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之光(九)|作家诗人书法家王伟(知止)力作
不死之光(九)
爱是一种欲望
文/王伟

叔本华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了就会无聊。人生,就像是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爱情是文学家的同案犯
上下五千年,人类只有二件事:1、繁殖;2、走向繁殖的路上。繁殖不是爱情,是一个动词,通常理解的爱情是后者,是在路上……
自古而今,从东方到西方,爱情一词能够给人以美好和向往,诗人、文学家是爱情的同案犯。《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司马相如的《凤求凰》,李杜苏辛、莎士比亚、曹雪芹……多少文人墨客,在爱海里沉沦,每一部小说,每一首诗,每一首歌曲,将爱情打扮成各式各样的角色,在人间泛滥成灾。幻美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果二人真办了结婚证,房贷、车贷、养娃三座大山压头上,还能爱得死去活来?凄美如《红楼梦》,如果贾宝玉生活在山村,偷看隔壁李寡妇洗澡就是他的爱情幻想;荒唐如《金瓶梅》,人世间最美好的事都掉入西门大官人怀中,换成当下,如果有总理做朋友,给武松十个胆也不敢碰他,当下有钱人的小三、小四,哪个是为了爱情?反腐抓到的任何一个官员比西门大官人,甩出他几条大街,在一众的文学家笔下,尽把苟且当成美好,尽情喧泄,引得吃瓜群众尽折腰。
仓央嘉措的爱情
近些年以来,仓央嘉措一度成为了广大中老年妇女的偶像,他的诗歌如天籁般空灵纯净,里面闪烁着与生俱来的佛性光芒,其中有着最大诚意的慈悲。世人皆说: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纳兰容若、仓央嘉措这两个美丽的名字都写过天下最动人的情诗。但凡读了仓央嘉措诗歌的女人,都会不自觉地掉入一个陷阱,嫌弃现实生活中周遭的一切,厨房里老公的庸俗不堪,情人的丑陋肤浅,不自觉地把自己进入角色,无法自拔。
从诗人角度来看,仓央嘉措不愧为一代情僧,他的诗,不论是热情奔放的还是冷静缠绵的,同样都蕴藏着一种拆解不开的深情。从《那一世》里的“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到《见与不见》里的“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无一不是如此。当感情来临的时候,做到热情如火、缠绵似藤很容易,做到淡如云影、静似深流却实属不易。《见与不见》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安静的深情,一如清风明月,雨润芭蕉。这样的感情没有焦渴,没有情深缘浅的感叹,也不会有烈焰焚身、万箭穿心的煎熬。在《见与不见》里,我们看不到缠绵悱恻、山盟海誓,却能读到一种磐石一样坚固不移的深情。就那么简简单单的几行字,明明白白的几句话。没有曲折幽婉、跌宕起伏的韵律,却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澎湃如潮的情愫。这样的情感仿佛岩浆在地底层涌动,它的力量足可以冲破岩石,而表面却是平静的。这来源于深刻的佛学修养和智慧。
每个走近仓央嘉措的人,都会在他的身上、在他的诗歌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内心由困惑焦虑到宁静安定。每个女人读仓央嘉措的情诗,都会找到她仿佛错失的情郎影子,从而迷上仓央嘉措,或者迷上他诗歌的幻境。每个穿行在钢铁森林城市的孤魂,被欲望和生活苟且了生命的人,读了仓央嘉措的诗歌后如饮甘泉,灵魂从而得以摆渡,夜幕降临之后的夜晚,孩子在哭泣,老公在打呼噜,房贷还要还。被生活折磨得苦不堪言,麻木不仁之后,仓央嘉措就成了每个女人心中的男神,这就是世俗大众沉迷于仓央嘉措的原因,也是形成仓央嘉措热最根本的原因。爱或不爱,爱都在那里,不增不减,我想仓央嘉措已经给出了答案。洗洗睡吧!明天太阳照旧升起。
在各种各样对爱情的表述和诠释中,至今没有人为爱情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我们试着在两位大哲学家的思想里来学习一下:
苏格拉底的爱情观
世俗的理解为爱一个人,是想得到幸福;幸福,是终极目的;爱,是企图占有幸福的一种方式。而占有幸福往往都是暂时的,可人们又很渴望永恒。生命有限,于是人类渴望繁衍,通过生育,在后人心目中赢得祖先的地位来获得永恒。这便是掩映在爱情之下的真实的动机。人们歌颂爱,无非是给自己渴望永久占有幸福的终极目的,找一个理由而已。为了永恒的幸福,人类渴望繁衍和生育。生育有肉体和心灵两种生殖力。
苏格拉底认为肉体的生殖力会产生官能世界的可朽的物体,而更为高尚的生育则是心灵的生育,这是一种心灵的创造、智慧的孕育和美德的衍生。这是一种精神与文化的生育,可以创作诗歌、谱写音乐,相对于人的生理繁衍,精神繁衍对人类更有益且更高尚。
苏格拉底对爱的阐释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人。但这只是全部奥秘的一小部分,真正的爱是一种更为恢宏的境界。先从美的东西开始,顺着美的东西逐渐上升——从美的身体上升到美的操持,到美的种种学问,最终认识美本身。一个人只有触及真实的美,才能生育真实的美德。也唯有以此为爱欲的对象,才称得上真正的爱欲行为。这里的“美”最终通达的便是“善”。
真正的爱情是不会只爱一个人。——柏拉图
什么是爱情?在古希腊语里面,“爱情”这个词演化出了一个主动词和一个被动词,我们一般把主动词翻译成“爱人”,被动词翻译成“情人”,顾名思义,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苏格拉底拥有无数的爱情和情人,证明了他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成功。
柏拉图的同性之爱
人的爱情肯定就是追求一个人,然后寻求满足,这是柏拉图的一个基本的观点。人追求人是为了寻求满足,这个我们基本上已经知道了。但是你爱一个人,那个人在什么意义上让你得到满足,这就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了,或者说他为什么能够让你得到满足?同性之间的纯粹的高尚的意义。
柏拉图的理念认为最高尚的爱情是同性之爱,异性之间的相爱是粗鄙的,异性肉体的碰撞只有一个责任——繁殖。他认为:奥林匹克、哲学、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爱情这三种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好基友,一辈子!
没有什么是爱的对手,除了同性间的真爱。
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也道出了自己的恋爱观和性爱观:真正的爱是对美的终极触达,提倡和对方有了心灵的交流,有了精神的契合后,再进行身体的交媾和受孕。这样的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是对美的向往,最终通往善。
受孕和生殖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使可朽的人类具有不可朽的性质。灵魂显然是比肉体更加圣洁、单纯和美丽的,精神的恋爱能达到真正的不朽。但柏拉图并不排斥肉体的快乐,只是说肉体的结合要建立在精神欢愉的基础上。
柏拉图式的恋爱,是可以将精神之爱和肉体之爱并存的恋爱。如果仅仅把柏拉图式的爱情简化为精神恋爱而没有了肉体关系,这并非原意。
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是一个循序上升的过程。精神恋爱不可能凭空出现,真正的爱情和所有的万事万物一样,是从个别到普遍、从有形象到无形象的金字塔形的上升过程。
总的来说,柏拉图式的恋爱观念更崇尚精神上的爱慕,但绝对不排斥肉体的愉悦。和对方有了灵魂的共舞后,才能达到灵与肉的真正融合,触达到美,触达到最终的善。柏拉图式的爱情超越一切,是超越性别、年龄、时间和空间的恋爱。
按照柏拉图的爱情理想,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就可以是神了,因为神就不爱任何的东西。但是这是一个最高阶段,柏拉图始终强调这是一个阶段。所以他不会割裂这个东西,也就是说绝对不把精神恋爱和肉体关系彻底割裂开来。
柏拉图一生中都没有恋爱,他既没有爱上姑娘也没有爱上男孩,当然更没有结婚。柏拉图说,别人都是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而我生来就是完整的,我不需要恋人。我只爱智慧,爱真理,爱知识。而凝结在其上的美,与恋人的美是一样的。这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观。
美是人类文明的不死之光,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就可以是神了,因为神就不爱任何东西。但这是一个最高阶段,柏拉图始终强调这是一个阶段。所以他不会割裂这个东西,也就是说绝对不把精神恋爱和肉体关系彻底割裂开来。
辉哥的爱情观
辉哥认为如果丧失了行动自由和思想自由,我们已经死了!世界上哪有什么爱情?即使有,又有几人懂得了爱情?辉哥的眼中,爱情是欲望打扮出来的绅士,如果爱情丧失了自由,就是魔鬼钻出来的时候,从前的姑娘把手给人,同时把心也一起给了他;现在时世变了,得到一位姑娘的手的,不一定能够得到她的心。
不懂得爱情就会变成一种毒药,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尝不到什么苦涩的味道,可是渐渐地在血液里活动起来,就会像硫矿一样轰然爆发。
一切卑劣的弱点,在恋爱中都称为无足轻重,而变成美满和庄严。爱情是不用眼睛而用心灵看的,因此生着翅膀的丘比特常被描成盲目;而且爱情的判断全然没有理性,只用翅膀不用眼睛,表现出鲁莽的急性,因此爱神据说是一个孩儿,因为在选择方面他常会弄错。
一切有机物的生命都需要光也需要黑夜,也如同雌与雄,彼此需要,所以连接、交换、合并是自然规律。或者说爱情是因为彼此缺乏安全感的一种借口,抱团取暖,互相需要。
以快乐为前提的意义,爱情的本质除了身体的差异寻找和快感渴念,跟性别和婚姻无关,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叫快乐,其他都是为这个词服务的,目标价值的积极实现就是辉哥的爱情动力,肉体也好,精神也好,取向也罢,辉哥又称“鬼见愁”,“绞肉机”,“挖掘机”,“吹沙船”,每个女性见过他,都会相思成灾,无法自拔,所到之处,洪水泛滥。
辉哥在他短暂的生命中活出了壮丽的色彩,和他生在一个时代是所有男人的悲哀,大量认识辉哥的人都变成了光棍,他是一种现象,在爱情的世界里活成了一束光,透过辉哥,我认真思考了一下爱情。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无法解释爱情这个词。天不生辉哥,人间无爱情。
当灵魂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爱欲包括了情欲,也包括了物欲,也包括了对身体的放纵。很多人的爱欲,是一种霸占与掠夺。比如他们认为占有了一个女人的身体,就占有了一个女人的灵魂,当他占有的身体越多的时候,他就获得了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这是典型爱欲的表现,其实,你什么都占有不了。
爱欲从本质上来说,是自己的不安全感,比如在早期恋情上受过创伤,后期就会表现为占有欲。其实灵魂空虚,用外界的占有永远不可能填补。哪怕你占有一个又一个的身体,也会在亲热过后,立刻听到魔鬼的微笑。
一个人的空虚,只能靠内在的充实来满足,比如寻找到工作的意义,再比如让自己的存在有价值感。不要向外探求,而应向内探索。佛偈有云: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灯。所谓内圣而外王,胜人者有力,胜已者强,人类只有一个真正的对手是自己,通过外在事物的影响丝毫不能让自己高尚起来。
河南人的爱情
第一层:干柴烈火,你带着汽油,她带着打火机,春风十里,火烧赤壁。这个是一种火烧连营式的身体本能的需求,从商业逻辑来看就是供求关系。
第二层:孤军深入,简单直接,行为决定结果,如河南驻马店光棍老王的爱情。
光棍老王半夜找李寡妇约会。
谁?
嘛?
干?
中!
第三层:思而成灾,想而憔悴,一念天涯,偷而不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最高层:同性之爱。柏拉图的理念认为最高尚的爱情是同性之爱,异性之间的相爱是粗鄙的,异性肉体的碰撞只有一个责任——繁殖。他认为:奥林匹克、哲学、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爱情,这三种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好基友,一辈子!

作者简介
王伟(知止),著名书法家,作家,诗人,房地产CEO。
心有八爱:写字,码文,插花,登山,玩茶,收藏,舞者,厨艺。
自幼学诗习书,饱读古今经典,以苏东坡为偶像,以王羲之为榜样,将有趣灵魂落于文字,将魏晋风华融于笔墨,作品满含蜀风雅韵,尽展云天襟怀。

代表作:《珠峰赋》《贤才赋》《英雄论》《巴渝大地赋》《西蜀记》《昆仑山赋》《长江赋》《秦岭赋》《易经与书法》《书赋》《酒赋》《茶赋》《云南赋》《温州赋》《中文赋》《千年孤独,高山仰止——纪念苏轼逝世921年》《吊东坡赋并歌》《人间逍遥是庄子》《人间有趣王小波》等。曾出版作品集《白昼之光》《明月清风》《中国当代作家精选》等,发表诗文几百万字。
诗观:思想是文章的母亲,哲学是文章的近邻,境界是文章的灵魂,张力是文章的生命力。有天地正气,有爱的力量,有温度的生命,有氧气的文字,有深刻的思考,于虚无的内心种植芳香,苟且而深情。书法观:书法,骨子里的中国艺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为书写注入生命的意义,于灵魂深处铺开时光,笔墨穿行,长河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