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困在时间中的父亲》的观后笔记

2023-08-04 12:48 作者:念着倒还难的绿蕉  | 我要投稿

这是一篇关于《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评论。昨晚熬夜看完,今早花了两个小时写了这么个玩意。


  ===分割线===

 

①安东尼老爷子的戏拍得真好 😭😭😭

 

 ===分割线===

 

②影片的英文原名叫The Father,中文译名添加的“困在时间里的”可以说是指明整篇剧本的要点。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所聚焦的就在于“时间”上,那些“亲情”和“衰老”方面的解读反而是次要的,“死亡”就更远了。为什么这么说?

 

这篇剧本的简介里提到这是一个带有“悬疑”要素的故事,不过原作的故事内容其实十分简单,主人公“安东尼”是个脾气糟糕的老头,之前不断和护理闹矛盾,女儿就把爸爸接到家里照顾。女婿对此不满,因为这个性格古怪的老头的出现打乱了他们夫妻出国旅行的计划,家里的气氛十分僵硬。期间安东尼开始出现失忆的症状,于是女儿就打算把父亲送到养老院。最后安东尼在阿兹海默的状态中迷迷糊糊地醒来,在养老院里发现自己陷入什么事情都想不起来的无助中。

 

这是一个典型的故事简单,但是经过作者在结构上进行处理,而被进一步艺术加工的作品。在讲故事的手法上下功夫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一环,讲述这部剧本所使用的“拼贴”、“替换”、“重复”等手法很好地契合了故事的主题:因失忆而开始出现混淆的“时间”。故事内容和结构能互相结合是十分可贵的。有许多把结构本身当作内容来构想情节的故事,特别是时间穿越类的科幻故事,这些故事只是套了一个“科幻”的皮衣,为的是在故事的编排上动手脚,让剧情讲述得更复杂和更精彩。而《父亲》选择了一个现实的题材“阿兹海默症”,不是时间穿越也不是什么特工被人下药失去记忆之类的,最后实现的效果是非常精致地演绎出主人公的茫然和无助。很多时候故事剧本是需要些许“留白”,比如人物的沉默,这是为了表现他们的心理活动,他们在思考些什么。如果没有铺垫,这样的安排不但无法表达心理活动,反而是让故事变得拖沓。在一部悬疑剧本中,这种留白能给观众喘气的时机,节奏会变得有“呼吸感”些。最重要的是,这还是一部亲情剧,人物的情感内容十分丰富,安东尼的困惑、不满、无助等等情绪并不只是以自己对时间的混淆为对象,还涉及跟女儿、女婿、护理等人的纠缠。这种留白是我目前见过最好、内容最丰富的一个表达。

 

这部电影出现了两次明显发生重复对话的片段,分别是50左右高潮部分女婿提议送走父亲被听到,以及临近结尾部分。这个手法非常棒,它出于“少就是多”的讲故事策略。在日常使用语言的场合中,由于词语之间的分界模糊,表意时常是彼此有相似的结构,比如一个词对应着一个对立词或者反义词,这个词语结构就会转移到说话人对其它词的关系的理解中,让人觉得自己正在使用的词语也许有个对应的词,但实际上是没有的,最后的效果是不同词语之间发生词义混淆,一个人会无意识地使用不同的语句表达相同的含义,此时词语的表意是由该词所在的语言结构决定的。交谈的另一方如果懂得揭开对方话语中的扭结,或者说这个人足够“钻牛角尖”,那么他可以抓住那个可疑的词语作为锚点,不断重复这个词,就会注意到对方对该词的理解正在不断发生偏移,最后甚至可能让对方推翻重构自己的理解。我所想揭示的是,在《父亲》中,重复对话恰恰也实现了这个效果,对话的第二次出现带来的效果不再是第一次出现带来的效果的两倍,因为它完全超出了观众的原有预期,在剧情上造成了时间穿越的错觉,令人感到眩晕,更是不断地撕开之前剧情的节奏,制造情节发展的张力。而这情节的重复是一种“少”的策略,它像留白手法一样需要充分的铺垫,这也是为什么直到50分左右才出现这样的情节,这是非常合理的安排。

 

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在情节上动手脚,故事会变成以什么为题材?最容易想到的是科幻,或者那些正在落入俗套的特工题材。这部亲情剧让我眼前一亮,即便如此的好故事不适合多讲。

 

上述是结构上的分析,现在终于说到为什么这个主题“亲情”、“衰老”、甚至“死亡”无关了(为什么我中间会隔开这么多话,就当作思路上的铺垫吧)。首先,《父亲》是以安东尼为第一视角的,它更聚焦在这个患上阿兹海默症的老人的主观体验上。那些扩散到亲人的视角而开始觉得这部电影“不过是和其它呼吁人们照顾关心身边老人的亲情剧一样”的人,可以说他们的观影过程可能是睡过去的。即便与亲情有关(当然有关),可是亲情的题材已经降到次要地位,在清楚明白地讲解更加重要的东西前,与亲人的矛盾只是剧本的导火索。其次,衰老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剧中安东尼多次强调自己的不服老心态,比如亲口对着劳拉说自己要比女儿活得都久,然后继承她的遗产,去参加她的葬礼(虽然这段话可能只是安东尼在幽默地侃大山)。这部影片以安东尼的“我感觉好像我的叶子都掉光了”结尾,好像真的和衰老有什么关联,但这样解读忽视了安东尼说出这句话的情景或者语境,因为在这句话之后承接着“我……我再也没有栖身之地了”。什么意思?人会害怕衰老是因为老去意味着失去青春,假如衰老不会让人失去活泼,那么这也没什么可怕的,说明衰老是一个对偶式的概念。可怕的不是衰老本身,而是衰老带来的后果。因此我说这部片子与衰老无关,这部剧的时间跨度非常短暂,哪里去体现时光流逝呢?安东尼没有从青年变成老年,但是他在窗后看着楼下的小孩玩气球是露出了笑脸,这是“怀旧”或者说“思乡症”的表现。这种思乡症普遍地伴随着衰老而出现,但二者是独立的。或者换个说法来表达我的想法吧,生理上的衰老独立于一个人承认自己衰老,比如所谓“老顽童”的说法就体现了“年轻”这一概念与“衰老”之间的非对立性。再次,对于死亡我不想多说,因为这个题材已经属于超纲解读了,剧本虽然有涉及死亡的情节,但并没有明说,着墨也很少,只是作为剧情铺垫而存在。某种程度上是衰老解读的延伸。

 

那么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前文我已经把故事的主题透露出来了,就是“无助”。引用海德格尔描述“此在”时的字眼,此在,也就是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碎碎念一下,我还没怎么读海德格尔,真不知道时间安不安排得过来……)。再引用《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一段对话,(我也没读过《爱丽丝》,我是从一本精神分析的演讲文集中了解到的):

 

“哈,他梦见的是你!”对头嘀大声喊道,兴高采烈地拍着手。“假如他不再梦见你的话,你认为你现在会在哪儿?”

 

“当然会在我现在待着的地方喽,”爱丽丝回答。

 

“才不会呢!”对头嘀轻蔑地反驳她说。“你会待在子虚乌有的地方。嘿,你只不过是他梦里的一件东西而已!”

 

听说在印度神话中,这个世界是梵天的梦,一旦他醒来世界就将重启。很大程度上,至少在我的解读整理下,这都表达了人与世界之间的脱离。人是无根的,流浪在世上,随波逐流,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境况。更可怕的是,比如《爱丽丝》的那段对话,如果我只是被某人梦到的东西,在梦中我还能幻想我的过去,可一旦等到梦的主人醒来,我不但会消失,还将不曾存在过。我的历史在这一时点被抹除了,而且是“总是已经”被抹除,在我意识到我没有过去的那一刻,我总是会发现,我早就没有过去了。剧中,安东尼明确地遭遇了这种恐怖,比如说他在剧中多次提及“我的公寓”,这个公寓是他保留自己尊严的场所,但是女婿却亲口对他说这是他的公寓而不是安东尼的。自己过去还能在这个公寓中安身立命,现在却是自己寄人篱下?实在是羞辱。那么安东尼是从哪里来的?剧本没有提及,也许连安东尼本人都不记得了,他已经遗忘了自己的历史,陷入完全无措的境地,仿佛一个无奈新生儿落入这个肮脏的世界,被迫主动而自由地呼吸空气,完全无法理解自己之前究竟是从何而来。

 

因此,安东尼最后哭着说出的那段话,“我感觉好像我的叶子都掉光了,树枝,还有风和雨,我……我再也没有栖身之地了”,是在茫然和不知所措中用比喻句说出了他的感受,因为他不理解发生了什么,此刻是失语的,所以挤出了一句树叶的话。而护士也不理解安东尼怎么了,只能安慰他带他去公园看看,说那里有树和树叶……

 

2023年8月4日星期五

Andor

《困在时间中的父亲》的观后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