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类型读书笔记(一):外倾思维
外倾型较低分化程度的功能总显示出高度的主观色彩,带着明显的自我中心和个人偏好(即无意识)。
功能发达:指功能被完全置于意识的控制之下,分化程度更高。
功能不发达:指功能具有偶然和自发的特征,婴儿的、原初的本能,且态度越外倾越是如此。具有外倾型无意识态度特征的自我中心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儿童自我中心,它甚至濒临于无情与野蛮的边缘。
通常总有一种功能无论在力量上还是发展程度上都处于决定性地位,当思维在所有心理功能中占据领先的地位时,即当个体的生命主要受反思的思维统领,以致每一重要的行为都产生于理智思考的动机,或者至少倾向于遵从这种动机时,我们可以称之为思维型。
外倾思维(Te)
思维一般有两个源泉,其一为主观的最后可归结为无意识的根源。
其二为感观-知觉所传送的客观事实。
外倾型判断的特点是,有效的决定性标准是否适应于外在环境的标准,包括客观事实和客观观念(从外界借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和教育)。唯物主义者心态是其绝妙的例证。
实质上这种思维并不比内倾思维贫乏和缺少创造性,只不过它服务于其他的目的罢了。当内倾思维企图将客观材料带入并非以客体为根据的联系中时,两者都感觉到了对方侵入了领域,内倾思维显得武断,外倾思维显得沉闷平庸。
外倾思维的定义
从定义来看,该类型指这样一个人:
他的全部努力(仅就他是一种纯粹类型而言)在于要求他的所有行为皆服从于理智的结论,总是以定向于客观材料作为其最终的手段,无论这些材料是外在事实还是普遍被接受的观念。这种类型的人总把客观真实或客观定向的理智程式提升为不仅适应于他自己而且适用于他的整个环境的支配性原则。他以此理智程式来衡量善与恶,决定美与丑。一切与此程式相符合的都是正确的,一切与此相悖的都是错误的,任何他认为中立的东西都是纯粹偶然的。
因为此程式似乎体现了生命的全部意义,所以它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规律,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无论的个体还是集体都必然产生作用。正如外倾思维型使自己屈从于这一程式一样,同样的,为了他们的正确,他周围所有的人也要服从于它,而凡是拒绝服从的人都是错误的——因为他抗拒普遍的规律,因而是不合情理的、不道德的、丧失良心的。他的道德准则禁止他容忍例外;在任何情况下他的理想都必须付诸实现,因为在他的眼里,它是最纯粹的可认识到的客观真实的表述,因此也必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并非是出自他对任何邻居的任何伟大的博爱,而是出自于更崇高的正义和真理的立场。在他的本性中,任何表现出使这一程式失效的东西都只不过是有缺陷性的东西,是一种偶然的失误,是一些有待于下一次被剔除的东西,若下一次再有失误,那就显然是一种病态了。
倘若的疾病、苦难或精神错乱的忍耐偶尔成为这种程式的组成部分的话,那么就应为慈善机构、医院、监狱、传教机构等制定一些特殊的措施,或者至少为这些组织制定出长远的规划。通常,由于正义或真理的动机并不足以真正确保这些方案的实行;因此基督教式的慈善乃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慈善更多地诉诸情感而不只是诉诸任何理智的程式。人“应该如何”或人“必须如何”在这样的规划中显得极为重要。如果这个程式涵盖十分广阔的话,这种类型就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非常有用的角色,无论作为改革者、检察官、良心的净化者,还是作为重要创新的创导者都是这样。但是,这样的程式越是严厉,他就越会发展成一个纪律严明的人,一个循循善诱的说教者,一个自以为是的批评家,他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他人放到同一个模式里。在这里我们已经勾勒出了两个极端,大多数这一类型的人便分布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根据外倾型态度的性质,这种人格的影响和行为越是远离他们的辐射范围的核心,就越是令人产生好感而且有益。我们越是深入他们自己的权力领域,就越能感受到他们那种令人反感的专横。(人话:因为此程式要求理智客观并以此为权力核心,所以其余不理智客观的情感不受重视,不近人情)
过去向来没有任何理智程式能含括和表达生命的多样可能性,将来也不会有,这一事实必然导致其他同等重要的生命形式和生命活动受到压抑或完全被排除掉。首先,所有那些依赖于情感的生命活动将在这种类型中遭受压抑——例如,审美活动、品味、艺术感受、友谊的培育等等。诸如宗教体验、激情之类的非理性现象经常被压抑到完全无意识性的地步。毫无疑问,有一些例外的人,他们能够为某种特定的程式牺牲自己的整个生命,但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排除其他一切的状态是无法长久维持的。依赖于外在环境或内在意向、蒙受理智态度压抑的生命潜能本身迟早会间接的感受到意识行为对于生命的扰乱。无论何时,只要这种扰乱达到某种确定的强度,此人就会患心理疾病。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会太严重,因为个体会本能的允许自己对其程式做出消解性的限定,使其以恰当的合理的姿态出现,这就创造了一个安全的装置。
外倾思维型的部分优劣
为了坚持其客观的程式,其意识态度或多或少的变成非个人的了,它常常达到这样的程度:
其个人兴趣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当这种态度走向极端时,所有对个人的思考都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那些涉及主体自身人格的思考也消失了。
由于意识态度的高度非个人化特征,其无意识情感就变得极度个人化和过于敏感,从而发出隐秘的偏见。
外倾型思维是积极的,即建构性的。它导致新的事实的发现,或导致建立一种在不同经验基础上的一般概念,它通常也是综合性的。即使在分析时,它也能进行建构因为它总是超越分析而达到新的结合,获得更深层的概念,用新方法把经过分析的材料重新组合起来,或给它添加某些新的东西。人们可以称这类判断为论断性的,它的特殊点在于,从不绝对的贬低什么或破坏什么,而总是用一种新的价值来代替已经毁坏的价值。这是因为这种类型的思维为其生命能量的流动开辟了道路,生命的稳定流动就显示在他的思维中,以致使他的思维具有一种前进的、创造性的特征,他的思维既不停滞也不退行,除非——思维无法在意识中保持优先地位,判断就会呈现一种内在性特征,完全把自己限定在所给予的材料的范围内,一点也不想超越这一范围,判断一件事最好是将此经验放置到它所属的一望而知的客观背景中去。
“当外倾思维作为绝对客观规定的结果而从属于客观事实时,它完全迷失于个别经验中,仅仅积累了大量未经消化的经验材料。这些彼此之间鲜有或根本没有联系的个别经验所造成的重压导致了思维的分裂,它通常要求一些心理的补偿。这必定形成某种简单而普遍的观念,将累积的无序的全部材料连贯起来,或者至少提供这种连贯的可能性。”——荣格
我认为这段话是对学而不思则罔或者信息过载的一种心理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