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应对乡村的衰老与消亡

2022-01-17 10:42 作者:翟东升老师  | 我要投稿

比我年长或与我同龄的中国人,80%以上都出生于农村。
我在江苏农村生活到15岁,考入高中开始寄宿生活,才真正离开农村。我对童年和少年农村生活的记忆,是熟人社会里热闹而复杂的家长理短,是一群小孩在河沟里捞鱼摸虾的快乐,是相当匮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以及乡下人面对城镇人时的那种自卑与羞怯。
那个时候的农村人口,非常多。
1992年之后,人口开始加速涌入城镇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村庄逐渐被掏空。
大约十年前,我参与一位校领导的课题,课题组内部讨论时,他从国际比较中得出结论:中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进程将再持续二十年,我们的城市化率才会接近其它工业化国家,因此,城市的房地产规划和产业增长空间都可以考虑到这个因素。我提醒他,这个转移进程恐怕无法持续这么久,我估计再撑五六年就差不多了。之后人口结构中城镇化率的提高,靠的是这么一个残酷的现象:大批中国老人离世(每年约1000万)主要发生在农村,而新生儿的出生(当时每年约1500多万,2021年很可能不到1000万人)主要发生在各级城市和城镇。所以,五年后我们很难再见到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以及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和服务的转变。
上个月我的一个学生请假回到家乡参加他祖母的葬礼。回学校后他跟我感叹说,以前回老家都是过年,能见到不少人。但这次回家不是过年,惊讶地发现家乡的村庄里只有二十多个老人。我告诉他,一旦老人离世,农村的老宅就会朽坏,在外谋生的中青年人很可能不再回到村里生活,即便过年回家乡也是回到镇上买的楼房里。
由此推论:等到这二十多位老人在未来的二十年里陆续离世,你们老家的整个村庄将被废弃,即便其中一部分房产是在最近十年内新修建的。
人是要群居的,古今中外皆如此。许多基础设施,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基础和密度,是无法维护更新的,比如电力,饮水,道路,网络。最后只剩几个老人的时候,他们将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质量。
如何应对?我倾向于顺势而为,灵活应对。
合村并居是一个办法,但是据说在某些地方的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主张,农村宅基地及其自留菜地应该允许向城里人出售或者长租,但是要有适当的规划和限制,每一个城市家庭只允许买一两处自住,可以适当翻修装饰,但不能多买更不得炒作。鼓励一部分储蓄较少的城市老人搬到郊区远郊区生活,可以自己种点菜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也可以在农村生活中享受邻里相互照应,减少孤单的折磨。他们在城市的房产可以出租换取租金,由于可租用房产供给增加,可以为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中青年人口降低居住成本。这种居住权的置换显然有利于节能减排,也有利于提升老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当然,这些改革还需要许多配套措施,比如老年人社保医保的全国通用。这些事不需要花多少钱,但是需要花心思。
如果这种思路得到实施,那么中国的一部分宜居的村庄还可以长期存续,我们还有一些记得住的乡愁。否则,二十年内,我们将见到大量村庄的消失。

如何应对乡村的衰老与消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