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科普x拟人化]Perisserosa guttata 金星宝螺


拟人化形象
设计时尽可能参考了动物的配色。由于懒能力有限没能将裙摆做出半透明的效果,以还原物种半透明的外套膜包绕壳体的特征。人体在即将完工时进行了虽迟但到的调整,拖累了进度。到最后甚至没有留下签名,编者本身就没有版权意识,更何况画得也不怎么样。
无论如何希望将来能画出更成熟的作品,尽管这对于无法系统学习和练习绘画的编者而言可能是无法达成的目标。

分类阶元
宝螺科 Cypraeidae
金星宝螺属 Perisserosa
有三个亚种:
印度洋金星宝螺 P. g. gutta surinensis
菲律宾金星宝螺 P. g. bicallosa
东海金星宝螺 P. g. azumai
存在菲律宾亚种与东海亚种差别不大,应归为一个亚种的观点。
文章见链接 www.docin.com/touch/detail.do?id=1272693435

精致的藏品
本种凭借着自身小巧的外形和鲜艳的配色,获得了从古至今许多贝类收藏者的喜爱。即使是没有任何贝类收藏经历的编者也能轻松地欣赏它的美感。
种加词guttata有「斑点」、「波点」之意。
表示「点」的种加词里常见的有:
gutta-(水滴状,大小不一)斑点
ocella- 眼斑
macula- (比较均匀的)斑点
(以上来自编者通过翻译软件和观察物种特征后总结的结果,很可能不准确)
如同密立根油滴实验中繁星状的斑点缀于让人食欲大振的橙黄底色上,加之以极具宝螺科特色光滑水润的外观,使本种的壳自侧面看去好像被洒上了蜜糖的牛角面包(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吃法x)

从上往下看又有些像柑橘味的硬糖。
为什么总是吃的?

对于19世纪的收藏家而言,能获得一枚金星宝螺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直到20世纪中期,全世界也才仅仅发现了16枚完整的金星宝螺,其中10枚还是在19世纪时发现的。时至今日,随着有意识地采集导致出水量的增加,本种虽已不再稀有,但仍是极具吸引力且价格较高的收藏品(尤其是印度洋亚种)。
水族行业的兴起让喜爱贝类的人不必只是恋尸癖,人们终于可以在鱼缸里饲养活体,然后再收集养死了的贝壳x

害羞地披上斗篷
作为一种宝螺,金星宝螺在生活时会和科内其他成员一样用布满棘突的外套膜包裹自己的壳自闭。我们知道,贝壳由外套膜分泌而成,包裹在壳外的外套膜一样能做到这点。从外侧不断分泌的壳最终包住了宝螺的螺塔,故而我们看不到绝大多数宝螺成体的螺旋结构。这层也外套膜使得宝螺的壳免于被外界环境侵蚀,从而给壳带来了水润的光泽。
事情总不可能尽善尽美,宝螺的外套膜不是天衣,自然不可能无缝,所以在很多种类的壳上总会留下外套膜接合处条带状的痕迹。





“丑小鸭”
尽管成体有绚烂的色彩,其亚成体却只有平平无奇的外观——仅在中部有一条不那么明显的暗带。不仅不鲜艳,甚至连壳口的纹路都不甚明显。



护卵行为
金星宝螺的雌性在产下卵群后会守护在附近直到幼体孵化。这种行为至少能防止一些其它螺类前来取食卵群,亦是其能够从印度洋一路分布到东海的强大适应力的一个侧面。
宝螺科的足在产卵与护卵时有很大的作用。足分泌的粘液让卵能有序地排列与粘贴在介质上,并能覆盖在卵上以保护它们。另外,许多种类的足还能自断用以求生。

绚烂的宝螺科
宝螺科有一个极其著名的成员:Monetaria moneta 黄宝螺。在中文世界,该种被称作「货贝」,其原因在于它们曾被作为钱币广泛使用。而它们由林奈命名的拉丁名,也是「钱」的意思。

黄宝螺美丽的外观、统一而适中的大小以及在沿海广泛分布、在内陆又相对稀有的特征使它们成为了能够稳定供应的货币。时间上从商代到东周、地理上自沿海到青海,宝螺一直与人类相伴。到后来,人们还用骨骼、玉石和青铜制成宝螺的形状,作为对实体宝螺的补充。
时光流逝,人们不再需要宝螺作为货币,它的经济属性急剧降低。虽然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宝螺被当成了有趣的收藏品,但除此之外它们可以说毫无利用价值乃至它们的生活照常常被淹没在精致的标本照的海洋里。
但只要美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