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学设计说明】语言康复课-绘本《青蛙,你在哪里》
本节课的【教案、教学案例、PPT】请看专栏里其余三篇文章
《青蛙,你在哪里教学》设计说明
一、确定教材、明确目标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中,关于沟通交往的训练中提到:能用常用句或用两个以上句子表达需求、拒绝、情绪和描述事件。《上海市辅读学校言语沟通训练课程指南》中也有类似的要求:在会话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描述或说明观察到或听到的事物,能讲述事情发生的大致过程或事件中的人物”。
本单元选择的教学材料是经删减后的无字图画书《青蛙,你在哪里》,这一系列的青蛙绘本共有6册,这本是其中的第二册。这本书讲述的是青蛙逃走了,小男孩和小狗去寻找青蛙的故事,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遇到了地鼠、蜜蜂、猫头鹰和梅花鹿等动物,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情况,删除了遇到地鼠的场景,对整体的绘本阅读没有影响。无字图画书的画面具有直观性强、解说性强和连贯性强的特点,没有文字的干扰,儿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阅读图画,有利于儿童增强自己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叙事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语言发展。
本单元共二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了故事的大致内容,帮助学生理清了故事的发展顺序。本节课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老师借助了AR资源、互动表演、故事地图,和学生一起深入地阅读这本书,最后在故事地图的提示下,由学生来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叙事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故本节课的具体目标为:
1.巩固声母sh的发音,在词句中正确发出含有声母sh的音节。
2.能够用完整的句式“小男孩/小狗在(哪里) ,看到了 (什么) ,结果(怎么了) ”,
说出小男孩和小狗寻找青蛙的过程,包括寻找的地点、遇到的动物和发生的事
3. 在故事地图的提示下,能一边摆图片一边用所学句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技术结合、策略设计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中指出,采取多元形式,有效开展训练活动,活动的设计应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个训课更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1.借助平台、辅助教学
在课前,教师借助了本校的《大启小智学生IEP成长平台》,并询问了教师和家长,关于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方面的情况。结合《青蛙,你在哪里》这本绘本的实际内容,发现绘本中涉及到的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可能难以理解,便提前通过晓黑板app向家长推送了相关资源,比如书中的猫头鹰、树洞等,让学生熟悉下这些事物。
2.化静为动、改进教材
传统的绘本阅读形式,一般只有文字和图画。本课中,教师将图画书转化为PPT的形式,其中部分页面做上了动画和声音,比如青蛙叫声、蜜蜂的声音和阳光照射的动画等等。另外,借助相关的软件,选取了猫头鹰、梅花鹿等AR资源,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动物,身临其境。另外,对学生来说,还是缺乏生活经验的,有些字词较难用语言来对他们进行解释,恰恰需要借助声音动画和具体的实践操作来帮助她们理解。另外,这些声音和动画的运用,再加上和学生一起表演部分故事情节,使得整本静态的绘本显得富有生气,也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是本节课的特色之一。
3.重复练习、内化技能
前面两点是教学的辅助策略,对学生进行绘本教学时,教师采用的是重复练习的策略。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话,清晰完整地说出场景事件,师生表演场景事件,学生描述场景事件,学生一边摆图片一边说场景事件等,多次反复练习目标句式,提高熟练度。并将所学句式拓展到生活中,在生活情境中反复应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成人可以起到支架的作用,来帮助儿童发展更好的叙事能力。成人使用的提问、重复等策略,结合声音、动画和亲身实践等,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促进了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以人为本、缺陷补偿
本节课选取的是一名脑瘫学生,六年级,名叫瑶瑶。运用《特殊儿童语言与沟通能力评估指导手册》对瑶瑶进行评估,发现在发音方面,其韵母得分率为86%,其声母发音得分率为72%,声母单独发音时,瑶瑶能正确发音,但在句中发音时,其准确率偏低,主要错误在于sh、zh、r、l等音;其词句理解与运用方面得分率为78%,其中词语理解得分率为82%,句子理解得分率为92%,有着较好的词句理解能力,但在句子运用方面存在不足;在交流中能很好地遵守规则。在平时的交流中,瑶瑶主要以口语交流为主,偶尔会借助手势语,并很乐意与人交流,向他人讲述她的所见所闻。但是她在说长句时,语音清晰度偏低,说话声音也偏低,有时候让人难以理解。所以在语言表达方面需要加强。在日常交流中发现,瑶瑶基本能使用句式“ (谁)在(哪里)做(什么) ”,但不完整。为了丰富其语言表达,本节课将目标之一定为句式“小男孩/小狗在 (哪里) ,看到了 (什么) ,结果(怎么了) ”。
叙事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结合课程标准,本节课对学生的会话技能方面进行训练,让学生“能描述或说明观察到或听到的事物,能讲述事情发生的大致过程或事件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