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22第一天:孩子人生的每个重要转变,都离不开父母的鼎力相助
作者丨宋涵静
*本文所提及均为真实个案,已隐去个人信息并对细节进行修饰
年末,人们习惯盘点这一年发生过的事情。我也会在这个时候对自己的个案做回顾和总结。今年的工作,有5个在咨询中发生重要转变的孩子,让我印象深刻。
他们有的是厌学已久,最终重新回到学校;有的在抑郁确诊后,在家人的支持一步一步走了出来;还有的经历了从迷茫到目标明确的转变。
这篇文章,我想分享一些他们的转变和自己的感受。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也许你的孩子正在经历。他们父母发生的改变,也许对你的养育会有所启示。
一、这个考全班第一的女生,也为自己要不要“退学”挣扎过
回想起第一次见面,她已经断断续续请假在家5个多月了。在咨询室里,才升高一的她为自己要不要退学而挣扎。事情的起因是一次年级大考,在初中成绩优异的她壮志满怀。但在1000多人的考试里,她只排到了900多。
看到成绩的那一刻,她第一感觉是:“自己完了”。她接受不了从优生变“差生”落差,觉得同学看自己的眼光都变了。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爸妈看到成绩单后失望的表情。于是她选择用逃避,因为:“只要我不去上学,不去考试,失败就不会再次来临。”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孩子走向休学的剧本。但随着咨询的进行,这个孩子考到了班级第一,还被请到了家长会做分享。
而把孩子从退学边缘“救”回来的关键,是妈妈的变化。通过咨询,妈妈发现了自己的要求和期待,对孩子造成的压力。在一次家长访谈后,妈妈开始了自我反思:她试着调整对孩子的要求,开始淡化对成绩排名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她开始学着接受那个不完美,但很真实的孩子。
父母为了孩子在反思和成长的同时,孩子也在进步。孩子慢慢尝试回到学校:从起初一周能回学校2-3天,到后来能坚持完整上学。亲子之间的相辅相成,让孩子迎回了自己的好状态。到现在,孩子还保持每月一次的心理咨询,定期的家长访谈也没有落下。
其实很多家长有个误区,他们希望孩子有变化,自己才改变。但是,孩子会通过家长的反应来决定自己的努力。试着像这位妈妈一样,改变先从自己开始。孩子也会随着家长的脚步越来越好。

二、放声高唱《海阔天空》的他,曾经休学一年多
前不久的一个中午,突然收到家长的一条消息。消息是一条视频,视频里看到那个男生站在讲台前,唱起了《海阔天空》。在他身后,围着一群哥们,周围还有一起鼓掌、喝彩,合唱的同学。看到休学一两年的他回到学校,群里几位助理老师都很替他高兴,因为实在太不容易了。

他的转变,也和父母的变化有关。在咨询前,他的父母一直只是一对功能型家长。什么意思呢?他们能满足孩子各种生活需求,但在情感上,他们几乎从不在孩子面前表达。
长期缺少情感往来,让他学会了懂事,学会了察言观色。在学校,他每天都揣摩着同学、老师的心思,这让他很累。初一初二时,他还能勉强应付,但到了初三,在学习和人际压力双重影响下,他无法坚持了。
但与前一个女孩一样,他厌学后能重新返校的关键,是父母的变化。
在生活中,除了基本的物质满足,家里更多了些“温度”。比如,妈妈开始询问孩子的日常感受;爸爸和孩子的互动也变多了,这些在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年里,孩子感受着爸妈变化的滋养,也在重新学习与人相处的模式,学习着如何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这些不起眼的小改变,让他重燃了回校的信心。就在一个父母也没料到的时机,孩子提出了想要返回学校。现在,他已经顺利回到学校一段时间,没有什么大问题。
就像《海阔天空》里唱:"哪会怕有一天会跌倒"。他跌倒后站起来了。
这两个孩子的经历让我更加确信:每个厌学的孩子都有重返校园的机会。这个机会,一直掌握在父母自己手中。
孩子什么时候返校,取决于父母什么时候发现问题,愿意面对问题,愿意为了孩子尝试改变。

三、封闭自己的女孩正打开心扉,慢慢回到正轨
除了父母的高期待和情感缺失,人际压力也是孩子拒学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也出现在我的一个初二来访身上。
她在学校出现了人际挫折,为了躲避那些压力,选择把自己“关”在家里。当时,从社交圈一下子退出给她带来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但也因此,她更不愿意回到学校了。她的社会功能在逐渐退化。
在咨询初期,等候咨询的其他人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压力。所以在咨询中,除了处理她的困扰以外,我一直在做的事:和她保持一段真实的人际关系。
这是一种稳定的,孩子能从中得到支持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对厌学的孩子尤其重要!因为许多厌学的孩子在拒学后,会一并失去了社交的机会。社交能力的退化,让一些厌学已久的孩子好不容易回校,但一两天就又受不了,又把自己关在家。
不会应对人际关系,因此封闭自己,绝不是夸张的措辞。所以,如果孩子已经厌学,家长要尽量避免他们的人际关系只靠父母和网络维持。同时,你有必要为他们提供一些稳定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支持可以是孩子的朋友、同龄人,或者有相同经历的孩子。当然,最好的方式是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孩子。
四、一度没有了目标的大男孩,在浑噩里找到了方向
除了厌学,非自杀性自伤(NSSI)也是青少年咨询常遇到的严重情况。导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很多,作为家长或者老师,你有必要更多了解。(《“当刀划破手时,我才感觉自己活着”: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应对》)
我的这位来访,自伤的原因是背后强烈的无意义感。他感受不到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事情的意义。甚至慢慢开始对学习也逐渐感受不到意义了。因为对当时的他而言,学习更多是满足爸爸的愿望。失去了意义感,他开始变得空洞。
在咨询中,他常说的也是"无所谓","都可以"。在生活中,自残带来的疼痛,是为数不多让他感觉自己在"活着"的时刻。他看上去还欣欣向荣,但内心却已经一片腐朽。
而带他在浑噩中走出来的,是一次家长访谈后,爸爸当晚和他进行的一场持续几小时的谈话。他的转变也在那次谈话后发生。他自残的行为变少了,咨询中聊起未来,也似乎有了新的见解。
在后来一次咨询里,他聊起了那次和爸爸"男子汉聊天"。他说,那是他第一次感到和爸爸的距离如此靠近,也是双方第一次非常真诚的交流。虽然至今不知道那天的父子俩聊了什么,但这段聊天一定给他注入了生命的意义。
其实,对于很多出问题来求助的青少年,问题常常是亲子之间无效交流太多,真诚交流太少造成的。孩子渴望得到与父母真诚交流的机会。父母请在日常生活多创造孩子与你平等交流的机会。交流多了,那些阻碍他们成长的心理问题就会变少。

五、确诊抑郁的女孩,顺利走出了这片情绪沼泽
最后想分享的,是一个被确诊抑郁的初三女生。她的父母与一般家长处理孩子抑郁问题的方式很不一样。
生活中,不少家长都以接受心理咨询或到精神科就诊为耻。父母的“讳疾忌医”,使抑郁的青少年得不到帮助,甚至无法自救。 但女孩的父母很快就接受了孩子抑郁的事实。并且,过程也十分非常配合医嘱和心理咨询师的养育建议。因此,这个孩子的恢复也非常平稳且良好。
之前一篇关于抑郁的文章里,我说过:"当孩子抑郁了,父母的责任不会因为孩子就医或接受心理咨询就消失,孩子的努力+家长的改变。双管齐下,才会让青少年的抑郁以最好态势好转。"
这种工作方式,在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临床工作中,因为抑郁前来咨询的孩子不在少数。孩子恢复的效果和速度,和家庭因素有莫大关系。
所以,无论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在孩子自身改变之余,父母也要适当参与到孩子的治疗与咨询方案中,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师进行家庭调整,听取咨询师的教育建议。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顺利地走出情绪沼泽。
这5个孩子,都在咨询中取得很大变化。他们的这些变化,除了因为心理咨询本身的力量,还因为在过程中有父母的鼎力相助。

最后,想分享一些去年的感受和体会。去年很不容易。但是,让长期拒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帮空洞浑噩的孩子找回目标,拉被情绪困扰的孩子一把,这些都让我感到今年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特别是那些厌学的孩子。每一个勇敢的他们踏出返校的那一步,都让我更加坚定和笃信:我们一直以来针对厌学拒学、抑郁等孩子的工作是有效果,有价值的。我们多年扎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努力没有被辜负。
在接下来,我们也会继续精进这种工作方式,帮助更多受厌学拒学困扰的孩子。
在2022的开始,还想通过文章感谢一直以来信任我们的家长。正如标题所说,孩子人生的每个重要转变,都离不开父母的鼎力相助。更多时候是你们的改变,才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且,我们做得广告并不多,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被来咨询的家长推荐出去,才被大家熟知的。
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赖和认可。
在未来,我们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初心不会改变。我们也会以更专业的工作,回报大家对我们的信任!
文章写在2022年第一年。
祝福新的一年,大家都顺顺利利!元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