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带你解读三体信息破译过程

多少说一点吧:
中文纸带这玩意需要按两方面来说:
首先Up主大概是90后甚至是零零后,小学语文课应该没有学过起草报文,为什么要说这个呢?过去我们没网,给远方亲朋或者别的什么需要的时候都是寄信,问题是寄信速度太慢了,要快的话就得去邮电局法宝。可由于那玩意的技术是欧美发明的,根本不考虑中国人乃至于东亚各种语言,一开始只能发拉丁字母和数字。问题是中国市场是存在的,发中文的需求必然是有的,老外再怎么傲慢也要向现实低头。于是乎一个外国外交官(貌似是法国的)根据康熙字典选了几千个常用字编成了一本册子,每个字用四位数字或者三位字母表示。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陆地区的版本成了你视频里的那一本标准码。总的来说,发中文就用一堆数字这件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从19世纪开始一直到互联网在国内大规模铺开,中间一共多少年你自己看一下。一开始都是发的莫尔斯码,这玩意又要人去收发,训练难度又大,所以都是按字算钱,于是乎80后以及之前所有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都要在语文课上学习起草报文这种事:用尽可能少的字说清楚一件急事。
接下来是电传和纸带:当年技术发展还没到自动收发莫尔斯码自动翻译内容的程度,什么都要人的话成本巨高不说,收发的速度还慢,影响资本家赚钱,于是乎速度快,还能全自动收发,培训难度不要那么高的收发机的需求就被提出来了,经过几轮发展和迭代之后,就成了电传打字机。这玩意是个熟练使用打字机的人都可以用,那个年代的普及度还算可以,你看京阿尼不是有过一部番讲打字员嘛?至于电码什么样的,修理工知道就行了,打字员不需要学那玩意(对于老外来说)。而且通常的电传打字机的收发速率一般定在50波特每秒,换算下来是每分钟80个汉字。而莫尔斯码要每分钟30个汉字就已经算快的了!报务是个求快的行当,用这玩意的人都是急着要发出去,而这又按字算钱,收发速度快起来之后当然是皆大欢喜,不然光用莫尔斯码的话当天接到的消息当天发不完那不就坑爹吗?至于为什么要用纸带呢?那是因为一百四十多差不多一百五十年前要实现信息存储和自动化的话,用凿孔纸带是个很经济的选择,一行孔(5个)代表一个字符,字母和数字+符号之间用特殊字符进行切换。这在一百四十多年前要做到就已经很费一番脑筋了!而且要发的消息一多的话还可以几个打字员分别打孔,再把同一个接收方的纸带头尾相接用浆糊粘起来,再一次性发出去,方便快捷!而电传机进入我国却出现了一些波折,欧美用的编码用来发正文只有数字的内容时,中间一旦信号不好出了错,一个数字很有可能会变成另一个数字,在翻译成汉字之前根本不知道出错了!而且内容高度凝练,错字真的会害死人!而且有的电传机由于种种原因,就算信号良好,有时候也会解码错误!于是国内自己编了一套电传编码,叫数字保护码,但凡一个数字遇到信号不好出了错,就会印出符号而不是数字来。盯着打字机上面的纸的收报方看见忽然出乱码了就能及时知道出错了。这套数字保护码的特点是:凡是数字,必然是每个字符都是三个孔。你看叶文洁手里的纸带是不是每个字都三个孔?而且通常电传报在每个汉字中间用空格隔开,空格这个字符是中间第三位有一个孔,其余四位没有孔,于是正常的汉字内容在纸带中间必然是四行只有三个孔,然后正中间一个孔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换行。更何况青年叶文洁还是从纸带尾部往前读,倒过来还能按顺序写出报文这种神技反正我是不会的!至于我那条被吃了的评论里说的不用翻译,一眼就知道道具组是糊弄了事,那是因为那台电传机吐出来的纸带的中导孔不是每个字符都有,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想说的就是这些,手动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