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喜来乐|我儿时也幻想过悬壶济世,锄强扶弱~
我想不起来第一次是什么时候看的《神医喜来乐》,我只记得,看着看着,我就必须要看下去,直到到大结局。在“剧荒”的今天,我仍旧会认真地重温一遍。
背景:清朝末年。

喜来乐,一个悲催的“上门女婿”,精研医术,在沧州开着自己的医馆:一笑堂。正对门,开着一家餐馆:食为天。老板娘“赛西施”(外号)拿手好菜“沧州铁狮子头”,虽说是个寡妇,却是风韵犹存。喜来乐好吃铁狮子头,更对老板娘倾心已久,可碍于家中雷厉风行的“母老虎”“醋坛子”,只好忍一时风平浪静。
这剧吸引人的不只是老戏骨李保田的演技,更有赛西施扮演者沈傲君的演技和貌美,经常见弹幕大呼“女神”“娶妻当如赛西施”“生气起来也好美”等等。这种近乎要舔屏的言辞是对那个没有美颜的年代里演员最好的赞誉。
我之所以要重温这剧,不仅是因为“无聊”,而是因为现在的一些剧实在没法看。我想从《神医喜来乐》中再找到那种自然而然的幽默、轻松,而不是很刻意地“被教育”。赵本山曾经谈论小品说过这样一段话,个人觉得在理,起码尊重事实。


本山大叔的春晚作品被奉为经典,真不是吹的。据说赵本山的小品定义了东北人过年放炮的时间:看完本山小品再放。谁让人家搞作品有这个“觉悟”,作品能不好么?
我还想说:他的作品不光给人欢乐,而且“教育意义”一点也不差!
小品是这样,影视剧也是这样。好的故事,鲜活的人物设定缺一不可。也许这是个看颜值的时代,但是一个演员,如果大家不是冲着他的演技水平去的,而是冲着一张脸去的,那么一定一定是观众的问题。哈哈。看脸没问题,咱也得看看演技,是不?当一张脸大于故事本身,大于人物设定,八成也许大概好看不起来。
一说起这个来,就有点收不住了。这样的话不知道多少人、演员、导演都说过了,我也不想多说了。
《神医喜来乐》之所以喜欢的人多,骂的人少(也不能说没有键盘侠啥的),不外乎演技、颜值、故事都有了。当这些东西都有了之后,那些“主旋律”才会发挥作用,不然只会让人看着看着就在眼前浮现出三个字“主,旋,律”。《神医喜来乐》中也有家国情怀,也有锄强扶弱,也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可是这些都融在故事之中,我们可以完全地接受,我们跟着人物一起嬉笑怒骂,一起体验世态炎凉,一起大起大落。这就是我重温的理由,没有这些,我是看不下去的。
如果你每一次看同一部剧在特定的情节处流下同样的泪,它一定(百分之九十)是好剧。
小时看了奥特曼,就做梦都想做奥特曼,在梦里变大,打小怪兽,可真在梦里变成奥特曼了,反而很恐惧怪兽,差点把自己吓尿了,一觉醒来,果然尿了。后来看西游记,想成为孙悟空,指着女同学大喊“呔!你这妖精!”然后被请去办公室和班主任亲切友好地谈心。再后来,看了《神医喜来乐》,就想着可以成为一个神医,拯救苍生,锄强扶弱,再有个赛西施陪在身边就两全其美了,甚至无形中也给了我选择另一半的标准。
你看,好剧啊,作用是无穷大的。
现在,我终于明白,小时候吓尿我的“小怪兽”是作业变的;被我叫“女妖精”的同学长大都挺漂亮的;神医喜来乐那种性格,还真有点自己的影子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