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夏商周时期的酿酒业,你了解多少?

2022-12-15 17:40 作者:长江酒道  | 我要投稿



不同时期,酿酒的水平有所不同。

有资料显示,夏朝的酿酒工艺十分落后,过滤技术不到位,由于杂质偏多导致酒呈浑浊状态。


进入商朝,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量有了显著增加,其中“黍”的产量增大,这也是酿酒所用的优质原料,不仅出酒率高,且酒味优良。


到了周朝,建立了对酿酒、用酒进行严格管理的机构,并配置专门的技术人材,包括有酒正、酒人、浆人、郁人等职,设有中士、下士、府吏、胥、徒、奄等级,主要职责是掌管国家重大的国事活动和王室的用酒。



与此同时,周朝时期制定了固定的酿酒式法和酒的质量标准用“五齐三酒”对酒进行分类:在记录周代礼制最为详备的著作《周礼》中有记载称:“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沉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据了解,泛齐为酒糟浮在酒中,醴齐是滓、液混合,盎齐是白色之酒,缇齐是丹黄色之酒,沉齐是酒的糟、渣下沉;事酒为因事之酿,时间很短,昔酒是可以短时储藏之酒,稍醇厚一些,清酒则冬酿夏熟,为当时酒中之冠。通过“五齐三酒”的分类,说明古人对酿酒已经进入到追求品质的阶段。



在另外一本反映先秦文化的书记中,对酿酒技术有着更详细的描述,《礼记·月令》记载了负责酒的酒正酿酒过程: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麴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贷。这便是为后世称道的“六必原则”,对于酿酒时节、原料选择、选择标准等酿酒中的种种工序,都有了严格的规定。


“六必”是酿酒时要掌握的六大原则问题,其中“秫稻必齐”“麴蘖必时” “水泉必香”,是造酒的核心,有人将“秫稻”比喻为酒之“肉”,将“麴蘖”比喻为酒之“骨”,将“水泉”比喻为酒之“血”,这些比喻流传至今,“粮为酒之肉,曲为酒之骨,水为酒之血”是现在酒业从业者共同的认知。


由此不难看出,“六必”酿酒原则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酿酒技术的精华,对于酿酒的时间、原料的准备及其选择标准、大酋对造酒事务的严格监管等,都进行明确的规定,这也说明中国酿酒业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纵观整个先秦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酿酒技术上虽然有着不成熟的地方,但为后世酿酒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且从留存下来的酒器中,可以感受到当时酒文化丰富的程度,也正是因为古人的不断探索,让酒文化成为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之一。


中国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故称“秦酒”,因产于秦国都城雍城而得名,茅台酒的源头枸酱因汉武帝刘彻使臣唐蒙出使南越国而始见史册。始于殷商、盛于东西周的酿酒技术在秦汉时期有哪些进步,又缘何能诞生出如此众多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名酒呢?


敬请关注下期《汉朝酿酒技术为后世留下了什么?》


夏商周时期的酿酒业,你了解多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