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中医必须要学习的基础课

2023-02-26 21:47 作者:bili_95379770708  | 我要投稿


学习中医必须要学习的基础课有《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针灸学》、《医古文》。没有这些基础,你怎么进一步学习中医?


有人说我没学过这些,不是照样看病很好嘛?不错,不学这些基础,就相当于你建大楼没有打地基,即便大楼建起来了,能建多高?大家心中很明白。你可以看看那些不学基础的民间中医,最多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研究,如果你只是想靠中医吃饭,可以学他们;但如果你想学习中医这门学问,就必须从基础开始学起。


有人说这些都是学院派的东西,我不学,这个问题我不想和人争论,但你只要到临床上看看,往往成就最高的,都是学院派的人,因为他们既有一颗好学向上的心,又有深厚的中医功底,只要方法得当,又抛弃了学院派的不良习气,想不取得很高的成就都难。



学习中医,说到底,还是一个思维的问题;什么样的思维,就是一种既有能够举一反三的思维,又有在纷纭复杂的事物中一眼就能找到共性,找到诀窍的思维;还能够很客观的看待临床,不为那些怪力乱神的玄幻带到阴沟去。


要学好中医,就如同作画和写字一样,首先要找一个好的教材来学习。自古以来那种教材最好呢?答案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

我只是个中医初学者,本没有资格来开启这个话题。但是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心得想分享。刚好前天有粉友在评论区留言:您能不能写一篇如何开始学中医的文章呢?我就答应了,而且在回复时给自己下了个Deadline:三天之内要写出来。我始终相信人经常要逼自己一把,否则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哈哈哈。


我想,自学中医要从基础学起。有人说废话哈,哪一门学问不是要从基础学起?


真的不是废话。现在自学中医的路径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难处学,学通了,高屋建瓴,难处都攻克了,顺流而下,一通百通。倪海厦倪师就是持这个观点。


而我是一个纯小白。2020年之前,对中医一窍不通。对中医的印象中立,不吹不黑,甚至总体感觉上中医偏玄学,对把脉诊断是不信的(具体怎么转变的,以后我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说),开始自学以后,首先接触到中医的世界观,与我而言,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写了一篇《学中医打开了上古世界观的大门!》),了解到阴阳、五行如何深刻、宏大而准确的阐释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关系。自此开始,由感兴趣变成了热爱。


所以在我的认知里:以点破面,可能是像倪师那样的有天赋的人可以从难处学。我辈凡人,学中医还是要从基础学,更何况基础并不枯燥,学习充满了乐趣呢。


什么是基础呢?


两本书:《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是教材,当然行文和语句方面……你知道的,毕竟是教材。重要的不是内容,重要的一是思想,二是结构。思想方面,要理解到中医学的“道”,理解中医学的世界观。另外呢,结构特别重要。小白自学中医,分清学习的先后次序,哪些是重点,尤其重要。

2,中医如何治病,中西医治病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问题有些大,这也不是咱们这些初学者能回答的了的。但是不弄清楚这个问题恐怕不知道如何学起吧?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连中医是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能确保自己学到的是真中医呢。于是,我就带着疑问去寻找答案,终于找的一个目前为止,最认同的回答,答案来自郭生白老先生。


1,郭老: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和谐的理念,阴阳五行的均势思维,认识生命规律,顺应生命法则,保护生命,完善生命,这是中医。 如果不是在这个思维里,不是在这个行为里,就不是中医。(中医要有一个界定,什么是中医?刚才我说这个一定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阴阳五行的均势思维,去认识生命规律,顺应生命法则,去保护生命,完善生命。我对中医这个界定,是这样的是中医,不是这样你先别是中医 。)


中医是什么?中医是认识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生命规律,认识自然规律就是认识生命规律,因势利导,你想在汗腺排出去,我给你一点儿出汗的药,帮你一下出去,你想从大便排出去,你发生障碍,我给你一点儿通便药,排出去。这是个因势利导,我根据你的趋势我给你制造有利的条件,顺着你的趋势,你自己的一个导向,我帮助你,这是中医的思维,所以它不产生抗药性。


2,郭老:这个我得要从最基本的观念说。中医治病,中医看病,它站在什么位置上看?中医看病是以人本位,站在人的体能本位上看病,西方医学是站在物质本位上看病。这个我们可以具体说一个例子。比如说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在中医来看,这个人感冒了,感冒了以后怎么了?产生了一些症状。症状是从哪儿来的?这个症状说明什么啊?中医看这些症状是看这个人的体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他是在人本位上看病。他对于这个病理,张仲景说:“太阳之为病。”太阳之为病怎么讲?太阳的含义是什么?他还有一个少阳,还有一个阳明,三个阳和起来把一个阳分成了三个。同时,把一个阴分成了三个,阴和阳是不能离开的。


说阳病和阴病是在一个人上说的,阳病是外源性疾病,阴病是内源性疾病,外源性疾病是外界的致病生物,病菌或者是病毒,以至于致病的非生物进入人体,引起来的人体的一个功能——就是排异,异己的东西要把它排出去,这是人体做出来一个本能反应。那么中医治病,是看这个本能反应的方向,趋向哪里,它趋向汗腺要出汗,你看他发烧,外周血管充血,发烧,全身颤抖,肌肉颤抖,血压升高,完全是为发汗做准备,制造条件,汗腺分泌,排开汗出来病好了。


十五岁从文学医,后拜师于邑之宿医陈颖川。陈老潜心岐黄,嗜书如命,不仅能背诵四大经典著作原文(其中《内经》是重要篇章),且能背诵一些名家的注释。陈老主张背诵一些经典著作和经典条文,他能全文背诵《伤寒》、《金匮》、《本经》、《温病条辨》及许多重要注家之注,对《内经》的重要篇章皆能大段背诵,对注家更是如数家珍。





中年以后,据自己历年来的体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可囿于背诵,但又不可不背诵,应该有重点的背诵(这可不是那些不背书就要“灵机活动”者的借口)。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陈老为什么主张背诵呢?他认为临床经验用文字表现很难全面,而读书人对同样的文字之理解,又会受到文化水平、临床经验、阅历、判断力和想象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还原到作者所需要用文字表达的实际情况,其准确性就比较差。我们根本不可能走到已经作古的前辈名家面前,由他们通过实际病例讲解总结成文字的东西,既无名师亲授的可能,那么就只有通过精读,反复读,以至背诵,再在临床上去反复揣摩,从中悟出真谛,这是其一。





其二,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从这一个例,你就看到所有的外源性疾病,都是在人体发生的排异本能反应,这个是从排汗,把致病物排出来;有的从大便排,有的从呕吐排,有的从小便排,有的从出血排,等等,完全是根据人体的本能,对于外来的异物做出来的一个反应,这个反应的趋势趋向哪里,这个中医生就顺势利导他把它排出来。


西医是从这个物质本位来看。比如说,感冒是哪一种感冒,哪一种病毒?哪一个病菌?而且这个病菌跟踪它有什么变异,这一点对于致病物质看的非常精细。但是他是对抗的,他只能认识到这个致病物质。这个生物体,以后他才能去发明一种药去杀死它,或者是去抑制它,所以他要走在这个致病物质的后面。中医不是,他不在微观上去认识致病物,是在体能上认识自己的体能对于外来的异物做出来的什么反应,是以体能为本位把它排出去。他以不变应万变,他不管你这个病毒有什么变异,你是哪个种我一概不管,我管不了,我杀死你我也不杀死你,我杀不死你,中医认为宇宙万物是共生关系,谁也消灭不了谁,如果有一个被消灭就引起一场混乱,会有许多物种要消灭。所以他在一个和谐理念上共生,共处,共融,对待疾病也这样,这是中医和西医这一点不同。

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就能够帮你把结构和学习的先后次序整理出来。能解决这么重要的问题,你还要计较什么行文和内容呢?《中医基础理论》我已经学完了,本文的后面我会把我理解的要点和学习顺序列清楚。


《黄帝内经》居中医四大典籍之首,是中医的奠基著作。在她诞生后的两千多年里,她就是古人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脉针灸学+中医养生学教材。


好的,知道了要学《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那怎么学?





学习中医必须要学习的基础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