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经方应用: 麻杏石甘汤

2023-09-16 13:53 作者:城南中医  | 我要投稿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证理解

麻杏石甘汤证是肺热喘咳证。为什么呢?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者,为麻黄汤证。汗出恶风,发热脉浮缓,气逆而喘者,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之汗出而喘,异于表实无汗之麻黄汤证;有汗而身不恶风,脉不浮缓,则又异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杏石甘汤之汗出,是为里热所迫而非表虚;喘为肺热,而非肺寒,且无大热,此无大热实为体表无大热,为热郁于肺的明证。

此证内热壅盛,所以汗出;肺气不利,所以作喘。 如用桂枝汤,阳盛则毙。至于条文中所言,“发汗后”和“下后”的问题,“发汗后”,表邪化热,热邪犯肺而喘;“下后”,乃表证误用下法后,发生的变证,下后表邪不得外解,反而入里,导致肺气壅遏,不得宣通,郁而化热,热邪犯肺而喘。条文中“发汗后”和“下后”虽然发病原因不同,但热邪犯肺的肺热喘咳证病机同一,因此治疗也相同。

《方剂学》教材把麻杏石甘汤归入辛凉解表方,与银翘散、桑菊饮同列,这是不对的。教材的错处在于一是认为本证是表邪未解,二是对麻黄在麻杏石甘汤中的功效又错误理解,这两个因素导致了教材认为是表里同治。

编撰《医宗金鉴》的吴谦说:“……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而不恶寒者,知邪已不在太阳之表……其所以汗出而喘,既无大热,又不恶寒,是邪独在太阴肺经……”。仲景大师治疗太阳病表证,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本证汗、下后如果仍兼见表邪未尽,理应用桂枝汤更为恰当,但原文却明示“不可更行桂枝汤”,明明白白是里热证。

条文中的“喘”,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必有症状,乃热邪羁肺所致,不是风寒束表而致。“无大热”,即发热不甚,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热邪初传入肺,热势不甚;二是发汗、下后,外邪虽传里而化热,但汗、下均可解散部分热邪。三是本证为里热,故起病初期体表不热。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临床遇到麻杏石甘汤证,发现一个规律,病人可有汗、可无汗,有汗的病人里热更严重,要加大石膏用量;这可以解释为,热从里发,透到体表,里热越重,出汗才越多。这从临床实践上说明了麻杏石甘汤是典型的里热证。

麻杏石甘汤的主要功效在于“清宣肺热”,这是众多医家的共识。多数医家认为本方中麻黄不在发汗,本方无解表作用。如南京中医学院的《伤寒论译释》中说:“要知欲求麻黄发汗,必合桂枝,且须温复,其效始著。如不用桂枝,则但能宣畅肺气而治喘咳。用石膏而欲清阳明大热,必合知母,不合知母而合麻黄则能清泄肺热而发郁阳,麻黄合杏仁,能宣肺气而治喘咳,甘草以和诸药,所以本方的作用不在发表而在宣畅肺气,清泄肺热。”

因此,麻杏石甘汤应该是清热剂,清脏腑热剂。

应用方证:

麻杏石甘汤的基本病机为热邪壅肺,肺失肃降。“汗出”、“无大热” 为非特异性表现,咳喘为应用麻杏石甘汤的关键主证,肺热是麻杏石甘汤证的关键病理。

临床上凡肺气闭郁的热证、实证,不管有汗、无汗,有无大热均可使用。肺热气闭的喘证可用之,风热咳嗽亦可用之,外寒里热的支气管肺炎、急慢性气管炎、麻疹合并肺炎、大叶性肺炎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临症多见:发热、咳喘、鼻煽、口渴、烦躁、便燥、尿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薄黄或黄白、脉数、浮、滑、弦。

参考副证:呼吸短促、咽喉肿痛、麻疹隐现、痰黄稠、舌降、脉细、指纹青紫。

麻杏石甘汤组方及方义:

咳与喘均是肺气上逆的表现,与肺的宣降失调相关,而宣肺止咳平喘,首推麻黄,其性味辛苦而温,既善于宣通肺气,又长于降逆止咳平喘,被誉为肺经专药。《本草正义》指出:“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外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 风寒固得之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以宣通。 而俗以为专主表寒之猛剂,误矣。”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两药相辅相成,既能宣肺,又能泄热。石膏倍用于麻黄,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则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杏仁苦微温,降利肺气而平喘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用,合石膏相伍则清肃协通。甘草既能益气和中,与石膏相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 尤在泾曰:“盖肺中之邪,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除。 ”综观全方,药仅四味,配伍严谨,清宣降三法俱备,共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

麻杏石甘汤的剂量:

《伤寒论》原文剂量: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麻杏石甘汤(常规用量):生麻黄12克,杏仁10克,生石膏24~36克,生甘草6克。

麻杏石甘汤的用药比例:

麻杏石甘汤原方无解表作用,能否兼治表证,关键取决于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即其用量比例不同,功效则有清宣肺热和清肺兼解表之区别。 原方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为1比2,这是一个平衡点,石膏刚好可以平抑麻黄的发汗功能。如果加大石膏用量,则麻杏石甘汤的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功效越强。

临症经验用量:若患者无汗,病属邪已入里,热闭于肺,以透邪为主,麻黄、石膏按1比3成方;若患者身热,汗出时有时无,病属肺热有迫邪外达之势,治当清肺透邪并重,麻黄、石膏按1比4成方;若患者身热汗出,属热壅于肺,当清解肺热为主,麻黄、石膏按1比5成方。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凡用古人成方治病,其药味或可不动, 然必细审其药之分量或加或减,俾与病机相宜……,麻杏石甘汤的临症应用,一定要注意用量的调整。

麻杏石甘汤的煎服方法:

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麻杏石甘汤的临症加减:

肺部感染者,加连翘、黄芩、栀子;大便不通,舌苔厚者,加大黄;腹胀者,加枳实、厚朴;咽痛痰黏者,加桔梗、半夏。

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很广,原方主治汗下后,邪热壅肺之喘,该方具清热宣肺平喘之功,后世医家广泛用于治疗风热型感冒、肺炎、支气管炎、结肠炎、痔疮、咽喉炎、麻疹、膀胱炎、遗尿等症见热邪壅肺、肺失肃降之疾病。

肺与大肠相表里,邪热壅肺,势必影响及大肠,导致了大肠传导失职,而成结肠炎、痔疮等;肺合皮毛,热邪壅肺,伤及所合,而出现荨麻疹、疖肿等皮肤病;肺主气,合自然之气与水谷之气而化生宗气,《灵枢·客邪篇》说:“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行呼吸焉”,因此本方对热邪犯肺,上薰于喉咙诸疾,多获良效;肺主通调水道,,若肺被热壅,水道失调,则致小便不利、肿满诸证。

下面列举一些麻杏石甘汤的临床效验用法:

一、加味治疗感冒发热不退

感冒发热病人大多会自行服药治疗或经西医西药治疗,但有一些病人会出现发热不退或退而复升的情况,用麻杏石甘汤疗效显著。

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5g、杏仁12g、甘草6g、生石膏(打碎先煎)20g、荆芥10g、薄荷(后下)5g、淡豆豉15g、牛蒡子10g。

日1剂,水煎取药汁300ml,早晚各150ml,温服,连用3天。治愈率超9成。

二、加味治疗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临床上常见多发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多因流感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等引起,以发热、咳嗽、气急、胸痛等为主要表现,白细胞不增高,X胸片示:支气管周围炎性病变。中医属“咳嗽”范畴,为风热犯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肺所致,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清宣肺热,疗效显著。

组方:麻黄10g、杏仁15g、生石膏50g、桔梗15g、黄芩15g、鱼腥草20g、桑叶15g、浙贝母10g、射干15g、菊花15g、柴胡15g、生甘草10g。

煎服法:先煎麻黄,后下诸药,日1剂,分3次服。

参考疗效:治疗1周,治愈率75%,无有不效。

三、加味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

经验方:麻黄10 g、石膏(打碎先煎)20 g、杏仁10 g、 甘草

10 g、桔梗10 g、鱼腥草20 g。

   一般用药1周,发热、咳嗽、咳痰消失。

参考疗效:治愈率75%,有效率93%。

四、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常见病,用麻杏石甘汤治疗临床疗效非常好。唯一要注意的是药量,5岁以下小儿支气管肺炎,麻杏石甘汤用成人量1/3即可。   

如小儿三焦大热,可合用升降散(成人量:酒大黄4~8g,姜黄6~12g,僵蚕10~15g,蝉蜕6~12g。)

若患者咳嗽严重,咯吐黄稠痰或脓腥臭痰,兼有喘憋、胸闷、恶热,肌肤甲错,舌暗红,有瘀斑瘀点,苔黄腻,脉滑数或涩,属痰瘀互结证,可合用《千金》苇茎汤。

常用剂量:生麻黄6~12g(先煎),炒杏仁14~17g,生甘草8~15g,生石膏30~70g,芦根20~40g,薏苡仁15~30g,桃仁8~12g,冬瓜仁10~15g。

麻杏石甘汤的类方鉴别:

越婢汤与麻杏石甘汤皆用麻黄配石膏以宣肺疏表,清泄肺热。越婢汤以一身悉肿为主,是水在肌表之征,故加大麻黄用量,配生姜发汗以祛肌表之水湿,并宣畅肺气,通调水道,使水湿下走;用枣、草益气健脾,意在培土制水;不喘,故去杏仁。麻杏石甘汤以咳喘为主,是肺失宣降之征,故配杏仁、甘草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案例:

1、麻杏石甘汤治疗咳喘。

张某,女性,57岁,患者于4 天前因受寒出现发热,伴咳喘,汗出,未自行服药,休息后症状不缓解,遂来我处就诊。刻下症:发热,体温38.0℃,伴咳喘,无痰,有汗,自觉口渴、怕热,无烦躁,大便日1行,偏干。面色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滑。中医诊断:咳嗽,肺热壅盛证。治则:清宣肺热,止咳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处方:生麻黄10g(先煎),杏仁12 g,生石膏40 g,生甘草10g。麻黄先煎30分钟,去沫,加余药同煎30分钟,日1剂,水煎,分3次早、午、晚饭后温服。第1次服药后咳喘症状即明显减轻,测体温为37.2℃,晚间第2次服药后体温已恢复正常。次日测体温正常,咳喘、口渴、怕热等诸症已基本痊愈。随访1周,症状未见反复。

2、麻杏石甘汤治疗病毒性肺炎

李某,男,38岁,患者于2天前不慎受凉后咳嗽,咯黄稠痰,胸骨后灼热疼痛,伴发热恶风,咽痛,自服感冒药后症状无减轻,于2天后咳嗽加重。刻下症见:咳嗽较剧,气急,咳声重浊,痰多黄稠,胸部灼热微痛,头痛,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查体温38.0℃,心率82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20/75毫米汞柱,咽充血明显,双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许湿罗音。X胸片示:支气管周围炎,血常规示:淋巴细胞增高。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肺炎,中医证属风

热袭肺,邪热壅遏于肺,肺失清降,给清宣肺热、化痰止咳之法,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10g、杏仁15g、生石膏50g、桔梗15g、

黄芩15g、鱼腥草20g、桑叶15g、浙贝母10g、射干15g、菊花15g、柴胡15g、甘草5g。日1剂,患者连服6天后,症状基本消除,时有咯痰,胸闷时作,继服上方2剂治疗,后症状体征消除,复查胸片示:心肺未见异常,病愈。


经方应用: 麻杏石甘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