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尔西人部落探讨:文明的高下与融合
在埃塞南部最偏远的部落——摩尔西部落,这里非常遥远、偏僻,几乎与世隔绝。部落人生活在完全纯天然的环境中,这片土地非常肥沃富饶。但是,他们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变化——逐草而居、赤身裸体、茹毛饮血,甚至用牛粪洗脸净身,他们始终依然生活在这个相对偏远、落后的村域,保留原始的生活方式,我们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难以接受?这就是他们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部落还保留着如此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真的不想过现代生活吗?不禁引人深思。
在摩尔西部落,我近距离考察他们的生活场景、居住的房子,他们的孩子、家人,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家族,约有二百多人生活在这里。摩尔西人部落位于埃塞南部,与他们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千公里之遥。考察团昨天从首都乘机一小时抵达Arba Mintch, 在时而泥泞、时而破败的柏油路上颠簸了5小时,终于到达金卡,今天早晨,又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才到达这里。


在埃塞南部的摩尔西人部落,这里非常遥远、偏僻,几乎与世隔绝。这里几乎与世隔绝。摩尔西部落的审美与普通人的审美大相径庭。是什么原因造成审美的不同?文化!在这里,我探求三个问题:第一,文化有没有先进、落后之分;第二,文化之间能不能进行和谐、和睦相处,文明有没有冲突;第三,人类未来文化发展趋势是什么?如何进行文化融合?
第一,文化有没有先进、落后之分。这一点,我相信大家的观点和我是一样的,我们也不可回避,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何为先进的文化?何为落后的文化?我想,先进的文化,首先,应该满足几点:第一,它有利于身体健康发展。当看到摩尔西部落当地人的审美,我们会感到不可思议,这种审美倾向和中国人的审美背道相向。是什么原因?文化使然。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审美,唇盘对身体是一种伤害,而先进的文化首先必须有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第二,先进的文化有利于身心灵和谐,这样才能够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第三,考察文化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如果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说明它是先进的文化。我们并没有任何歧视,也没有对文化的偏见。但看到非洲的文化,看到非洲数千年来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摩尔西部落依然居住在简陋的环境之中,数千年、上万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几乎没发生变化,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该文化没有太多推动社会进步,没有积极推动技术发展,没有系统推动教育提升,没有跨入现代文明。当然,或许有人会问,“现代文明有什么好?摩尔西部落已经习惯这种生活方式”。问题的关键是,如此生活是出于主动选择,还是由于被动无奈。
第二,关于文明冲突。文明有没有高下?我认为,文明是有高下之分的。但是,文明的高下并不能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作背书。因为,文明虽有高下之分,但文明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可以在和平中彼此借鉴。所以,文明的融合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冲突的方式。
关于未来文明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文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明必须交流,必须融合。落后的文化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生活环境的闭塞,环境闭塞导致文化畸形发展。摩尔西部落土著人保留原始的生活方式,认为唇盘是一种美,而在现代人看来,这种行为是对身体的摧残,如果视其为“美”,则是非常残酷的“美”,而不是正常的、喜悦的、和谐的美。一种封闭的文明往往形成“文化的自杀”,这个观点不是我说的,而是汤恩比。汤恩比提出“文化没有他杀,只有自杀”。所以,汤恩比的观点在这里又得到证实。我还看到了很多类似的“文化自杀”现象。比如说,在玛雅、在埃塞俄比亚、在肯尼亚,在很多很多地方,包括在中国,也存在类似的“文化自杀”。在中国,比如中国古代女人裹足,损害身体,自然也是对生产力的破坏,如此落后文化,我们不赞同。文化的融合,可以让人类逐步融入现代社会。现在,摩尔西部落中也有人用手机,也有人与现代文明接轨,文明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汤因比又认为只有“博爱”能调和“自由”与“平等”,而博爱只能来源于上帝。因此人类的前途在于摆脱“自然的法则”而回归“神的法则”。这说明他没有真正的对策与预案。
卡赞斯坦认为文明内部存在多维性,多种文明共存于一个世界;西方文明具有多重传统,内部多元化,且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一认识是明显的进步。但他同时认为:多重和多元的文明是否蕴涵着足够的创新潜力及学习能力,从而能够成功创造出捍卫“大文明”的应对战略?这仍然是一个尚无确定答案的问题。
对此,本人认为:人类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未来还有足够的时间沉淀与发展,中华文化将有所作为。
在学术考察期间,我从美国硅谷到哈佛大学智能中心,一路走来,直到这个最偏僻、最遥远、最封闭的非洲部落,开展归纳、演绎、总结、融合、提炼,形成初步的结论:文明可以通过融合,彼此相互成全,在求同存异中彼此相互借鉴、在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彼此繁荣。
文明不需要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