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不上学,孩子们在逃避什么?
近年来,有一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想去上学,甚至选择“躺平”,也就是放弃学习和未来的规划,只想过一种低欲望、低消费、低压力的生活。这种现象在日本被称为“下流化”,在英国被称为“Neet”一族(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而在中国则被称为“躺平”。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孩子选择“躺平”呢?他们在逃避什么呢?我们如何引导他们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呢?我是吉易和躺平复学机构的刘得穗老师,今天我们来简单聊聊孩子躺平不上学的背后原因是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不想去上学,并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而是有一定的原因和背景的。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孩子不想去上学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l 应激性事件。有些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一些负性事件,比如被同学霸凌、排挤、嘲笑,或者被老师体罚、批评、压力过大等等。这些事件会让孩子对上学产生抵触和恐惧,甚至引发心理创伤。他们不想去上学,是为了逃避学校给他们带来的不良情绪和经历。
l 分离焦虑。有些孩子对于与父母或其他亲密人分离时会产生过度的、持久的和不现实的焦虑。这种焦虑可能源于早期的分离创伤,比如小时候被保姆带大、经常换环境等等。这种焦虑会让孩子害怕离开父母或其他亲密人,担心他们会出事或者不再爱自己。他们不想去上学,是为了保持与父母或其他亲密人的联系和安全感。
l 社交焦虑。有些孩子对于社交场合或者集体活动会感到紧张和担忧。他们可能对自己缺乏信心,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表现不好或者被拒绝。他们可能也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总是想要做到完美或者符合别人的期待。他们不想去上学,是为了避免在社交场合暴露自己的弱点或者失败。
以上三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进一步发展成为厌学症。厌学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孩子对上学有强烈的抗拒和恐惧,甚至出现身体不适、情绪失控、自我伤害等行为。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否则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那么,面对厌学的孩子,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根据我们吉易和躺平复学机构的老师们的以往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l 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轻视或否定孩子的厌学情绪,而是要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困惑和苦恼。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你是他们的朋友和伙伴,而不是对手或敌人。
l 鼓励和赞赏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或排名,而是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奖励,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避免对比和批评,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
l 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让他们有明确的方向和动力。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娱乐,避免过度压力。
l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学习内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习变得有趣和有意义,而不是枯燥和无聊。利用多种方式和资源来丰富学习体验,如图书、视频、游戏、实验等。
l 保持与学校的沟通和协作。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情况,寻求老师的建议和帮助。如果有必要,也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士如心理医生、辅导员等寻求支持和指导。
总之,厌学是一种常见但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共同关注和解决。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才能帮助厌学的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我是吉易和躺平复学机构的刘得穗老师,关注我获取更多青少年躺平复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