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故事背后的反纳粹英雄,至暗中的人性之光。埃·奥·卜劳恩与他的《父与子》

在这里稍微说一下关于纳粹上台的原因,up主说的太简练了,纳粹党从建立到上台历经十余年,期间德国社会也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上台的原因远不是一个德国人民受到一战战败和经济危机这两点就能够概括的
首先纳粹党在组建之初力量非常弱小,即使在希特勒加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不是什么大党,一直到希特勒成功打败了党内其他的领导人,完全取得了党的领导权,纳粹党的发展才开始逐渐壮大。
但是希特勒自己的政治手腕一开始并不纯熟,在1923年还妄图通过起义夺取政权,这就是著名的慕尼黑啤酒馆起义,最终这场起义想闹剧一样结束了,希特勒自己也被关进了监狱
按理来说企图推翻政府应该是很严重的罪行,但希特勒只被判了五年,最后只关了九个月就出来了,从这里其实就能管中窥豹,德国的魏玛政府作为一个一战失败才被组建起来的政府,并不是真的全心全意的心想民主,反对战争,政府中从来都不乏希望扩张德意志民族的利益,抱有极端的民族和国家主义的观点的人,所以这样的德国,完全倒向极右翼是很有可能的(类比一下现在的日本),这也是希特勒能上台的一大原因
同时解释一个误区,大家熟知的“一个面包五十万马克”也发生在1923年,这一年因为协约国要求德国立刻赔偿战争赔款,再加上法军占领了鲁尔区,德国政府因此大撒币,导致了恶性的通货膨胀。但是此时距离1933年纳粹上台还有十年,所以虽然通货膨胀有利于纳粹党传播思想获得支持,但这显然不是他们上台的直接原因
之后自1923年到1929年,是德国政府的一段稳定时期,纳粹党在这段时期一直在慢慢的扩充党羽,打压异见者,不过这时候德国经济得到了美国英国的扶持,因此处于经济上升时期,总的来说,魏玛共和国的政体是不受动摇的
但是到了1929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来了,在经济危机下,德国经济持续低迷,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一落千丈,也更倾向于走极端,毕竟在经济上行时,普通人根本懒得参与政治,而在经济下行时,普通人也不得不关注政治,寻求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了
正是在这种时候,纳粹党的反犹主义,民族主义得到了大量的拥趸,因此快速发展,成为了国会第一大党,不过要说明的是,纳粹虽是第一大党,但支持率仍未超过50%,依照魏玛宪法是不能组阁的,同时在纳粹上台前最受欢迎的1932年,其支持率也只有34%,远未达到50%,因此说纳粹得到了德国人民的广泛普遍的支持并不准确
在经济危机中,德共和社民党的支持率也不低,虽然不比纳粹高,但也足矣证明,德国人并不是都想要纳粹的,纳粹之所以能在1933年上台,还是因为当时那届的魏玛政府过于软弱,政治上出现了明显的不稳,希特勒也因此抓住机会,让兴登堡总统认命自己为总理,得到了德国的大权,所以像是“希特勒是德国人民选上去的”之类的话,是很明显的错误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纳粹上台的主要原因,除了一次大战给德国带来的伤痕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希特勒本人的政治手腕,纳粹党的宣传战略,和魏玛宪法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德共与社民党未能有效的遏制纳粹发展,以及一战遗留的民族情绪和政府高官带来的右倾风险,凡此种种都是纳粹党能上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