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吴军视角看夷陵之战蜀军作战过程2.0

2023-04-01 14:49 作者:狂战士-奥拉夫  | 我要投稿

我们从最开始的伐吴说起,《魏书》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这里刘备的支党是什么?结合《先主传》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这里吴、冯的军队就是刘备支党,但刘备什么时候第一次来秭归的,没有记载,是和吴班陈式一起去夷陵了还是回益州了?没有记载刘备带着多少人来的,没有记载(因为这是孙权看到的军队,没有任何明确记载刘备主力到秭归的说法),所以我们先把支党放在一旁,暂且不论。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而先主传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也正好对应了陆逊传的说法。这数十屯无论是从史料的描述还是从地理位置上看都不是陆逊在夷道到猇亭烧的屯。就是说正月的时候,刘备已经在夷陵的上游和陆逊对峙了,吴书还记载陆逊还破了五屯,刘备不占优势。于是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这与陆逊传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相匹配,这时候蛮夷动了,从夷道到猇亭是一大块开阔的江岸平原,可以容纳足够多的部队,对刘备来说纵深比较大,总比在夷陵这块山沟里容易施展,但几万人是怎么进来的?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日:“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埋伏其实是刘备的后备计划,几万大军就是要在这小平原上扎下来。陆逊为什么放刘备进来呢?这个答案黄权传直接给出来了,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镇北将军去哪了呢?先主传也说了,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就是说,刘备仅在南岸(长江夷陵段为西北-东南向,实为长江以西)取得了地形上的突破,北岸还是陆逊的,刘备的冒进主义带来的隐患太大了,北边是山地,西面也是山地,前面是吴军的夷道城,江上还有吴军的水军,江对面是陆逊的大营,这是一片死地(死胡同,后路也不好走)。吴军还没出手刘备一上头自己蹦进口袋里去了,长江自宜都重回东西向,河道成一个大角度v字形,水流变缓,如果攻下夷道城,南岸蜀军能用夷道城对吴军水军成夹击的态势,反客为主,若刘备没有强攻夷道的本事,也可以伏兵于山谷原样退兵,无论怎么做选择黄权的北军都会被陆逊打击,这时要看黄权的本事了,只要黄权没有彻底覆灭甚至守住了南军的粮道,蜀军就还有一战之力,但是如多年前庞士元献三策料到的一样,刘备在数月间在死地里踌躇不前(若沈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久矣),夷道最终也没被攻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刘备的战术能力一流,但战略绝不是一流。

吴军五万驻扎江北大营是有准确记载的,蜀军的人数是有争议的,我支持蜀军四万加蛮兵一万的说法,如果蜀军有十万大军,却让南军大部队走小道至猇亭,而夷陵下游段是陆逊控制,后勤只能走山间小道。繁重的任务会使这场战役变成速决战,而不是一场持续四个月的持久战。二是《陆逊传》前文的“数十屯”和后文“破四十余营”是两个地方,而吴书却用了“屯”“营”两个名词。说明这两种营垒是不同的级别,更偏向于建制,故我支持四万论。黄权的兵力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但北军即使拥有地形优势和水军也无法在陆逊大破南军时发起反击可以看出黄权北军并不多。而陆逊也没有办法去轻易拿掉北军,只能置之不理,专心对付刘备,而黄权兵败后投魏从此不动兵,黄权既不会是吴的奸细,也不是会魏的奸细,他对刘备是忠诚的,只是恨兵太少,无力回天。由此推断,黄权部在数千到一万左右。即南军应有三万多蜀军和一万蛮兵。

   吴军的第一招就是孙桓诱敌,《陆逊传》,犄角此寇,正在今日。夷道一双手抓住刘备的头,另一双手拖住刘备的后脚。孙桓另讨备前锋于夷道。《吴书》记载孙桓领五千关羽降卒(《吴主宗族传》,讨羽于华容,得五千人),刘备直接自己带兵去了,把孙桓逼退并将其困在了夷道城,问题是刘备带了多少兵?首先,孙桓带的兵不弱,刘备能直接把孙桓打进城里说明他带的兵不止五千。《孙子兵法》是倍而战之,那么就应该是一万以上,渤海小吏提出的观点是两万主力打孙桓,但是这问题较大,首先孙桓到了城里看到了“弥山盈谷,军众正盛”,现湖北宜都即古夷道,四面地势平坦开阔,是有很宽敞的空间容纳两万人的,而且盈谷非常让人费解,前面没谷,最大的长江谷地两万人也填不满,所以孙桓根本就不是在这里看到刘备军“弥山盈谷”。第二是营内人数过少,陆逊夜袭破四十余营,四万减去两万汉军,四十余营,平均每个营只有不到500人,但是陆逊集中攻击一个半空的营还不能破营,而且损失了不少士兵,被众将抱怨“空杀兵耳”,只能改成晚上偷袭,这三五百人战力过于强悍。所以西面的连营要有三万人才对,刘备第一时间也并没想到自己要攻打夷道城,带一万也是挺合理的。

   当部分蜀军被孙桓调走,陆逊自己在刘备后方集中攻击一个营,结果却碰了壁,很多人说是士气原因,那晚上为啥打了胜仗士气高涨的蜀军会溃退呢?就是人数原因,陆逊发现了去夷道城的并不是蜀军的主力,所以救孙桓并没有啥用,捅刘备还剩三万人的老窝,如果成功了,这一万人已经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吴军形成两面包夹之势他形单影只,他肯定会撤退。事实也和陆逊想的一样。于是陆逊夜里全力破营,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从上风口开始烧营,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等营烧起来了,蜀军被迫离开了营垒,全军一起攻击。烧营和破营是两码事,不需要从烧营的方向破营。陆逊破营方向黄权传有记载“陆议乘流破围,南军败绩。”同时陆逊“传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我不想救孙桓(我不想动刘备的前锋部队)也可以看出陆逊破营方向。破营过程中,蜀军部将从上到下被砍了大半,同时蛮王也被万军取首了,但为啥只有将的人头,没有砍了多少士兵的数量记载?一是要完成战略包夹的任务,吴军夜袭要破营,要斩将,吴军的荆州兵还要纳降,这要在那一万人回来之前完成,根本没有时间去统计战利品,第二是夜袭时一片混乱,去统计战利品过于危险。这时候刘备这一万人看到后院起火,“备果奔溃”,是直接溃逃回来的,他为啥逃呢?因为他不知道城里还有朱然的5000人,朱然见火起,朱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归路。现在刘备的兵力剩多少是逆推回来的,马鞍山被斩首万余,在永安刘备残兵和赵云的部队合在一起吴军不追了,那就是逃回来一万,在马鞍山应该还有两万以上的部队。就算刘备觉得兵力是足够阻挡吴军的,但他的将领已经不多了,剩的是吴班和陈式(后来被诸葛亮提拔)一帮裨将,指挥两万的部队显然是很难的。

马鞍山之战我设想了有三种可能:

1、蛮兵论:马良率领的蛮兵排上了用场,因为当地有很多以蛮兵抗敌命名的地点,但是这时候蛮王被杀,大局已定了!陆逊是从北包过来的,南面只有孙桓5000人,很难分兵锁武陵道,而且刘备在能在武陵道以北的马鞍山抗敌,说明在吴军四面包夹之前吴军并未取得对武陵道的控制,蛮人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是有正常的思考能力的,他们大不可能参加马鞍山战役。

2、增兵论:

   这是我在《夷陵之战蜀军兵力之议》我认为一定有一只后勤部队在马鞍山,由于没被吴军侦察到,自然没受到吴兵打击,所以能整合两股溃军,但当时蜀军本身就是捉襟见肘,很难在拿出更多的部队了,另外为什么陆逊围四面向上猛攻,蜀军就土崩瓦解了。

3、心里博弈论

  陆逊破完连营,整理好部队,看见的情报是“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刘备已经被打成两股溃军了,江岸已经被我封锁,他却要围山列阵,摆出一副与我决战的样子,而这时从夷道快速过来支援的孙桓告诉陆逊的情报是“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刘备不是要和我决战吗?怎么和我这里看到的相比,后面的山谷里这么多人?综合以上情报,陆逊得出了一个让荆州兵彻底毁灭的结论,他们决战是假,从小道撤退是真。刘备之所以要上马鞍山是在看我军的动向,就像学生作弊前要看一眼监考老师一样。谷里的可以不管了,追他们像赶羊,陆逊我就吃完这马鞍山上的,于是下令将马鞍山四面合围。如果马鞍山的士兵是想守山,那么被四面围住,会置之死地而后生,士气大增。而陆逊又猜对了,这山上万把人就想逃跑,四面被围带给他们的只有绝望。想投降,才发现刘备还在上面呢,即使有督战队,士气也是低落到了极点。所以最后“土崩瓦解,斩首万余”,备“仅以身免”。从刘备的角度看,在陆逊到达马鞍山前,两股溃军于马鞍山附近汇合后入蜀小道过于拥堵,无法快速撤离,刘备先让士兵分批绕着马鞍山,摆出一副还有战斗力的样子,自己登上山顶查看吴军动向。对比增兵论,心理博弈论很好的解释了马鞍山之战蜀军崩溃的原因,若是四万围两万有组织防御的部队,吴军很容易失败,陆逊就是一个冒进主义者,吴军能胜利是不可知的。而如果是四万围一万多军心动摇的士兵,正是说明这场胜利是吴军应得的。

最后再说涿乡之战,很多人认为是朱然将刘备大部队的后路堵死了,但并不是这样。第一韩当传“宜都之役,于陆逊,朱然等共攻蜀军于涿乡”攻的是蜀军,刘备不在那。第二陆逊控制着江面,朱然断刘备后路必然是在山谷里堵路口,那涿乡怎会在那崇山峻岭之中?第三朱然部队只有5000人,若突围北走,则刘备必然会追,在乱军于刘备前锋的混战中朱然是否能活命都是问题。所以朱然是利用刘备对夷陵兵力的认知不足,趁刘备军看见火起军心动摇,率部下五千人迅速突围,对刘备形成包围圈,宜都四周地势平缓,没有高低差,刘备一时分不清包围自己的有多少人,本能的认为孙桓只是诱饵,全歼我刘备前锋才是真实意图,只能突围逃窜。朱然用兵不厌诈的方式使刘备一万前锋没法参加支援后方的战斗,足见其胆量之大,其勇气之足。涿乡之战应是陆逊等人在歼灭刘备主力后从对黄权北军进行的战役。


从吴军视角看夷陵之战蜀军作战过程2.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