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梓-眼镜王蛇
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7月10日的一天下午,捕蛇人木梓上山准备捕蛇。他进入深山中,希望能够找到蛇,运到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但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在中国,野生蛇类均数三有以上级别的保护动物,若有捕杀或买卖,将会被逮捕,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罚金。
木梓进入了树林深处,此处的环境已经与城市隔绝。他想着,如果自己能抓到一条眼镜王蛇并杀了把肉卖出去,那绝对赚大了。但他并没有想到过,自己贪婪的想法会让他命丧黄泉。

眼镜王蛇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毒蛇,成年雄性平均全长3米,平均体重4kg。在可靠测量的大个体中,最重的记录是纽约动物园圈养的4.4米,体重12.7kg。1960年迪特马尔记录了一个更大的个体,全长4.572米,体重7.3kg(这个长度的正常身材体重)。最大记录是1950年于新加坡抓到的一条野生个体,全长4.77米,体重12kg。当时抓它的时候它没怎么反抗,反应迟钝,推测它正在消化一顿不久前吃的美餐。(所以这是饱腹后不久的一个体重,不是常态体重)



眼镜王蛇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一带以及中国南部地区,国内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江西、湖南、西藏、贵州、四川等。国外分布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新加坡、老挝、缅甸、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地。它们占据了许多不同的生境,包括原生林和次生林、竹林灌木、开阔的草原和红树林沼泽。在热带地区,眼镜王蛇的一个重要栖息地是热带低地雨林。虽然像眼镜王蛇这样的顶级捕食者都会回避人类,但在棕油、水稻、茶叶和橡胶等人类农作物的耕地也会发现眼镜王蛇活动。因为这些被人类破坏的栖息地通常是大量啮齿动物的家园,而这些啮齿动物又能吸引各样的其它蛇类。因此,眼镜王蛇会把这些地方当做是一个狩猎场。


眼镜王蛇跟大多数蛇一样是独居动物,除了繁殖季节,它们很少有社会行为。又因为食蛇性有时会导致同类相食,所以个体间的任何接触都是危险的,特别是当它们之间个体大小存在较大差异时。来自印度西高止山脉的研究站的研究者对2条成年雄性进行了6个月的追踪观察中发现,其中一条活动区域在面积1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而另一条的活动面积大得多,达到了30平方公里。并且研究观察到,个体会重复使用庇护场所,回到同一地点觅食且不同个体之间活动范围不重叠。这说明了眼镜王蛇具有较强的领地意识,且领地范围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大。热带地区的眼镜王蛇繁殖期一般在1-3月,亚热带地区一般为4-5月,而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野生种群被发现繁殖期在9-10月。并且跟其它眼镜蛇科成员一样,眼镜王蛇为卵生蛇类。
眼镜王蛇具有很强的食蛇性,在它们的食谱中,它们最爱吃的食物就是其他的蛇类,包括小型的蟒类、眼镜蛇以及锦蛇等,眼镜王蛇的拉丁学名(Ophiophagus)翻译过来意思就是食蛇者。




分布地域偏北的眼镜王蛇通常为棕黑或者黑底色,与身上的黄或白环纹形成鲜明对比。应该是高纬度四季变化分明,在早晚温差较大的季节深色皮肤更有助于让蛇在晒太阳的时候汲取能量。毕竟眼镜王蛇跟所有蛇及其它爬行动物一样属变温动物。需要太阳热量和适宜的环境温度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在中国南部的亚热带丛林,每年冬季气温很低,最冷的月份中,太阳光也不够给予让眼镜王蛇正常活动的能量,所以这里的个体要选择冬眠来熬过寒冷的岁月。冬眠期间蛇会躺在一个安全的、隔绝的地方昏睡,完全停止进食,直到季节更替回暖,它们再次活动捕食。在这样气候下生存的眼镜王蛇通常会经历明显的体色变化,低温季节体色变深便于吸收阳光迅速升高体温,而在季节明显回暖时,它们的体色又会逐渐变浅。而热带地区的眼镜王蛇不会冬眠,因为恒定的高温,这些区域的成年蛇全年保持活跃进行觅食。

寻找了将近半个小时,木梓在草丛处听到了树丛里沙沙声的动静。他往树丛里一跨步,只见是一条大个体的眼镜王蛇。受到威胁的眼镜王蛇将颈部高高抬起,高度超过了木梓一个头那么高,怒视着他并发出“咆哮”声。眼镜王蛇的会发出类似吼声的声响,但并不是真的在吼,而是通过空气经过气管摩擦的声响。
但木梓贪污的心战胜了内心的恐惧,这回他满脑子已被金钱占满,他伸手将其捕获,这条巨大的眼镜王蛇已彻底被他激怒。这条3米长的大蛇张开大嘴直冲过去,狠狠地咬在了木梓的右肩膀上,注入了大量的毒液。过了10秒钟,木梓才让蛇把嘴松开,他意识到自己被咬了,他推开蛇急忙往山下跑去。这下他麻烦大了,在偏远的山林里,没有任何医疗设施以及其他人的帮助,木梓只能自行解决。


眼镜王蛇毒性随年龄和地理变化,年龄越大对鼠的毒性就越弱。

上图中所示,五个地区眼镜王蛇对小鼠的毒性为印度尼西亚:1.1㎎/㎏,马来西亚:2.9㎎/㎏,泰国:3.5㎎/㎏,中国广西:0.6㎎/㎏,中国海南:0.5㎎/㎏。跟其他地区的眼镜王蛇相比,中国的眼镜王蛇毒性明显比其他三个地区的要强。

若将实验对象换成蜥蜴(用的是的一石龙子),结果就倒了过来,三个地区眼镜王蛇对蜥蜴王毒性分别为印度尼西亚:17.6㎎/㎏,马来西亚:13.9㎎/㎏,中国广西30.2㎎/㎏。对比可看出东南亚的眼镜王蛇对爬行动物的毒性要大于中国的眼镜王蛇。据研究表明,东南亚的眼镜王蛇幼体比成年蛇对鼠的毒性更强。

东南亚的眼镜王蛇1-1岁11个月时毒性为0.45㎎/㎏,2岁-2岁11个月时毒性为1.27㎎/㎏,3岁-3岁11个月时毒性为2.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捕食的猎物的影响,眼镜王蛇幼年时期以小型啮齿类动物为食,因此对哺乳动物毒性更高,成年后食谱慢慢转向爬行动物,几乎就不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了。

还不到5分钟,木梓就开始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很快他就开始感到头晕、呼吸困难、恶心、视力模糊等。由于以前经常卖蛇,并且有被咬过的经历,木梓对毒液出现了过敏反应,而过敏更快地加速了他的死亡时间。过敏会使身体对毒液中的成分异常敏感,并且快速地引发严重症状,但并非蛇毒本身的实力,而是过敏反应加大了毒液的破坏力度。
在大山里的木梓知道自己很大的概率没能活下来,但他依旧在挣扎着求生。他开始慌乱起来,一个劲地往山下跑去,但反而加快了蛇毒的扩散,强效的神经毒素迅速流遍了他的全身,离医院还有好几公里的距离,他活下去的希望几乎为零。

眼镜王蛇具有极高的咬伤致死率,无论致死率还是致死速度都是世界前三水平。缅甸记载的7例咬伤中有无症状干咬2例,轻微症状1例,严重神经毒症状1例,2例快速死亡,1例几分钟内死亡。泰国记载的35例眼镜王蛇咬伤中有10人死亡,可见致命率如此之高。
相比国外的眼镜王蛇,国内的眼镜王蛇有这更高的致死率,但在国外的文献中似乎没有被很好传出去。1990年广西蛇伤流行病学调查的眼镜王蛇咬伤12人死亡8人,死亡率67%(无血清)
1986-2002年广西梧州市中医院收录的32例眼镜王蛇咬伤全部呼吸衰竭。
1990广西医科大收录的12例咬伤中10人呼吸衰竭。
在没有抗毒血清的情况下,国内眼镜王蛇死亡率极高,打非洲黑曼巴都不是问题。


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致死率,在于眼镜王蛇的毒液成分和巨大的毒液量。眼镜王蛇的毒液含突触后神经毒三指毒素以及磷脂酶等,血循毒含量很低,其毒液中含有大量小分子突触后长链神经毒,使得毒液扩散非常迅速,不过它的透明脂酸酶活性很差,没有辅助增速成分。眼镜王蛇的平均排毒量为200-420毫克,最大1700毫克中国的个体型相对较小,平均毒液量250毫克,泰国的个体测得平均421毫克,对人致命剂量只需12毫克。鉴于其强效的毒性和巨大的毒液量,眼镜王蛇的咬伤快速而致命。




咬伤已过去了10分钟,木梓再也没有力气跑出山林了。现在,致命的神经性毒素已将他彻底麻痹,他倒在一棵大树下,动弹不得的他此时任然有意识,但却什么都做不了,呼吸也越来越困难。木梓望着树顶,阳光透过树叶照在他的脸上,这是他死前看到的最后景象。
曾经的他,捕蛇卖钱这方面都是长项,如今却因为对钱财的渴望送出了自己的性命。这也是触犯了底线的他给予再合适不过的死刑,在这样的深山老林里,谁也听不到他的呼救。现在,毒液已彻底催毁了他的整个神经系统,已发展至呼吸衰竭,呼吸慢慢地停了下来,心脏也渐渐停止了跳动,他的生命就此结束。
最终,木梓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整个过程从被咬到死亡仅仅只有20分钟的时间。这又是一起眼镜王蛇咬伤的快速死亡案例,受害者又是贪财的捕蛇人。木梓对卖野货钱财的渴望永远也无法实现,他将永远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三天后,人们发现了木梓的尸体,将尸体交给了警方。经尸检得出,他是被一条眼镜王蛇咬伤而死亡,从他的身份资料中又得出,他是来自非法市场的商人。最后,与木梓一起工作的其他商人被逮捕,因触犯野生动物保护发判处有期徒刑。
人类贪婪地满足自己的胃口,寻求野味,却造成了惨痛的悲剧。像木梓这样的捕蛇人也是如此,他们被钱冲昏了头脑,不断地触犯底线,只为满足自己贪婪的想法。但过于贪污是会害人的,过度的渴望最终也会变成一颗人心炸弹炸毁人的心脏并走向灭亡。违背了自然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做为几千万年进化而来的生存者,眼镜王蛇用自己强大的生存能力,巨大的体型以及剧毒的毒液,在自然界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毒蛇之王的美称正由它而来,这强大的捕猎者时至今日,仍在亚洲续写着它那不朽辉煌。

基本信息
名称:眼镜王蛇
拉丁学名:Ophiophagus hannah
体型:平均3米,最大4.77米,世界最大毒蛇
分布: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印度、尼泊尔、不丹、新加坡等
食物:其他蛇类、蜥蜴、啮齿类动物等
杀伤力评价(东南亚)
毒性:★★★★★5
毒液量:★★★★★★★★★★10
毒液类型:★★★★★★★☆7.5
致命率:★★★★★★★★★★10
致残力:★1
综合:33.5
(中国)
毒性:★★★★★★★★8
毒液量:★★★★★★★7.5
毒液类型:★★★★★★★★8
致命率:★★★★★★★★★★10
致残力(满5):☆0.5
综合:34
危险性评价(两地区结合)
物种攻击性:★★★★★★☆6.5
攻击机会:★★★★4
毒性(对人):★★★★★★★★8
毒液量:★★★★★★★★★★10
注毒效率(满5):★★★★4
综合:33

注意:文章中人名章为作者自编,非真实人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百度贴吧蛇吧、龙雅大佬视频资料、微信公众号
如果喜欢的话,点个赞就行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