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创造出纳米“梯子”,这是怎么做到的?
人工智能(AI)已经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的领域,它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材料。最近,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科学家们就利用AI技术,在纳米尺度上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梯子”结构。这种结构是通过一种叫做自组装的过程形成的,它可以为微电子和其他领域带来新的应用。
什么是自组装?
自组装是一种材料的分子自行排列成特定形状的过程,这种过程在自然界中很常见,比如蛋白质、DNA、细胞膜等都是通过自组装形成的。
自组装可以产生复杂而精确的纳米结构,这对于制造微电子、催化、传感器等设备非常有用。但是,传统的自组装只能形成相对简单的结构,比如圆柱、片层、球体等。
如何创造新型纳米结构?
BNL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通过将两种不同的自组装材料混合在一起,并使用合适的化学模板来引导它们排列,从而创造出新型纳米结构。他们使用了一种叫做块共聚物(BCP)的材料,它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聚合物链连接在一起的大分子。
BCP可以自动分离成两个相互排斥的区域,并形成规则的图案。科学家们将两种不同类型的BCP混合在一起,并将它们涂在一个具有周期性条纹图案的化学模板上。这样,BCP就会根据模板上不同化学性质的区域来调整自己的排列方式。
使用这种方法,科学家们发现了三种新型纳米结构:斜线、交替线和梯子。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梯子结构,它是由两个平行排列的BCP片层之间连接着若干个BCP圆柱组成。
这种结构在自组装领域从未出现过,也没有任何理论预测过。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结构可能具有特殊的光学或电子性质,值得进一步研究。
如何利用AI加速研究? 要想找到合适的参数来制造新型纳米结构并不容易,因为涉及到很多变量,比如BCP类型、比例、温度、时间等。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试错方法,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为了加速研究进程,BNL的科学家们利用了AI技术来进行自主实验。他们开发了一个AI框架,可以自动定义和执行实验的所有步骤,并根据实验结果来优化参数和策略。
他们还利用了BNL另一个国家级用户设施——国家同步辐射光源二号(NSLS-II),来对实验样品进行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并将图像数据传输给AI系统进行分析。
通过使用AI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快速地探索不同参数下BCP混合物形成的纳米图案,并发现之前未知或意想不到的结构。他们希望通过建立一个更丰富和多样化的自组装纳米图案库,来拓展其在微电子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这项研究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是人工智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