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背后的人生指南-《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精华摘录


兵法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
兵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
兵法不是战而胜之之法,而是先胜后战之法。
兵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
用压倒性的最大投入去追求最小的目标。
不是战中求胜,而是胜中求战。孙子的观点是没有人能打败别人,也没有人能打败你,败的人都是自己败的。
我只能做到不被别人打败,而做不到百分之百战胜别人。
学习兵法能认识到兵法根本没用,就算学到了。
等待本身就是行动。
不要有胜心,要持不败心。
《孙子兵法》的计,不是用计,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
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基础的,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计,是计算实力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叫“五事七计”。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名。

我的岗位就是死生之地,我的举措关系存亡之道,希望每个人都有这个敬畏心和责任心。
孙子的道定义非常明确:“令民与上同意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梅尧臣说,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找靠山是小人之心,也就只能是小人的命。
做领导的不能只关注事,要关注人,你手下每个人发挥了什么作用都非常清楚,并能做出奖惩,你的事才能越办越好。
“道、天、地”是大略,“将”和“法”则是雄才,我们看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雄才大略兼备,而雄才又比大略重要。因为大略可以问别人可以请顾问,而雄才只能在自己身上,只有雄才没有大略,也可以成为大企业家,只有大略没有雄才,在古代就做谋士幕僚,在今天就开咨询公司吧。
历代开国者都是雄才君主和大略谋士的黄金搭档,比如刘邦和萧何,刘备与诸葛亮,朱元璋与刘伯温。
刘邦的道是对手下,激励机制上“有道”,对民众政治上“有道”。
有道就是儒家的王道,是巨大的号召力。
惩罚的关键主要是两条,一是及时,二是恰当。
赏无度则费而无恩,罚无度则戮而无威。
李世民说:我读古今兵书,发现关键就四个字:多方以误 。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引对方误判,做出错误举动,把破绽露出来。
真正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
忘了本谋就是我们每个人常犯的毛病,不仅仅是因为愤怒,任何的干扰都会令我们越来越远离本质的目的,而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追求枝节而忘了本质。
大家读的都是同一本兵法,都会背,但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原因在于你判断不了现在的是什么情况。是判断不了敌情吗?表面上是对敌情没判断,本质上是对自己没判断。只要对自己判断清楚了,任他什么敌情,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恩恩怨怨,没有恩就没有怨,有多大恩就有多大怨。我们和敌人的关系很简单,就是利益之争,打打谈谈。亲人之间的关系则比较复杂,成了爱恨情仇。
如果我方多算敌方少算,则我方胜,如我方少算敌方多算则敌方胜,所以战前计算于庙堂,胜负是容易预测的。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巧的东西长久不了,就那一下。
拙速,曾国藩把他体会为“不疾而速”。从战略来说,从人生道路来说,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二十年你就能超过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
李嘉诚说,做任何事要先考虑失败。
经营和打仗一样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其实经营比打仗的胜率还低十分八九,因为打战就是两方打,不是你胜就是我胜,经营是你不知道跟谁在打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不要一脸无辜:“怎么会这样?”不能“成功了都是自己伟大,失败了那是环境变化”。环境本来没义务帮我,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因为利今天没有,明天还可再图,而害却可能让我输掉老本,彻底出局,所以避害比趋利重要的多。
为什么我们的趋利意识总是百倍于避害意识?主要是因为侥幸心理,赌一把。
如果有一个办法能把某一项成本大幅降低,不就天下无敌了吗?这跟经营一样,低成本总会打败高成本。
孙子的思想是求全。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胜,最好把敌人也保全,他的整个军事思想是慎战的思想,不战的思想和速战的思想。
所以百战百胜不是什么好事,每一次战胜都有代价,有消耗。百战则民疲,百胜则主骄。再说了,都百战百胜了还在打,可见这胜的质量不高,没解决问题。
孙子的思想一贯是赢不赢先别说,关键是自己先别输,胜了敌人不等于赢了,关键你自己是变得更强了,还是更弱了,别得不偿失,别草菅人命。
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利益。
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人们常说见利忘义,其实更普遍的情况是见利忘害。
焦虑也能出错,为什么呢?人一焦虑就想有所动作,你要他非战非攻要他等待,要他忍耐,他怎么能等怎么能忍呢。战场上的统帅生死存亡之间,没有一刻不焦虑,这就很容易出错,如何避免呢?就是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考虑问题,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以成功为假设前提,因为我做了一件事是为了把它干成,那我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如何能成功,这不很自然吗?
前者不一定是特别大智慧,而是一个失败前提思考者,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觉得是风险,他首先假设干不成,只有他已经干成的那件事,他才认为能继续干成,最后他就成了集大成者。后一种人呢,他是成功前提思考者,听到什么都觉得是机会,是大机会,是不能错过的机会,最后他就成了终身创业者。
非战非攻最后还强调一个非久,什么意思?是动作要少,关键时候就来那么一下,最忌讳天天研究,频频动作,反复折腾,做多错多。

孙子是非常强调兵力原则的,有绝对优势兵力才打,十倍优势才打包围战,五倍优势才进攻,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就是这意思。
孙子是极其保守谨慎之人,先胜后战,没有胜算就不打,只要兵比敌人少,就不跟他打。这一点似乎跟我们平时宣扬的价值观不一样,我们津津乐道的都是以少胜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怎么就不能打呢?这在管理学上叫“沉默的证据”,真正的绝大多数,绝对的大概率事件都沉默无言,所以你不知道,而那些小概率事件以少击多居然打赢的,人都对他大肆宣扬,一千年后你还知道,三千年的例子累积起来倒显得比比皆是,成了主流了。
人性的特点是要赢,但现实是很可能要输,要懂得认输。宏基的施振荣老先生说:认输才会赢,这句话很有哲理,我们也可以说,输了,生活还会继续,输掉的咱们认了,保住和扩大咱们赢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不知者不为罪,大错!不知就是最大的罪,你不知怎么能担这责任管这事呢?
君上可以不懂军事,将军不能不懂政治。
孙子讲五个知胜之道讲的是知胜之道,不是制胜之道,这还是孙子“胜可知而不可为”的思想,不指望在战场上靠运气获胜,而是在必胜条件下一战而定。
我的实际工作体会:必胜不可知,必败则是可知的。
人性的弱点是一厢情愿。
识众寡之用就是能带兵,能带队伍,概括说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知道需要用多少兵,二是你能带多少兵,三是兵怎么带,怎么用?
《左传》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计。”什么意思呢?就是让自己的心愿跟随大家的心愿,那样行事就可以成功;如果让大家的心愿跟着你个人的心愿走,就很少能够成功。
这就回到了利他就是利己的大道理了。
对于企业来说,要始终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不要总想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而是实实在在为消费者建立起别人做不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这就是百年品牌了。
君臣异利,上下不同欲。怎么办呢?
韩非子的逻辑是君臣互市,做交易,就要建立公平透明的激励制度。君臣之间不要讲感情报恩爱戴之类,但每个人必须忠于自己的角色责任,忠于职守和游戏规则。
在机制设计上,假设每个人都是坏人,让坏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只能做好事儿。在道德品质上是提倡每个人都做好人,让好人好上加好,再加分,这就能上下同欲者胜了。
绝大部分准备都是“白准备”,因为准备,本来就是“不防一万只防万一”的,所以每一次有效准备背后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白准备”。
人生就是不断地埋下伏笔,机会来的时候你都准备好了。
作战就那一下子,我们99%的工作都是准备工作,这个道理太深了,人们容易看到的是战利品的多少得失,时间、资源的分配总是向收割倾斜,不是向准备倾斜。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看到有的企业家把收获的工作交给经理人,因为今天的收获都是他三年前耕耘下的,他把他的精力和关注点投入新的耕耘,为未来做准备。
我认为知己不知彼胜率不是50%,至少是80%,要把功夫下在自己上,我不管你怎样,因为我也管不着,我只管我怎样。你怎样我都有准备,我还能调动你。读《曾国藩全集》,他的日记里很少谈敌情,都是研究自己军队建设管理的事,敌情打了才晓得。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又知道顾客,那就每战必胜,我们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做的不够好,又不了解顾客,如果学了兵法,天天去研究所谓对手,那是瞎耽误工夫。
行,是可以观察到的,我动彼应,我动一动,看你怎么回应,你动一动,看我怎么回应。
所以“行”是在战前,“势”则是在战斗中。
所以说善战者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做不到敌人一定会被我战胜,胜利可以预见,但如果条件不具备,不可以强为。
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就是知己,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就是知彼。
一句话,能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敌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
不可胜,不可强求,怎么办呢?首先是不办,很多人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所以不作死就不会死,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强求。
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一点,认为这是不作为,必须要有所作为,自己才心安,这是一种战略焦虑症,忘了作为的代价,损失和风险,事实上不出手并非不作为,而是积累自己,等待时机。三国争霸诸葛亮就是不停的作为,可以说没有任何胜算的作为,最后把自己累死了,他应该等,等待时机,锻炼身体。一是争取自己活的很长,二是把国内治理的富足,把儿子教育的好,传承下去。
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选择,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
等待什么?等待形势变化,什么叫形势变化?就是形变化为行胜,势变化为势胜。
等什么呢?一是等形胜,积累自己,二是等势胜,等对方失误。
守本身就是胜的积累,而且是加速积累。
从企业经营来说,简单的类比可以讲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问题:你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是攻,深耕在一个领域就是守,王石当初把所有公司都卖掉,就守住一个房地产,就守出一个万科。
什么叫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要你没法跟我争,而不是我要跟你争。
我们评论一件事时总是说看结果,结果最说明问题,结果不一定能真正说明问题。因为今天的结果来自昨天的决策,换一个决策结果是比这个好还是差,谁也不能回去再走一遍试试。而且对结果的认识和解释,每个人还不一样,我们要讨论的永远是对未来的判断。
你打赢了全天下都说精彩,那不算“善之善者也”。
我们要特别警惕那种战胜而天下曰善的精彩案例,自以为可以复制,结果你一上手却复制不了。
“胜已败者也”这句话要再强调一遍,真正的善战者不是把敌人打败,而是看见敌人已经败了,他才开打。
所以真正的上战都不是名将,名将是什么呢?不可能打赢的仗都给他打赢了,所以一战成名。项羽,李广都是这样的千古名将,而真正善战的人呢,他准备充分,按部就班,一点差错都没有。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真正的上医,最高水平的医生不是治病,而是治未病,在你还没生病的时候给你治,你还没生病,他就看出苗头,你将要得什么病给你处理一下,给你一个防治方案,最后避免了你得那病。
所以真正的上医他也成不了名医了,这就是那个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所以真的智将,如果老板不像刘邦那么明白,他的功劳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
不可胜在己,要立于不败之地,完全在于自己,跟别人没关系。
可胜在敌,看敌人什么时候失误。
所有的诡诈都是为了调动敌人,不是自己的基本面,对方不上你的钩,你诡诈也没有用,你不上他的钩,他诡诈也是白表演。
弱者怎么能有压倒性优势?就是要形成局部优势,所谓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创业者怎么能立于不败之地,手艺资源积累充足了,再创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啥都没弄明白就冲上去,那就只能看能不能中彩票成为“名将”了。
西谚云:成功者都在私底下偷笑,失败者占据新闻版面。不要做那可歌可泣的人,别学那新闻报道里的人,那都是小概率事件,要学你身边的人,那才是世界的真相。
我们的问题在于总是关注战,不关注胜,就想取巧速胜,所以没有胜就去战了,那就没有胜算。

做事先看形,做起来靠势。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组织永远的课题,一个架构时间长了就不适应了,公司一发展原来的架构又不行了,所以要不停地搞组织变革,要搞跨部门协调,大到国家小到公司。
能不能打赢主要的秘密都在大家不爱听的,打瞌睡的部分,不在人人都兴奋的那部分。
正兵安排好了,余下来的就是奇兵,关键的时候用,简单的说就是预备队。
正合奇胜,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就像声不过宫商角徽羽,而声的变化,却听之不尽。色不过青黄红白黑,而五色变化却观之不尽,味不过酸甜苦辣咸,而五味的变化却尝之不尽,所以战势不过奇正,而奇正的变化却无穷无尽。
战势不过奇正,简单地说就是分战法,就是分兵分为正兵奇兵配合着打,而且正奇是动态的,随时可以相互转换,不要把所有的兵力放在一块,不要把所有的牌一下子打光。
势险和节短,是我们设计任何工作方案的基本原则,就是前期准备、策划很充分,最后动手事很简单很有效。
我们要把一张弓,拉得满满的,摸到猎物眼皮底下,射出致命一击。
站,要一战而定;击,要一发而中。所有的功夫,都在研究这一击,蓄积这一击的能量,打磨这一击的箭头,选择这一击的时间地点,而不是乱箭齐发。
胜负之道在于怎么造势,这得主帅自己研究,而不求之于下面的人,所以优秀的领导者求之于势,不责怪下面的人,能够造好势,选对人。
善战者先量度兵士,然后量人之才,随短长以任之,不责怪说下面人不成器。
在对的地方用对的人,地方不对,人不对都是领导自己不对。
气势是什么?首先是你内心强大,然后别人也认为你强大。
气势就是权利,如果别人见了你,就先让你三分,你就先赚了三分。
气势不是虚的,是真的,是实力积累出来的。虚张声势是装不出来的。
每一个成功人士,都能体会到自己气势的变化,那真不是虚的,越成功,社会越认可你,你气势越大,所向披靡,做事越顺。
为什么打包围战通常要留一面给敌人逃跑?这也是造势,不要给他殊死作战的势,让他有逃命的势,这样才能在他逃跑的时候歼灭他,又不用跟他拼命,杀敌一千,自伤八百。
石头滚下来有多大力量,不在于石头有多重,主要在于山有多高。士兵是勇是怯且不在于他的性格,主要在于你把它置于什么形势。
所以上战者认势不任人,认势而后择人,把对的人放在对的地方,才是领导力所在。
成功是靠加长最短木板吗?非也,靠把最长木板做得更长。
正确的战略是什么?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无,这才是真实世界。
我们说主要问题是不知己而不是不知彼,但我们很容易去关注别人,却不注意关注自己,以为自己当然知道,自己其实最不知道的就是自己,同样学习虚实,我们也不能只关注别人的虚实,而以为自己都实了。
实是怎么来的?是用虚换来的,比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把兵力集中到哪就是在哪做实,除了那一点其他地方全是虚,因为兵力都被调走了。所以没有虚就没有实,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需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善战者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不要激动,兵法都会,但是一激动就忘了。不要贪,贪就容易上当。不要认为什么是一定不能放弃的,那样就会咬别人给你下的钩,除了自己的性命,其他都可以放弃。
这就是虚实之道,要获胜就得避实击虚,让对方找不到你的虚,每当他确信找到了,撞上来,正碰上你最实的地方。
所以我们知道声东击西吗?我们不知道,因为声东击西这回事不算知道,要上了战场,不管他声东声西,你一眼就能看出他哪儿虚哪儿实,要奔哪儿去,那你才叫知道声东击西,这就是知行合一。学习知行合一,首先就要知道自己不知道。
儒家说圣人因为不知所以知之,小人因为知之所以不知。
这就是知行合一,太微妙了,所以孙子说“微乎微乎,神乎神乎”,他也没法跟你说。
领导者一天都要做无数的决策,很多关系着生死存亡,很多关系着深远影响,要所有的决策都正确是不可能的,现实是什么?用成功消化失败,用正确消化错误。
我们做事也是一样,你只能选一头,不能哪头都想占,哪头都想占,最后就一头也守不住。
作他一下,激他一下,看他哪儿动哪儿静便知他虚实,这就像我们说的火力侦察。
大家表面看见的,讨论的都不是关键的,关键的两条:一是当时的前提、条件、情况,二是人家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功力积累。跟人学的人往往第二条不具备,第一条不知道,光学个热闹,当然是白搭。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大家表面有看见的,讨论的都不是关键的,关键的两条:一是当时的前提条件、情况,二是人家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功力积累。
还有一点是兵法要反着学,要多往坏处想,别想的太美,首先不是学怎么算计别人,而是要学怎么不被别人算计,不要老想着我无形,我行之,误之。
要反过来,每读一句都把自己设想成那“被形之”的人,不要被误导,不要轻举妄动,先保得住自己,再去琢磨别人,那才是兵法之道。
读书是为了观照自己,总是想当然把自己带入胜利一方的角色和情绪是人天生的习惯,要注意反过来把自己假设成失败一方的角色,多想想如何避免失败才能学到东西。
学兵法先学不败,再学战胜。

我们学习用兵如神,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不是神。
都是我实敌虚,而更可能是我虚敌实,所以能倍加谨慎。
胜利不过是得些战利品,失败就可能输掉人生,我们今天看这个进去了,那个进去了,都是用兵如神一辈子,输掉一次误终身。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我调动你,不是你调动我,做到极端是我不管你怎样,我只管我怎样。
战争之中两点之间,不是直线最短,表面上迂回的弯路实际上是最便利的直路,为什么呢?因为有地形,有敌形,走直线你过不去。
不能慌,要能认输,能认栽,前面我栽了认了,别老想着把前面的捞回来,并且下老本去捞,那就要输的精光了。
弯路也是路,冤枉钱也是钱,不走弯路就没有路,不花冤枉钱就花不了对的钱。
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兵法还讲宿营是战斗的一部分,宿营甚至比交战更能决定胜败,到交战的时候胜败已经定了,由行军和宿营的决策定了。
训练也是战斗的一部分,甚至也是比战斗本身更重要的部分,所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这样推下去我们会发现最不重要的就是战斗本身,一切都在之前决定了,但我们平时读到听到看到的都是战斗故事,部分是行军故事,很少有宿营故事,几乎没有训练故事,因为训练没故事。
所有功夫都在没有故事的地方。
军队其实非常非常脆弱,一个不注意就得死,天下之至强也是天下至弱,在我们觉得自己很强大的时候,要更加小心,看看自己是不是其实很脆弱。
博弈策略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只看到双方的博弈和利益诉求,而是扩大游戏的参与方,甚至改造游戏,把更多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人和利益拉进博弈游戏中,加大我方的博弈筹码。所以当今世界的一些地域博弈游戏也会变成全球博弈游戏。
我们不能把别人的一句话从那语句中抽离出来,孤立地解释,甚至放到别的语境中去放大,那就大大偏离了作者本意。孙子讲兵以诈立,是在军争篇讲的,前面计于庙堂,作战谋攻、形势虚都讲完了,开始两军争胜了,再开始讲诈。
我们行动的原则往往是因为焦虑,压力,贪欲或愤怒,而不是真正有利。
“有利原则”是我们行事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不管之前怎么样,唯一需要把握的就是下一步怎么对我有利。
每个人都有不公平错觉,都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公平”根本就不存在。
只要你看哪支队伍开始不抢东西,秋毫无犯了,就是有大志要得天下了。
曾国藩说将道,为将要廉,将领若贪钱或吃空饷,占大家的便宜,他就不给你卖命,你若自己廉洁,又时常能让大家得一些好处,则个个跟你奋勇杀敌。
组织总得有些福利,但正式的福利都是该得的,一旦成为理所当然应得的,激励效果就差了,甚至养出惰性了,总要有一些非正式福利,时不时的小刺激,小惊喜,更有积极性。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气势都是成事的关键。
力不能久,所以气没法总是满的,要治气,持续地保持朝气,锐气是个人团队的关键。
我们检讨自己,要随时保持自己的热情,要保持自己的本色,尽自己的本分,精力不如年轻的时候就要把锐气集中,既不能离开一线,要保持接地气,又要转型升级,从成就自己到成就他人。
要随时有治气的意识,治自己的气,治团队的气,至于能不能治别人的气,我们也不打仗,最好还是集中管好自己。
治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
先有我们对社会,对消费者的政策,然后才有我们怎么做的战略。所谓政策就是我是谁,我代表谁的利益,我的形式方针。
政策和战略的区别是什么呢?战略是我的战略,政策是我对别人的政策,先政策后战略就是先考虑别人,再考虑自己,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各游戏参与方的机制。

派一支部队上去打,假装败退,引敌人大部队过来,然后出奇兵消灭他,这个标准战术地球人都知道。但是到了战场你还是没法判断他是不是假装败退,看见饵,还是不知道里面有没有钩,所以才有纸上谈兵之说。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判断不了,这就不是真知道。读了《孙子兵法》,咱们知不知道呢?正确答案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兵法就算没白读。
为什么赵括之父赵奢跟儿子一谈兵,难不倒他,说不过他,却知道他不行呢?军事是死生存亡的大事,而赵括说的轻松容易,没有他不知道的,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便罢,用他为将,必破赵军。
本质是熟读兵书,不等于懂得兵法。
所以我们读书每读到一条是知道有这么一条,不是真会了,这一条一定要实践过了,练习过了才算真知道,知道的程度还不一定,是永无止境的。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到的时候其实不知道,一定是练习过了,实践过了,体会到了,才真知道了,才不亦说乎。
我们的很多决策大底和赵王差不多,我们总是想解决问题,就顾不上我们为解决问题而做出的举措并不能解决那问题,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甚至是灾难。
李世民能打,主要是他知道什么时候不能打,李世民最猛是他知道在对方猛的时候就躲起来,等对方没力气了他就猛了,而且都不打第二战,一次就收拾干净。
我们读书或者跟人讨论问题,有一个非常非常普遍的毛病,就是有胜心,不是专注于我有什么体会,学到了啥,而是想胜过他,总之要让他站不住脚,就显得我本事,至少显得我知道的多。
听完老师的课或读完学的书,跟人交流不是交流学到了啥,而是一开口就是:我觉得他那个地方说的也不对嘛。
胜心是读书学习的大病,一有胜心读书就不是怀着学习的虔诚,而是抱着纠错的快感,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
读书是观照自己,放在自己身上体会,放实际事上琢磨,这才是真读书。搞些标新立异,徒事讲说,是读书的大病。
克劳塞维茨说,错误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这也是价值,有时候别人跟你说个道理,你觉得他太荒谬了,简直不可忍受,这时候你要往好处想,他让你知道了还有人是这么看问题的。
读书只问对自己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用,不要去文字训诂上纠结,自以为是在做学问。
所以我读兵法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把自己代入进去,假如我是他我怎么做,而且我们读书跟看电影一样,自然就把自己带入胜利的一方,要再反过来把自己带入失败的一方,假如我是他我怎么办?
把自己带入书中,再把书带入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才算读书没白读。
穷寇勿迫不知怎么就传成了穷寇莫追,孙子可从来没说过穷寇莫追。勿迫和勿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所以什么叫学会?没法说,只有会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会,而且每过一阵子又发现自己不会了,这时候就是又要进步了,功力又要增长了。
自己在决策的时候则要有无我的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做出真正的选择,无我是客观的基础决策的保障。
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必可惜,看见利就想取,反而耽误正事,坏了大局。
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甚至是比战斗本身更重要的部分,输赢也是战斗的一部分,这里我们看到不战也是战斗的一部分。
军有所不击,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一听就懂,但是我们读书是为了观照自己,对照一下自己呢就发现没有一天是做到的。没有做到事有所不干,没有做到应酬有所不去,没有做到酒有所不喝。
别认为勤奋光荣,别以为自己是战斗英雄,别一歇下来不干活就有负罪感,如果你每天忙的要死,恨不得抓住所有机会,最后是猴子掰包谷,没有多大成效,也没有真正的积累,不如停下来好好计划一下到底要什么。
我们自己呢?在害思利易,在利思害难!
人们的心理总是一厢情愿,总是贪利而避害,总是侥幸心理。
贪利是真贪,避害却不是真避,而是在心理上逃避,侥幸而疏于防范。见到利的时候,心里知道背后有害,但却认为那不会发生。见到害的时候,坚决相信背后有利,并且一定会发生!
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每天都在解决困难,随时都在准备出事,因为出事是必然的,不出事是不可能的,当领导就是解决困难,和平事儿的。
侥幸心理,人人常有,所以决策前一定要做侥幸检查,我这样决定有没有侥幸心理。
人们为什么会上当呢?西方有谚语说,人们相信一件事情,只是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别人制造的假象,如果符合你的期望,你就会信心满满,甚至洋洋得意地认为果然不出我所料。
企业发展战略也是一样,要靠自己力量去发展,如果要和别的企业优势互补,搞企业联盟,都指望对方能帮助自己发展,那最好死了这个心吧!
个人也同理,我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朋友可以帮你,你不能指望朋友,很多人每天跑各种场子,希望认识人,其实你要是自己有点本事,有点自己的本事,根本没时间也没动力去认识人,不如在家带孩子,在孩子身上投资时间不够,才是职场人士的通病和战略投资的重大错误。

话语是误会的根源。
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本质就是相互驯养。
驯养就是建立联系,咱们之间有联系,我知道你会对我怎么样,在什么条件下会怎样,在什么情况下会怎样,在什么时间会怎样,我也知道我该对你怎样。
信仰就是爱与责任,期待与依赖。
驯养关系是深刻的,但又是越深刻越脆弱,经不起任何一丁点背叛。
你一定要先对大家有恩德,你的处罚才是令人信服的,要先让人们敬爱你,人们才会敬畏你,一去就想让大家都怕你,那当不了领导。
反过来如果大家对你已经亲附,但你却不能严格执行纪律,那这支队伍也不能用于作战。
只有恩没有威,只有爱没有罚,则骄兵惰将不可用也。
你制定的法令,如果之后发现有问题,有些小的缺点,如果不是要命的,也不要变更,就这么执行,有些小的不明白的地方也不要重申补充,这样法令就是法令,下了就执行。
法令的严肃性,权威性,稳定性比法令的现实性更重要。
李世民打仗,每战必亲自去查看地形,甚至观察敌营,多次遇到危险他也绝不把这活派给别人,一定自己去,因为一切答案都在现场,“现场有神灵”,只有到了现场才知道在什么地方怎么用兵。
不打永远有机会打,打败了,死了,就什么机会也没有了。
对于战略来说,必败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心更重要。
“吏卒无常”是军中什么职位都没有任职时间长的,就像一个公司没有几个老员工,所有职位都是新人,谁也干不长,那公司不乱才怪。
带队伍一定要选锋。
所以恩怨恩仇,没有恩就没有怨,没有恩就没有仇。曾经有多大恩,现在反过来就有多大怨,多大仇。 畏的本质在于畏我者不为畏敌,畏敌者不畏我。 所谓“畏”的标准,就是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
你没本事知道别人,但一定要知道自己。实际上,人的毛病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不是不能认识别人。做企业也是,别老研究所谓的竞争对手,知道别人在干啥没多大用,要知道顾客需要啥,知道自己能干啥。 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 所以我们学习死地,重点不是学习到了死地怎么作战,是学习怎么不被逼入死地,陷于绝境。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九死一生,存活率太低,不能学,要学的是怎么不进入死地。进入死地之后不能求生,而是追求必死,但求死得够本,多捞几个垫背,这样或许有生的可能。
所有的冒险都不是用来学习的,只是逼到那份上,看你的命硬不硬。千万不要学韩信背水一战,韩信的背水一战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他还有2000人在后面策应,他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根本就是假的。
所以我们读历史,不要自己陷入戏剧性偏好的陷阱里去,以为自己可以把那戏码再演一遍,你去演的时候就发现现实的剧本根本不是那样的。
军队组织起来的才是军队,如果没有组织,100万人也是待宰的羔羊而已。历史上所有的以少胜多,都是人数多的一方组织动员能力差或指挥系统被打乱了。
人们看战争,关注的都是战斗本身,战斗本身只是战争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战前我们要具备什么条件,又等到敌军什么条件出现再发动,这才是战争的秘密所在。
我们想成功,想得到成功,总是在动中得,通过自己的动去把捉,去抓取,而往往东抓西抓,却空劳一场,什么也没抓住。能不能安静下来,认真思考,踏实积累,不是在动中抓,而是让成果在静中来。这是兵家的思想,也是佛家的思想,是军事思想,也是人生智慧。所以有人说,太忙的人是不会成功。
领导者的责任是让大家满怀信心地跟你干,不能让士兵跟你一起操心怎么办。
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务,为将者掌握全局。
日拱一卒是可以完成任何工作,实现任何理想的,关键成功都靠拱卒,不靠出车,因为没有那么多车可以出。
读古书的一个经验,只问自己学到了什么,理解他思想的原意,别纠结他字面的原因。如果去纠结,争论,训诂某一句话、某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实在是徒事讲说意义不大,特别是不要有胜心。
奥巴马不懂得一个最起码的规矩,什么叫领导世界?领导世界就是要为世界牺牲自己,一点都不牺牲,哪有资格领导别人呢?
所以为将者要让士兵们对你深信不疑,但深信是原因,不疑才是目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不给他们信不信的机会,直接不疑就是了。孔子说,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说,你不要跟大家一起分析,分析越分析,他的主意越多,顾虑越多,扯不清了。

害人的道理都一样,就是顺着他,让他自己变坏。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打不可,不要觉得自己白来一趟,白来一趟比大败而归强,如果大败而不能归就更惨了。可以打就打,不可以打就不打,一定要知止。不甘心“白准备了”,不知止非要干一场正是败将的性格。
上天的风雨,军队的士气,人的警惕性都有数,都不是无限的。兵法就是研究、把握、调配、运用敌我双方这些“数”的消长。
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整部孙子兵法的价值观就是用仁义使权变。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仁义是本,权变是末。往往人们容易以为政变,诡道是兵法的核心,那就学不懂兵法了。
项羽在花钱的价值观上和刘邦相反,他在面对人民的时候能做到爱民如子,面对金钱的时候更加爱钱如命。
凡事能花钱解决都是代价最低的,在间谍上花钱最多,又是最节省的。
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对方占便宜了。项羽就是这种典型心态。对于这种心病,给一剂药:你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而是给自己定价,需要给他很多钱,不是因为他身价高,是因为你身价高,不是因为他值钱,是因为你的事很值钱。就像大公司花10亿美元收购一些初创公司,那穷小子才搞了一年半载,甚至可能还没收入的公司,他能值10亿美元吗?他要拿了10亿美元,比我这个CEO还有钱了。但是如果你今天不收购他,明天他可能成为你的竞争对手,颠覆你的市场,所以10亿美元很便宜了。
我怎么知道给他的钱是对的呢?可能给了却没价值,甚至给错了,花了钱却上了当?——这本来就是你应该考虑到的。如果花钱就百分百解决,那世界岂不是太简单太容易了?有时候花钱只是创造或排除一些可能性,从来就不是百分百。
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对待这种心态有一剂特效药:多花冤枉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唯一方法。只有你花钱的面足够宽,你才能提高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概率。而且一旦有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了,就百倍、千倍、万倍的赚回来了。这跟做投资是一个道理,间谍工作就包含长期大量的天使投资工作。如果你想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那是一厢情愿,是最没出息的想法。
当我们真正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绝对要排除类比思维对自己的影响。开会的时候要就事论事,禁止打比方,打比方最能偷换概念,类比思维最能自欺欺人。
读书要问自己的收获,而不是去训诂考证所谓正确的解释。
这就是领导者的痛苦,人人都会向你进言,但有的人是忠心为国,有的人进言背后则是为了自己的权位和利益。
内间们并不都是怀有叛国的目的,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进了谗言对国家有那么大的危害,他只不过是嫉妒那有能力的人,不希望他建立功勋或者想表达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解,找到一种存在感,这就被敌人拉下水了。我们常哀叹某某君主为小人所误,那小人呢,并不都是坏人,往往就是一些没有见识的人,他自以为自己对主君忠心的很,主君也认为他是忠心的。往往这种人最容易被发展成内间,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内间,也不能识别他人送他东西的目的,这种没见识的小人呐,对国家的破坏比真正的坏人还大,因为主君对他不设防,认为他没坏心。
所以国家不能用所谓“有德无才”的人。国家大事,只有有足够才能的人才能理解,才能参与讨论。真正德高者,其才也高,因为德就是最大的见识。这世上没有“有德无才”这回事,才是德的前提,没有才的人不可能有德。
所有的疑心都是怀疑自己。
平衡各方利益的本事,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本事,协调各方关系的本事,这就是做宰相的本事。
你有所期待,有所贪心,就会上当。人们会相信一些事情,只不过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就是四个字,先胜后战。先胜后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是不胜不战。
没有胜算,没有胜局,就不要动。兵法主要研究不战,不是研究战,要能不战而自保,一战而能定。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先胜后战的思想,谋定而后动,什么也不做没有关系。很多情况下,等待都是最佳策略。在所有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因素里面,有一个终极决定性因素叫时间。要懂得等待,善于忍耐,并能观察和利用时间带来的变化,并能利用时间制造变化。一些所谓战略举措,无非是决策者的焦虑情绪,不干点啥就觉得自己在不作为。
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甘于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不相信简单。
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第一条:孙子兵法是讲以强胜弱,不是讲以弱胜强。“五事七计”从五个方面七个科目进行打分,分多的胜,分少的败,打完分就能知胜,叫“多算胜,少算不胜”。
第二条:打得赢也要算代价,行动必有代价,战争代价极大。
第三条:先胜后战,赢了再打。孙子兵法主要是自强之法,首先是修炼自己,而不是惦记打败别人,胜可知而不可为。又说,善战者先胜而后战,要胜中求战,不要战中求胜。敌人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所以胜负可以预知,可以判断,但不能强求。胜机一现,抓住机会就打,不能反过来冲上去就打,在打的过程中找胜机,那就危险了。
第四条:要能等待,能忍耐。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战略,要有这个认识:一辈子不作为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作为的结果可能是死。
第五条: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无意义。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孙子有很强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财产,最好也保全敌人,都收服了归我所有,这才叫平定天下。
第六条:以正和,以机胜。分战法是基本战术原则,分战法是最基本的战术原则。防作战一定要分兵。人们老相信奇袭得胜,以少胜多,还是侥幸心理,老想着使巧劲?孙子告诉你,兵法没有侥幸,弄巧必成拙,必须按军事规律,按兵法套路来。
第七条:诡道不重要。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里这句话误了好多人。诡诈归诡诈,但人家不上套,你再诡诈也没用。诡诈在兵法里不是主要部分。
第八条:知彼知己,关键是知己。孙子兵法讲来讲去都是练基本功,抓基本面就是要管好你自己。自己强了,在等待胜机出现,等最有把握的时候动手,先胜后战,一战而定。自己不强,那就不要逞强。
第九条: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赢,首先是教你认输。
在你真正去学习孙子兵法之前,你可能以为那是一部胜战秘籍,它当然也是,胜战秘籍,全在这里,不过如此。但是,如果你在这兵法中学会了接受失败,你才真正进入了智慧之门。
最后的话,兵法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