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被设计的世界
如果一件产品的各个部件同时发生故障,以至于已经没有维修的必要,那么我们要为此竖起大拇指:这是件好产品,设计水平高。如果由于某些功能丧失,导致产品寿命缩短,以至于不得不定期更新,此时我们就已经陷入了无节制消费的陷阱。
最典型的莫过于手机。最初的手机厂家会配两块原装电板,方便用户更换使用,市场上也可以买得到原装电板,但没多久,电板就消失了,电池变成了内置的,也无法更换。一旦无法充电,我们就不得不更换手机。于是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手机成了使用寿命只有两三年的日用消费品,而几千元的电视、洗衣机仍旧是寿命可达十几年的耐用消费品。电子垃圾充斥世界,而事实上电子垃圾回收站中很多电子产品的外包装都还没有打开。
科技进步并非一直用于产品的技术革命。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为了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订单,德国灯泡的寿命从2500小时缩短到1000小时,这一要求作为控制性条款被写入协议。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车辆,通用汽车对车辆的升级不是引擎和车辆的可靠性,而是外形颜色和尾翼。
20世纪盛行的消费文化和消费性科技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贷款消费去获得更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广告中传递的美好生活是对时尚的追求。彻夜排队的苹果手机购买者并不清楚每代的手机有多大的差异。产品的报废时间写入了制造商的设计书,根植于消费者的心里。汽车的更新、移动设备的升级并非完全由于人们喜新厌旧,而被用作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证据。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消费文化在年轻人中盛行。住房更大、装修更好、环境更美,于是刚需往往5、6年就成了改善型用户;汽车从代步工具变成外形更酷的色彩更亮的身份象征;衣服、手袋、鞋子的使用寿命越来越短。
我们步入了消费型社会,不断地消费食品、工业产品、生存环境,消费电影、综艺等娱乐节目,永无止境,不知节制。这个消费型社会由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创造,也由我们推动。在这个消费型世界里,我们的生活被设计,但我们似乎很乐于被设计,是不是细思极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