的自由和成熟后才能应对自己选择的桃花源,以及那些现实,否则,无数的远方和生活在别处也与你无缘。


苏轼也具有一种跳出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在远方飘零中依旧任运无碍,自由潇洒的心境。
晓丹老师:“我既是一个现在热爱生活的我,又是一个从未来看待终将死去的我,还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生命流动体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