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历史】第2课 俄国的改革 | 彼得一世 | 亚历山大二世 | 农奴制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主要内容

废除农奴制主要内容

一、早期俄国的发展历程
①形成早期国家:9世纪晚期在东斯拉夫人活动区域形成基辅罗斯等早期国家,后受拜占庭帝国影响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②建立统一国家
13世纪上半叶,该地区被蒙古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崛起,并逐渐兼并其他公国,到16世纪初建立统一俄罗斯国家。
③强化专制统治
伊凡四世执政时期采用“沙皇"称号,强化了专制统治。在1592--1593年,沙皇政府确立了农奴制,并严格保证地主、农奴主的特权,农奴的权益受到极大损害
二、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沙皇专制统治,农奴制盛行,俄国工商业发展缓慢。
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富国强兵
开始时间:18世纪初
主要内容:①在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教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社会上,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意义: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在1700---1721年,在大北方战争中,俄国大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②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局限性:①彼得一世改革是一场沙皇领导的自上而下加强专制统治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②农奴制被进一步强化,后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三、废除农奴制
背景:①1853年---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法击败
②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是农奴制却严重阻碍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沙皇的统治
开始时间与人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①它废除了农奴制,促使了社会各界产生新的气象
②推动俄国走向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从废除农奴制和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看,1861年俄国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局限性:①农民为了赎买土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农奴获得‘自由’的同时,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列宁】
②农奴制的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