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孤独
我已经搬到新家一个星期了,虽然只有八十平米,但山不在高。前几个月那些涌上心头的感慨就让它们随风而去吧。有什么好感慨的呢?所谓文集《黄郢》,其内容相比其他文章没啥特殊,只不过创作时间都是在居住在这个从小长到大的大房子的最后的日子罢了。我一直以来都很反感的内卷化的应试教育(以下简称卷应教育)更是把我拉回赤裸裸的现实。我大概盘算了一下,倘若在应试上花的时间少一些,我写的一部校园小说、一部历史小说现在估计如日中天,不知推进到什么地方去了,我更多的创造力和个性风格都将展现在其中;我也会读一大堆书籍,各个领域的,可以是文学历史学的,也可以是数学物理学的;还有,我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创作视频,说不定也会收获一批粉丝;其余的,我学习音乐美术也都最起码比现在一无是处要好得多,我可以练球,可以学棋,可以有更多创作散文记录生活获得感悟的机会,无论我干啥都可以学得如火如荼,比现在从早瞎卷到晚还熬得精神恍惚、青筋暴起强。在一定程度上,我厌恶卷应教育正是因为它夺走了我宝贵的灵感财富,没收了我恣意发挥、塑造作品的机会,这是我多次强调的。我此前甚至在盛怒之下连写了好几篇痛批应试教育的文章,可是你们懂的——和以往任何一次挖坑一样,半途而废了。
该骂了也骂了,该聊搬家还是得聊搬家。我最烦搬家,一天二十四小时得有二十三小时都在找东西。这么小个房子也塞不下原来大房子的所有东西,我小学画的漫画差点搞丢,前几天一直在找,幸亏找到了,不然惶惶不可终日。说起找东西,小学写的历史小说手稿也赫然在列。这两天是真的懒得找了。现在我的房间真正成为书房,因为书架搬到我卧室里边来了。看着气质古朴优雅的书架,我在骄傲、惬意之余还是有点烦。你说我天天烦啥?自己买这么多书都没看多少,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我骄傲的是我书多,自卑的是多也没用。2020年那段时间隔离在家,去不了图书馆,只能找家里旧书老书看。我看了一部周国平散文集,当时对我影响还不小,还看了尤今的游记集《迷失的雨季》,小说《四明传奇》,啃了半部全国绝版的长达千页大部头小说《黑面包》,讲的是法国几家佃户的生活,以女主人公从孩子到老年人一生的大事为主线,我连主要人物都忘了。我第一次读《福尔摩斯探案选》好像也在那段时间。当然,为了写小说我也是研究过一小部分《资治通鉴》的。上初中以来就再也没这么高的效率了。
搬家了,原来的生活习惯一个接一个都改了。最重要的一点,连不上网,得憋死我。最近羽毛球、短跑都有比赛,羽毛球李梓嘉大战安赛龙,安赛龙决胜局20:16领先,被大心脏李梓嘉追到20:21反超,最后安赛龙气得摔拍子,盛怒之下连拿三分23:21赢下比赛。短跑听说200米、100米俩奥运冠军前者德格拉塞确诊那玩意了,后者雅各布斯训练拉伤了,苏炳添由于签证问题也出不了国。我若不用手机耗费一点流量,啥也看不了。我还追了几部纪录片和动画片,都看不了。暗杠出了新歌,听不了。大人都说他们那时候没网不也过得好好的吗,但是仔细盘算一下,互联网早就融入生活了,以前不联网当然没问题,现在不用网可能真活不了。
像这种独自忙碌、无人陪伴的情况,如何打发空闲时间?那也只有读书了。我姐在几年前订了三期《小说绘》杂志,买了两部小说集叫《哑舍》,如今搬家时被找出来,我都翻了翻。我读了几篇小说,每一篇都有打动人的地方。虽说不是欧亨利或者契诃夫这样的巨头创作的如雷贯耳的名作,但它们都清新简练,优雅真诚,有描绘生活的,有歌颂爱情的,有挥洒青春的,有释放想象的。读书真的可以打发时间。你不要考虑可以学到多少东西,读书和吃喝拉撒一样就是一种习惯,你只需要去做而没必要问为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学知识本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读书真的融入生活,以至于你自己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的时候,你就已经在飞速成长了。
这种时间当然也可以用来思考人生的意义。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不是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意义”一词的定义,就是一件事情对人活着的好处。而活着本身不可能对活着有好处,所以该命题不成立。你只能说生活中某件事情有没有意义,而不能说活着有什么意义。对人来说,活着就是全部的意义,死了以后就真没有“意义”一说了,天塌下来都和你没有关系。所以意义都是对于当下而言的,你现在做的事情只在一段时间内有价值,不会有永恒的价值。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应该学些什么,热爱些什么,你有且只有一次机会去考虑,做人谁不是第一次呢?宇宙自然赋予我们七情六欲和感知世界的能力,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在我看来,收获美好情感就是人活着最终的目的。人类大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小到辛勤工作、奉献他人,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给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从而或多或少地获得一点享受幸福生活的机会吗?所以一定要有一件自己热爱的事业,确保在有限的人生中随时有事可做,不荒废时间,不浪费感情。
这里又有一个我一直想不通的哲学或量子力学问题:既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那我为什么偏偏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这种匹配有何规律或者缘由,还是说纯属偶然?再或者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模一样的,人有不同个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因素的塑造?“我”是怎么样的人,并不是“我”自己决定的?我在两三年间写了无数乱七八糟的杂文,哪里都有,根本整理不了;但对于这个问题,我至今好像都没有给出一个令我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今天下午和我妈出去随便逛逛,买了一瓶“华洋”汽水。我妈说这是她小时候喝的,味道没变,价格贵了。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没几年。很多人都在写文章怀念童年,说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觉得这可能不是绝对的吧。谁说童年一定是最好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就都不好了吗?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特点可以既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而童年的特点就是刚开始做人,受人照顾,懵懂无知但无忧无虑。这当然是美好的,但少年、青年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人如果不出意外是要完整地按照流程走完一生的,你不要老是对过去依恋不舍,现在和将来都有值得憧憬和期待的独一无二的东西。
最后,我要点题,因为点题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没背错吧)。“享受孤独”这个短语我最早是从老班口中听到的。他之前有节课专门把自己年轻时写的日记找出来选了几篇念给我们听,其中有一篇标题就叫“享受孤独”。我当时听了大受震撼。孤独分明是用来享受的,为何这么多人不识抬举,又是害怕,又是排斥?一个人独处的时光是孤独的,但是孤独从来都是一个中性词,如果你把它安排好,你很快就会享受孤独的。
202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