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华东电化第一路 - 骄子英名留八闽

2021-12-10 00:41 作者:酸菜鱼同学  | 我要投稿

骄子英名留八闽

—鹰厦铁路电气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林春华 薛贵宝

      鹰厦铁路素有“山岳铁路”之称。从1993年12月28日起,鹰厦铁路的列车由蒸汽、内燃机车改由国产韶山3型电力机车牵引。听着这一声声风笛长鸣,人们怎能忘记为鹰厦线电气化铁路作出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的建设者。

      今年61岁的王兴才,是铁道部电气化局鹰厦线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1952年,王兴才和妻子王学静一起从北方交大毕业后,赴苏联学习电气化集中设计,也是当时10名学员中的“双骄”。1960年,电气化铁路下马时,他俩又是保留下来的20名电气化技术种子中的一双。在我国现有7000多公里电气化铁路线上,有5000多公里洒下了他俩的汗水,妻子留在天津,谁知一分别就是七八年。去年6月,正当鹰厦线电气建设需提前半年竣工之时,王学静病情突然加重,王兴才急返天津,几天后妻子便永远离开了他。王兴才忍痛回厦门投入工作。他谈到到妻子时说:“她一生都热爱电气化事业,总是那么支持我搞电气化,可是在她年老病重需要人照顾时,我却不能照顾她……”

      原福州分局副局长郑志夫,今年65岁,早就可以离休回家享清福。因他经验丰富,领导上留用,他就一天到晚泡在工地上,任务越紧张他越要冲在第一线,舍命地干,工人们称他为“拼命三郎”。1989年,来舟站场改造进入高潮,他一年365天,天天“泡”在工地上掌握情况,协调指挥,处理技术问题。他曾因膀胱癌动过大手术,由于过度的劳累,一天终于晕倒在工地上,人们把他送去抢救。他一苏醒过来,又顶着烈日向工地走去。他说:“搞鹰厦电气化,我是豁出命了,要死,也要死在工地上。”

      一个人在洗脚时难道能睡得着觉吗?在鹰厦电气化铁路建设中,就有这样的人。福州铁路工程总公司漳平二段段长何伟文,在来舟站场技改大突击中,他52个日日夜夜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有一次,工人们把已经熬红了眼晴的何伟文,硬拉回工棚休息,谁知他在用热水洗脚时,头一歪,竟然睡着了。

      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工程师王连群,家住武汉。正当漳厦段工紧张时,他父亲患心肌梗塞病故。电报传来,他回武汉料理丧事,第三天就启程赶赴漳厦段。在火车上,他想起含辛茹苦的老父亲,忍不住失声痛哭。

      在郭坑施工紧张阶段,铁四院电气化二处助理工程师张先华,妻子已有七个月孕,她从家乡来到工地,要求张先华回去照顾自己。她见丈夫实在是忙得不能分身,只得一人回去。在郭坑站送行时,同志们见挺着大肚子的妇女艰难地爬上火车,都忍不住流下热泪。

      参加鹰厦线电气化建设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约有万人,他们大部分来自外省市,其中95%的已婚职工都分居两地,无法团聚。在建设者中有65%是年轻人,在福建一干就是七八年,因此相当多的人找不到对象。

      献了爱情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这可以说是鹰厦线电气化建设者的真实写照。23岁的狄荣花,是铁四院的女测量工,从鹰潭到厦门几百公里线路,她硬是与男职工一步一步走过来了。就在她将有一个小生命时,由于过度劳累终于倒下了,永远长眠在来舟站旁。伴随着狄荣花一道长眠在鹰厦线的还有:康志成、李珂、陈安隆、杨明贵、陈志和、倪玉霞。他们是铁路战线的“骄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英名永远留在八闽大地上。

原载《人民铁道》1994年1月23日)

原文刊载于《华东电化第一路》,福州铁路分局党委宣传部,1994年,闽新出(94)内书(刊)第78号。现由网友 酸菜鱼 整理上传,仅供学习分享之用。

华东电化第一路 - 骄子英名留八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