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尸病毒
外观:(Zombie virus, ZV)属于弹状病毒科弹状病毒属,最早于1997年发现,首次被认为是狂犬病病毒的同系病毒,被归类为弹状病毒属。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与狂犬病病毒相似,但是电镜下显示狂犬病毒大小为75nm×180nm,而丧尸病毒大小为105nm×201nm。与狂犬病毒类似,病毒颗粒外有囊膜,内有核蛋白壳。囊膜的最外层有由糖蛋白构成的许多纤突,排列比较整齐,此突起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病毒含有7种主要蛋白(Lα、Nα、Gβ、P、R、M1和M2)和与狂犬病病毒同源的2种微小蛋白(P40和P43)。
病毒亚种:一为能引起尸化疫的天然病毒株,毒力强,叫做自然病毒或街毒;一为经过猿猴脑多次传代的病毒株,叫做固定毒;一为经过非哺乳类动物的脊椎动物亚门多次传代的病毒株,叫做非流行性毒。固定毒对人的致病力较弱,但仍保持很好的抗原性(60%-80%)。非流行性毒毒性低,但是容易突变,且容易跨脊椎动物亚门的不同纲之间传播。有实验表明注入人体后可刺激多抗体生成,故可用以制备疫苗。病毒的抵抗力强,在56℃60分钟或100℃28分钟条件下即可灭活,在4℃和0℃以下可分别保持活力达数周和数年。一般消毒方法,如日晒、紫外线、甲醛以及季胺类消毒剂(新洁尔灭等)均不能将其杀灭,但是对芳烃化合物,尤以多环芳香基化合物特别敏感(萘、蒽等),故被的伤口可用萘、蒽、菲及其衍生物冲洗(其机理可能是影响Gβ蛋白在溶酶体的裂解释放RNA有关)。丧尸病毒可在鸡胚、鸭胚、乳鼠脑以及多种组织培养(如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等)中生长,故可用这种方法从病人或病兽体内分离病毒和制备疫苗。与狂犬病毒类似,所有温血动物均可受染本病,但大多数地区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犬和病人(约占90%),病猫、病狼次之。在犬、猫狂犬病已经得到控制的地区,传染源主要是野生动物,如西欧、北美的狐、臭鼬,中南美的吸血蝙蝠、食虫蝙蝠等。病犬、病狼等的唾液中含病毒较多,于发病前数日即有传染性。病毒主要通过咬伤的伤口进入人体。
分子结构与疾病:ZV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Gα、Gβ),能与乙酰胆碱、多巴胺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
病理学发病周期与原理:丧尸病毒进入人体,沿周围传入神经逆传导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头、颈部、上肢等处咬伤和创口面积大而深者发病机会多。与狂犬病毒非常类似,丧尸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脑、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但尤其集中于基底神经核中,且对于大脑的破坏性甚高且一般不具有可逆性。唾液腺和唾液中也常含有大量病毒,人被患尸化疫的动物咬伤、抓伤或经粘膜感染均可引起狂犬病,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
感染者初次被感染时具有不明原因的高热,体内的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持续2天,这个期间被称为窗口期,于是进入1个星期-1个月的潜伏期。
在潜伏期以后、发病前20天时呈高度抑制状态,经过CT断层扫描和脑电波分析,大脑皮层最早被损伤,尤以9-11区、18-19区甚明显(Brodmann分区),并与狂犬病毒类似,前20天伴有发热、头痛、恐怖不安、惊风怕声、肢体发麻、吞咽困难,一旦喝水即引起严重痉挛等症状,出现恐水现象,故又称“恐水症” (hydrophobia),这个过程会持续10天,这个期间也被称为前发病期。前发病期之后进入高度兴奋期(hyperactobia)。
在前10日时会进入高度兴奋期(hyperactobia),谈吐甚欢,焦躁不安、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妄想(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等等)2. 幻觉(主要以幻听为主) 言语紊乱 3. 明显紊乱或紧张症的行为(如僵硬的动作或姿势),其症状容易被确诊为焦躁症或者精神分裂。这10日又被称为“准发病期”
在发病期,病人进入高度兴奋状态,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攻击性增强等等,其中攻击性增强是本病与狂犬病可以加以区分的症状之一,但个别病人的攻击性症状不典型,也不一定在早期出现。其它症状有发热、机能亢进、定向力障碍、幻觉、痉挛、行为古怪、颈项强直、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多汗流涎等。听到强声、遇到强光、接触到水源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喉肌痉挛与病理性的排斥。亮光、噪声、触动或气流也可能引发痉挛。机能亢进为持续性。兴奋期的病人神志大多清楚,极度恐惧和烦躁不安,且经常具有有侵犯他人的行为。部分患者在前期会出现瞳孔反射异常,Babinski征阳性,大部分患者在后期均会出现该情况。该过程持续时间未知,但是一般是1个月-2个月,其中患者需要补充脂肪酸为基础营养物质,细胞内可见磷酸烯醇丙酮酸和酮体大量堆积。
在发病期结束后进入衰竭期。与狂犬病类似,此时痉挛停止,出现迟缓性瘫痪,肢体软瘫最为多见。眼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进而患者的呼吸渐趋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临终前多进入昏迷状态,呼吸骤停一般在昏迷后不就即发生。本期持续3-5小时。死因通常为营养不良或呼吸循环衰竭。
病理学特征:人类对狂犬病普遍易感。与狂犬病毒类似,丧尸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感染肌细胞,于伤口附近肌细胞内小量增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而后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散,并不延血液扩散,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基底神经核等处的神经元。病毒在灰质内大量复制,沿神经下行到达唾液腺、角膜、鼻黏膜、肺、皮肤等部位。丧尸病毒对宿主主要的损害来自内基小体,即为其废弃的蛋白质外壳在细胞内聚集形成的嗜碱性颗粒,内基小体广泛分布在患者的中枢神经细胞中,也是本疾病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指标,同时也可以通过嗜酸性颗粒和嗜碱性颗粒的实验室检测区分狂犬病毒和丧尸病毒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