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的胡笳和惊鸿舞
程砚秋先生对于艺术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总是精益求精。对唱腔、对身段、对伴奏、对配乐的创作,程先生可以说做到了殚精竭力。以前我在博客上发表过程先生创腔过程中的一些典故,但对程先生在伴奏和身段方面的某些经历我还没怎么整理过。很多年轻戏迷对【梅妃】里的“惊鸿舞”特别感兴趣,向我详询过老先生们描述程先生当年演此舞的细节。有些朋友也希望我能谈谈程先生在艺术探索方面的事情,为研究程先生的创作思路提供一些素材。那么今天我就聊聊程先生这方面一些事情。

程迷都知道,程砚秋先生的【文姬归汉】是非常考验演员唱功的一出戏,几乎囊括了京剧的各种主要板式,没有一定的功力,是很难胜任的。
【文姬归汉】里有一段二黄慢板“身归国兮……”,是取自蔡文姬【胡笳十八拍】里的原词。把古诗词的原词谱入皮黄,程先生可谓独出心裁,在当时是一大创举。这段唱腔里,间奏加上了胡笳,一是呼应主题,另一方面也是用胡笳的凄厉音色,突出文姬的悲凉心境。
王老师对我讲过曹先生谈到的一件事。最初排演【文姬归汉】时,程先生提议在伴奏里加入胡笳以策应主题。金先生说,“李颀有诗曰: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此处加入胡笳正可应景”。但是当时对胡笳这种少数民族乐器了解的人并不多。锡子刚先生精通各种乐器,他说,清宫“北裔乐”里的“察哈尔蒙古乐”分两种,其中有一种“察哈尔蒙古笳吹乐”,乐器有四种,其中主要的是胡笳,是用桦树皮所制,吹奏起来凄厉苍凉,可以找来一试。于是就用上了。
后来,大约在1937年春3月,故宫古物陈列所整理库存杂物时,意外发现了不少文物,比如有高li刀,有明代角灯,还有几件古乐器。古乐器中有一件古胡笳,以漆色推断当为明代之物,似牛角而长,上刻野兽头,吹起来苍凉悲壮,像马嘶秋风阵阵悲鸣。程先生见此消息后非常感兴趣,但他正准备赴沪演出不克分身,于是委托别人去考察这个古胡笳,以期对剧中胡笳进行改良。因为当时有观众反应,剧中胡笳吹奏声太大,有些刺耳。可见程先生对于艺术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总是力求完美。

【梅妃】的惊鸿舞,是程先生舞蹈身段的一个代表作。五十年代初程先生和弟子李丹林一起编排【英台抗婚】的“化蝶舞”时,曾对李丹林讲过当年设计梅妃惊鸿舞的心得(化蝶的身段就是拆解的惊鸿舞身段,另外吸收了去西北考察戏剧时研习的新疆舞因素)。程先生说,为了编好这段舞蹈,他拜访过清宫的老乐师了解古典舞蹈,得到了两点要领:一是动作要舒展。因为那时的他高且瘦,腿和手臂长,因此要舒展,才更显婀娜娉婷(以后发胖时,又缩减身段开合幅度,突出内敛)。第二,身段一定要分阴阳,即正反相生、对称,体现中和之美,切忌“一面坡”。此外,程先生一方面请金先生帮忙查阅古诗词中描写古人跳舞的词句,寻找灵感。另一方面他还查阅了不少古画、古书中的插图,甚至还托人找武梁祠、嵩山三阙的雕刻和壁画拓片,因为里边有很多古人劳作和舞乐的形象可以借鉴吸收。——李丹林先生和我讲这事的时候曾感叹,程先生真是活到老,学到老,解放初去西北考察戏剧时,对一些名胜古迹里的雕像和壁画,他都特别留心,常常驻足仔细观摩,吸取创作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