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繁华过后的悲凉(含剧透)
今天去看了近期热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近3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大唐画卷徐徐展开,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随着历史年轮的滚滚前进,这幅画卷也渲染上了无尽繁华和悲凉。电影以唐代玄宗末年到代宗初年,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作为背景,介绍了高适与李白从青年到暮年的坎坷一生。在他们的诗歌才情和壮志未酬里,我们得以窥见大唐。
电影里的高适青年时期习得一身好枪法,离开老家渤海郡,前往长安求取功名。于武昌与李白相识,两位少年意气风发,心中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此时的大唐,应是万朝来拜,包容鼎盛时期。官员选取制度有科举制度,不限财产和门第,可报考常科,制科等科目,还有投卷,举荐制度等。但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还是占少数,大部分官员选拔是通过门荫入仕方式,即根据父祖的官位,取得做官初步资格。 而此时的高适和李白,一个家境贫寒,一个商人之后,纵有万千才情,也得受挟于阶级门第。两人求取功名之路屡屡碰壁。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乎。繁华如长安,包容如长安,竟无二人施展抱负之地。
多方辗转,高适还是回到了商丘梁园。而李白则游历山川,并结实了不少好友。渡荆门,他看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奇幻磅礴之境,路遇天门山,又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的长江水浩荡奔流气势所震撼。在庐山时,又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经典名句。从李白的诗句中,我们看到大唐,家国安乐,万里锦绣江山,风景美如画。电影令人遗憾的地方是,只描述了李白在烟柳扬州一掷千金,夜夜笙歌的场景,并未借助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游历山川的视角,展现太平大唐下的锦绣江山。
天宝元年,隐居十年的李白受玉真公主引荐,得唐玄宗召唤进宫。玄宗惜其才学,封其为翰林,为皇帝写诗文娱乐。电影里,李白封官之后,一时风头无限,他写信邀商丘挚友高适入长安,意在给他引荐诸多诗人好友。曲江晚宴上,李白,王昌龄,岑参,杜甫等众诗人吟诗作对,举杯对饮,好不自在。在胡女轻快的步伐中,我们窥见这个时期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大唐,在这极尽奢靡背后,已是暗潮涌动。后来李白因得意忘形之时让高力士脱靴,贵妃端墨,被设计排挤,“赐金放还”。 从天宝三年赐金放还至天宝十四年间,风云变幻,玄宗独宠杨贵妃,天宝十一载,宰相李林甫病死,玄宗拜杨国忠为右相。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这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国家战乱,底下的文人百姓怎能安好?李白和家人受战火纷扰,辗转流离至庐山隐居。高适此时已是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下的一名书记官。安史之乱后,高适跟随哥舒翰镇守潼关,官位也升到了监察御史,后来潼关失守,哥舒翰战败受俘,高适飞马逃回长安,公元756年随着玄宗进入成都,后又擢谏议大夫。同年十一月,永王李璘谋反,朝廷封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谁能想到,李白当时已经应邀成为永王幕僚,李白踌躇大半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以为自己"济天下",建功立业的理想将要达成,但是随着永王造反失败,公元757年李白被捕入狱。
一代诗仙,壮志豪情,晚年却深陷牢狱之灾,呜呼哀哉。好在年轻时游历并州的李白,曾救过还是小军官的郭子仪一命,郭子仪以自己多年的官位功名向朝廷求情,李白免去死罪,后流放夜郎。公元759天下大旱,朝廷因此大赦天下,李白流放行至白帝城获得赦免令。惊喜交加之时,李白又作下经典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是呀,“轻舟已过万重山”,历尽繁华和悲凉,曾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志,“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放,还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惆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茫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不如意……此时全都释然,历尽千山万水,朝如青丝暮成雪,多少苦难都付谈笑间,一切终是过往云烟。 曾经的大唐,疆域辽阔,万国来朝,经过安史之乱后也是逐渐走向衰败,我们在电影人物的跌宕起伏得人生经历中,认识到了这段由盛转衰的大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