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拉练背还是练腿
全面训练和重点突出并不矛盾。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并不能说明意义相同。 深蹲、硬拉都是复合动作,全身受到刺激的肌肉部位很多,但是因为背部或腰部有明显感觉就否认硬拉的训练重点是腿部,显然不合适。
硬拉对竖脊肌和背部肌群的压力因人而异,因为人体结构(四肢和躯干比例)和臀位、站距、握距等都存在差异。硬拉(特别是传统的高臀位硬拉)的确可以刺激到背部(受力链条和启动时上身角度的原因,硬拉时上背部刺激比深蹲大),但是将硬拉作为背部而不是腿部训练的重点显然是舍本逐末了。分析一个动作训练到哪块肌肉,主要看动态收缩的肌肉部位。
硬拉,其实严格来说并没有手臂屈曲的“拉”,手只是挂钩,主要是腿部臀部(身体后侧链条下半部)的伸髋发力,配合大腿前侧股四头肌的伸膝发力(举重式低臀位时伸膝力比例较大),伸膝加伸髋,表现为腿部的蹬地伸直过程。所以,硬拉是练腿为主(调动全身肌肉多并不影响腿部发力为主)。
部分健美运动员把硬拉安排在背部训练日,客观效果上也是有意义的。竖脊肌的主动收缩发力很少,但静态受力还是极为可观的(对塑造身体厚度确实有帮助),而且硬拉调动肌群多,对人体自身激素水平的提高很有好处,促进增肌健力。当然,上强度的话硬拉作为腿部(后侧链条)训练的主打动作,效率会更高。传统的高臀位窄站距稍宽握距的屈腿硬拉不适合高次数和高频训练,否则会造成神经疲劳,甚至引发肌肉劳损和腰伤。此类硬拉不像深蹲屈膝(伸膝)屈髋(伸髋)同步,重物重心与身体重心在一个重力线上——硬拉有偏离(尽管也是腿部发力为主,但腰部负荷确实较大),而且有握力瓶颈,还有,硬拉的受力链条比深蹲长出一个手臂,因此不利于恢复。细心的健友会觉得,传统屈腿硬拉类似于膝盖不超过脚尖,股骨不低于水平面的亚体式蹲举姿态,的确很像,区别只在于负重方式及重心高低的不同(手抓和肩扛)。所以亚体的蹲举动作,腰部压力也确实较大。这里多说几句,凡事都有两面性,有时缺点换个角度就是优点。硬拉受力链条长,后侧链条发力多,有助于提高激素水平,腿力、腰力、握力都可有效增强,而人体衰老的主要标志就是激素水平降低和腿力、腰力和握力衰退,所以硬拉也是防止衰老的好动作,只是不要高次高频以及使用过沉负重。特别是腰伤康复的人,恢复硬拉训练,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人体的生理特点有共性,也有差异。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齐头并进,每个人应学会根据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动作和训练方法。
“王牌动作”也许对部分健友来说确实会存在一定的误导,但是,将“王牌动作”作为训练的主打动作并没有错,因为相对来说,复合动作效率更高,经常训练复合动作而不是只懂得孤立训练,人体会更协调。训练中的运动表现力向运动场和生活中的实际搬运(物体和自身)能力转化会更高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