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仙鬼聊斋》:中元节该对"谁"许愿???

2022-08-13 14:36 作者:命理碎碎念  | 我要投稿

也称廊都大帝,北阴大帝。


酆都大帝是道教尊奉的阴间的最高神灵,地府冥界的最高神主。


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地狱之神。九月九日生,其任期为三千年,现在尚未到期。


酆都大帝居住在酆都山,就在现在中国西南部重庆市附近的丰都县。传说中这里是通往地狱的大门。(所以你们说梦到百鬼夜行的,天天看百鬼逛街的,得看看碰瓷地点对不对,你别跑天涯海角南海观音眼皮底下碰百鬼夜行,观音会很尴尬)


酆都山呢!又高又大,方圆三百里。人们认为酆都大帝就生活在地底下,那里有一系列地狱,全部由神负责。


还有的说法认为,酆都大帝管理着三十六个地狱。直到今天,丰都这个地方还被中国人称为“鬼城(上期地藏王统管十殿阎王,这样看酆都大帝管的多,必定三十六地狱:)。


酆都大帝,是地狱的主宰,位居冥司神灵之最高位,主管冥司,为天下鬼魂之宗。凡生生之类,死后均入地狱,无不隶属于酆都大帝管辖。以生前所犯之罪孽,生杀鬼魂,处治鬼魂。


旧时奉祀酆都大帝的庙内,多设有七十五司,各司分别承担追速鬼魂、搜捕鬼魂、关押鬼魂之职能。阳司亲属如有为阴间鬼魂超度赎罪者,亦由酆都大帝决断放免,发送鬼魂受炼升天。(出马出道的小伙伴经常说让你们送冤亲债主,祖宗阴灵,那都得酆都大帝同意,然而出马仙在酆都大帝面前都是野味,也很需要勇气。。。)


酆都大帝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粗略考察,大体有四个阶段:


第一,战国初始阶段。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据东汉张衡《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称:“北方有鬼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叫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茶,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据考证,《山海经》中的《山经》至迟成书于战国,《海经》成书于秦汉之际。这里明确地说“北方有鬼国”,一指有“鬼国”,一指在“北方”。这是两个关键词。由此我们知道了在战国时期,在“北方”即已出现了“鬼国”,而这个鬼国是在“沧海之中”的在一座“山”上。


第二,汉代泰山阶段。鬼国究竟是在什么山上呢?经过时间的推移,到了汉代,鬼国从海上转移到了陆地,并落实到了泰山上。《后汉书·鸟桓传》记道:“中国人死者魂归岱山(泰山)。”此时,泰山神主成为阴间的统治者,主掌生死大权。那时的鬼都居住在泰山的什么地方呢?答案是泰山之旁的蒿里山。蒿里山的“蒿”作何解?“蒿”即是坟地之野蒿,即野草。顾名思义,“蒿里山”即是鬼魂山。“蒿里”也被后人引申为墓地、阴间。


第三,东晋罗郾阶段。罗酆是指罗酆山,传说中的山名。传为酆都大帝统领的鬼所。后附会为重庆市丰都县的平都山,指为冥府所在之地。


首先提出鬼都不在嵩里山而在罗酆山的是一个著名道士,他就是东晋的葛洪。葛洪《枕中书》言道:“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


王琦注:“《真诰》:‘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上有六洞,洞中有六官,辄(she)周围千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官也。”这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此地是北酆鬼王决断罪人住处。也就是鬼王办公室”


葛洪也在《元始上真众仙记》中记载了“五方鬼帝”,文称: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这里明确指出,北方鬼帝治所已经不在蒿里山,而在罗酆山了。


到南朝时,罗酆山的地位更加重要了。至此,围绕罗酆山形成了一个鬼国的系统。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撰写了《真灵位业图》,将道界神仙赋予了座次。酆都大帝位于第七阶阴间神的中位:“酆都北阴大帝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显然在南北朝时道教已形成酆都大帝主管地狱的信仰,当时多称为北帝君,简称北帝。


第四,宋代四川阶段。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地狱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有所谓十八层地狱及十殿阎罗治鬼之说。道教汲取了这些思想,逐步形成了丰都鬼狱并塑造了酆都大帝的形象。道教的酆都大帝,原说住在北方的罗酆山,称为北帝;而后世却以酆都县(今重庆市丰都县)为鬼城,系酆都大帝的治所。


这一转变大约发生于宋代。清方象瑛《使蜀日记》说:“酆都县城倚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国都城’闻名。传说汉王方平、阴长生先后于平都山修道成仙,白目飞升,后人误读王、阴’为‘阴王’,讹传为‘阴间之王’。酆都乃成阴曹地府。”


这里说得就很清楚,并且非常的尴尬了:丰都县之所以成为鬼国阴都,都是因为一个误传。传说在汉朝,有两位方士,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一位叫阴长生,是刘肇皇后的曾祖父。他们因不满社会现状,先后弃官到此修道,最后终于得道成仙,“白日飞升”。到了唐朝,他们二人“王、阴”,被人讹传成了“阴王”,久而久之,以讹传讹,讹传为“阴间之王”。由此,丰都就成为阴曹地府了。从此,鬼国阴都就转移到了重庆市丰都县的平都山。经过千年的营造,丰都倒真正成了一个人间“鬼国”,规模宏大,组织赅备,结构完整,包罗万象。


酆都城庙宇景观也很多,上下五十余座,分别是:鬼门关、血污池、奈河桥、阴阳界、无常殿、钟馗殿、土地庙、东岳殿、城隍庙、东西地狱、十王殿、玉皇殿、天子殿等。


其中天子殿是鬼城最大的建筑群。它坐落在高山的顶峰,由山门、下殿、中殿、正殿四部分组成。当初是为了纪念阴长生、王方平二位道仙而修建的,创建于西晋(265一317)隋唐时加以扩建,名仙都观,宋时改称景德观,明代称阎罗殿。宋明时开始供奉阴天子酆都大帝。清代又改称天子殿。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大殿结构雄伟,工艺精湛;殿高9.5米,占地2400平方米。


正殿中央高大的石座上原来供奉着一尊酆都大帝神像。像高六米,金身铁铸,明代制作。可惜这尊宝贵的神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铁运动中被熔化了。现在的天子像为泥塑彩绘,像高二丈,头戴金冠,鳞袍玉带,龙眉凤目,庄重威严。



咱们在科普下鬼魂进入地狱必须办理的证明和经过的关口:


路引


所谓的路引,就是地狱的通行证,长三尺、宽二尺,以粗纸印成。上面印有:“酆都天子发给路引”“普天之下必备此引,方能到酆都地府转世升天”。上方印有阎罗王的图像,下方盖有“酆都天子”“酆都城隍”和“酆都县府”三个大印。


人死之后,要到阴间去报到的幽灵,就得手持这张阎罗王所发的通行护照,在经过看守鬼门关的小鬼检查过后,才得以进入鬼国。



奈河桥


关于此桥,存在两种流行的说法,一种叫作奈河桥,一种叫作奈何桥。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又有区别。


“奈河”是地狱中的河名,在《宣室志》中有一段关于奈河的叙述:“董观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为奈河,其源出于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由此可知,奈河是一条来自地狱、充满腥味、流着血水的河流。


在奈河之上有一座桥,就是奈何(奈河)桥。这座桥又窄又险,凡是恶人的鬼魂经过这座桥,都会掉到奈河中,被河中恶鬼毒吃掉。如果生前是善人,则可顺利通过这座桥,转世为人。(这就是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鬼门关


据说人死了之后,在进鬼国之前,必须先经过一个阴森森、把守严密的关口,俗称鬼门关。


丰都的鬼门关相当吓人。从玉皇大殿往上走就会发现一座黑漆漆的山门,血锈一般的横匾上写着“鬼门关”三个阴森森的大字。这个地方有一大片的参天古木,树上栖息着一群群的乌鸦,当冷风阴飕飕地吹过,确实鬼气逼人。



之后呢,就是最浪漫的三生石、望乡台、登天梯、孽障台等。十王殿和十八层地狱等地府景观供你观赏。。。。


我国传统信仰的地狱主宰有东岳大帝、地藏王和酆都大帝。他们的来源不同:东岳大帝来自于汉族民间信仰,地藏王源于佛教,酆都大帝测源于道教。

《仙鬼聊斋》:中元节该对"谁"许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