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观音堂彩塑布局思想和使用材料分析
长治观音堂彩塑布局思想和使用材料分析
《文物世界》 2005年05期 杨巧灵
长治观音堂位于长治市西郊梁家庄村东,距市区约3公里。创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距今已有42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堂坐东向西,现存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香亭、观音殿。钟鼓二楼位居山门两侧,左右配殿对峙,院内的一株古桧柏,已有千年历史,枝繁叶茂,树干粗壮,颇有传奇色彩。观音殿为寺院中的正殿,广深各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殿顶黄绿两色琉璃,屋脊为龙与西番莲,形象逼真,典雅大方,属明代遗构。殿的门楣之上,悬挂着刻有“观音堂”三个鎏金大字的匾额,这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郜钦的亲笔题记,保存至今,实为珍贵。观音殿殿身前檐有筑卷棚式廊屋,通间雕刻雀替,吊垂莲花柱,隔扇四页,镂刻有三交六斜棂花图案。殿内塑像满布,或设在坛上,或悬于半空,就是纤巧细密的宝盖花顶下的每一组人物,都有说不尽的故事。与人物浑然一体的建筑,更是一丝不苟,金碧辉煌,堪称佳作。
在殿堂正中的佛坛上,是佛教中的“三大士”,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三位菩萨体态飘逸俊美,举止典雅高贵,神情安详沉稳。观世音菩萨后面的正壁则是取自《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关于善财童子四处拜师求教,历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的五十三参图、灵山会等佛教故事。人物造型,姿态万千,塔阁楼观,精巧瑰丽。
当心间的梁架上,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祖师同坐中央,释迦牟尼居中,老子、孔子分列左右。充分体现了自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共融的文化现象。释迦牟尼结踟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说法像";老子为道长装束,仿佛在论经讲道;孔子正侃侃而谈,向众弟子讲学。三教济济一堂,互为依存,共同发展。
大梁和二梁之上,巧妙地利用梁架的高差塑出金碧辉煌的楼阁,三十五佛端坐其中,梵呗声声,祥瑞一片。
殿内两侧的佛台之上,分别塑有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十八罗汉,有睡罗汉、哑罗汉、静罗汉、长眉罗汉、伏虎罗汉、弥勒罗汉、病罗汉等。他们或文静沉思,或孔武豪放,或性格内秀,或衣冠楚楚,或不修边幅,或机敏乖巧,或大智若愚,或坐禅说法,或静目养神。姿态各异,刻划入微。
罗汉之上为二十四诸天尊神,二十四诸天为包括四大天王在内的佛国的守护神,他们有的评事说理,述其佛法∶有的拉弓射箭,习练武功; 有的竖眉怒目,威武雄壮;有的擦拳握杵,显其力量。个个气度不凡,威风凛凛地捍卫着佛法,保护佛国尊严不受侵犯。
内壁三层塑有十二圆觉,十二圆觉在宋代的彩塑像中尤为常见,其内容和造型已定型。他们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这十二尊菩萨神态娴静秀雅,花冠、璎珞细致精美,服饰线条流畅,他们所驾的麒麟、狮子、大象等坐骑,生动逼真,仿佛带着他们巡游说法,虽是神的故事,却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十二圆觉往上的第四层,南壁为道教人物故事,有玉皇大帝、西王母、雷公、电母、八仙等;北壁为儒教人物,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在殿的门窗之上,南面有道教中最著名的八仙拜寿故事情节;唐王接经的历史传说故事;北面则是历史上有名的明英宗时的“土木之变”、“南宫复辟”等事件的传说故事。殿内祥云环绕,庄严圣洁,三教故事人物交错,恰似一人间仙境。
观音殿内的塑像虽然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因其使用的颜料以矿物质为主,稳定性强,不容易褪色,它的色彩至今仍很鲜艳。观音殿的图案纹饰瑰丽,构思极为神奇,人物表情刻划细致入微,人物神态丰富多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建筑物,房舍、楼观、亭榭、殿堂的塑造,基本是原建筑的微缩,一椽一柱都安排合理,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观音殿的彩塑艺术,以宗教内容为主题,有神秘的宗教气氛,但又广泛吸收了明代的市民文化的精髓,山、水、禽、兽塑造得生动活泼,形成了一种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依据教义又超脱教义,从形式、内容到塑造手法上都继承了古代传统文化之精华,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和风姿,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三间小殿内塑有如此丰富多彩、内容庞大的塑像,其布局合理,不仅不显凌乱,反而给人一种震撼力。其艺术水平之高,色彩之艳丽,保存之完好,备受世人称道。悬塑技艺的高超,令人叹服。在欣赏古代艺术精品的同时,我们又为古人塑像的思想和材料的使用所困惑,是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使其囊括如此丰富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材料塑造了这些惟妙惟肖的塑像?在空中又是什么材料使这些高悬的塑像能够长久保存到现在呢?本文就观音堂彩悬塑布局思想和所用材料进行初步分析,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观音堂塑像布局理念:观音堂正殿内的塑像在整体布局中,基本贯穿了突出主题,又照顾全面,依照教义,又大量吸收民间信仰和民俗的因素,巧妙地把三教人物有机地安排在这三间殿堂之内。合理的布局,使整个大殿给人一种肃然起敬,顶礼膜拜的感觉。观音殿坐东朝西,一进大门在显要的位置就是全殿内三尊最大的塑像——佛教三大士: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而南北两侧分别为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十二圆觉等佛教人物。按照汉传佛教的一般格式,这些塑像应是塑在大雄宝殿,佛祖释迦牟尼的两侧。在这里十八罗汉等层次和摆放的位置是按照了教义,可是把他们塑在三大士两侧又是一般寺院所不见的。再看三大士塑造的形象,一般寺院观世音菩萨给人的形象是或坐或立,端庄肃穆,而本殿内的观音则是微微侧身坐在一莲蓬宝座上,右腿曲起支撑向上举起的右手,左脚向前伸出踏在蹲在前面的坐骑——朝天吼背部,这也是一般寺院少见的形象。文殊和普贤的坐骑也分别是坐卧在塑像前面。在观音殿的明间正面(东壁)顶部,整个殿中较为显著的部位,雕塑者安排了儒、释、道三教中最重量级人物,分别为儒家祖师孔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道教鼻祖老子;显然这是第二个突出的位置,也是本殿中心又要突出的另一个中心。在南次间第四层以上的道教人物中也是同样贯穿了突出主题的思想,在南次间正面(东壁)顶部的正中央,安排了道教中重要神仙玉皇大帝,而在南壁的三座楼阁中则分别安排了三官大帝、玄天上帝等道教中的一些重要的神仙。在脊檩正下面,南壁最高位置的中央突出地塑造了道教中天上仙界的皇后——西王母。同样,在北次间,除了下面三层佛教人物,第四层塑造了儒家极力推崇的孔子的七十二弟子,由于儒家一般不供奉神像,而在与南次间玉皇大帝、西王母相对应的位置则安排了炽盛光佛与十一曜、千手观音,同样显示了其重要地位。在这样一座三间小殿内,巧妙地塑造了如此众多的神像,在突出的位置安放三教中在百姓信仰中重要的神仙人物,在其间又用云彩、植物、动物、建筑以及次要的神仙人物做陪衬和连系,充分体现了唐宋以后儒、释、道三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寻求发展的总体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各种宗教再没有什么新的创新和发展,只能按照人们习惯的信仰要求来塑造各种神像,使宗教信仰更加世俗化、民俗化。只要是人们喜欢的和需要的,就是寺观中要塑造的神像。这种多重点、面面俱到的做法,也是观音堂塑像的一种思想,具体体现就是每一个局部都有一尊主要突出的塑像。
二、观音殿内塑像的基本做法:纵观全殿的塑像,除三尊主像佛教三大士是在殿内现场堆塑的外,其余都是在其他地方做好,再按照原来的构思摆放在一定的位置。具体做法是观音殿的东、南、北三面墙壁上以及梁上等地方,根据需要加附木材,或圆木或方木,或粗或细,用木料开榫卯连系,或用自制的铁件,与墙体固定在一起,为牢固地固定在这些横木之间,用竖木把它们联在一起。竖木也以同样的方式与墙壁联系。这样在整个殿内的三壁需要塑像的地方,基本的骨架就出来了。根据初步调查,在南北两壁分别有横木三根,竖木两根。在东壁有一根横木,在两根大梁两侧分别有一根横木,在两根二梁的内侧也附有一根横木。做好这些框架后,在其上面堆塑内含有草、榆树皮渣等物的雕塑泥。最后一般横向的木头的外面都雕塑成云彩,其形状有蘑菇云和壬字云两种,竖的木头的外面则雕塑树或山石的形状,这样整个殿内的大的框架就基本完成了。最后再把在其他地方做好的塑像,按层次安置在其相应的位置,即第一层十八罗汉(部分),第二层二十四诸天,第三层十二圆觉,再往上分别为孔子七十二贤人、道教人物等等;在东壁的横木上则安排了灵山一会等佛家活动的建筑场所,共6座建筑。在建筑的前面塑造一些相关的人物,三教祖师、玉皇大帝、炽盛光佛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人物,则是安置在一根直接穿插在大梁上和墙壁上的横木上。在这些塑像中较大的如十八罗汉坐像(部分)、二十四诸天站像、十二圆觉坐像、三教祖师、玉皇大帝、炽盛光佛等,都在其身体后部的中心位置有一根木头与墙壁联系在一起,以保证塑像的牢固性。下部则或站或坐在做好的横木上,底部也有铁的构件与横木或横木上的泥联系。小的塑像则在身体中栽一根两头为尖的铁钉,一半从其脚部沿伸出来,然后载入雕塑好的横木上的云彩后面,其后部做成凹面。在凹面中一般都有两个铁丝环,其中有部分塑像是用铁丝同后部钉在墙壁或木料上的钉子联系,以加固塑像。如儒教的七十二贤人、道教仙乐中的人物、二十八宿、十一曜等塑像都用了这种做法。另外,一些小的塑像则用一根铁件直接与墙壁联系,只是因塑像位置的不同,其所用铁件或直或弯,同塑像联系的位置分为腰部和脚部,如观音菩萨背后的五十三参群塑中的部分塑像、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背后的部分塑像以及道家仙乐、玉皇大帝前面、唐王迎经等塑像群皆为此种做法。在观音殿塑像的做法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建筑构件,作为塑像的承载物。如八仙庆寿、未来佛、雷音寺三组塑像,就是借助了三组补间斗拱的后尾承托而塑造成的,如三十五佛中的雕塑的楼阁、佛像,则是借助了大梁、二梁、瓜柱作为依托。总之,观音殿内塑像的做法,因不同的地方而使用不同的方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和位置,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法,塑造了一组又一组人物塑像,把小小的三间观音殿渲染成佛国净土,道家仙境,儒家圣殿,使人们在顶礼膜拜的同时,也为古艺人在雕塑上巧妙的空间安排和做法而叹服。
三、观音殿内塑像的用材∶观音殿内现存有圆塑、悬塑的儒、释、道三教泥质彩塑人物500余尊,建筑物30多处。据有关信息显示,以前殿内的塑像,数量更多,大约有1500多尊。在众多的雕塑品中,艺人们应该运用了大量的不同质地、不同型号的材料。我们通过对现存的塑像和因时间长久自然脱落的部分塑像进行了观察分析。观音殿塑像通常也同其他地方的塑像一样,由龙骨架、泥、彩绘三大部分组成,但其所用材料却有所不同。骨架根据所塑形象、大小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大的塑像中龙骨为木料,如三大士、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十二圆觉这些个体较大的塑像,都使用了木料作为其骨架。而那些小的塑像中的骨架,则依据塑像的大小使用不同型号的铁丝。王字云中的骨架,使用的则是较薄的小竹片。在雕塑的建筑物中也大量使用了木料,像建筑物中的柱子和斗拱,全部用木料做成,在上面施以相应的色彩。在一些圆形或比较飘逸的饰物中,其骨架使用的是有柔软度的麦杆。而有一些雕塑品的骨架,则使用了现成的物品,如殿内右侧石柱子上文殊菩萨所骑青狮下面的山体,是使用了一块完整的树根作为骨架的。有一些佛、菩萨、神仙、圣贤头部的光环,身上的丝带,都是用粗细不同的铁丝,外部用毛边纸缠裹,最后施以油漆而做成的,看起来与皮制品十分相似。像十八罗汉等一些较大塑像的衣服边上,都有一种边饰,非常逼真,这些边饰都是用线绳打在泥塑中形成的。总之,观音殿塑像所用的材料是根据其规模、位置的不同使用不同材料。
以上几方面的阐述,仅仅是平时工作中对观音堂雕塑艺术品的简单认识,必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指教,同时也希望在不断的工作和学习中提高自己,更加全面地认识观音堂悬塑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