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杜甫-兵车行(上)

关注现实,反映现实,乐府诗特点。
齐,梁以来,文士大多喜欢模仿乐府诗题目,但是写的往往会失了本意中的情感《蔡宽夫诗话》
也是杜甫的乐府诗与前人最大的区别。
皆因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
即使是李白在创作乐府诗也是用以前的题目《将进酒》《行路难》
新题乐府——“即事名篇,无所依傍。” 用新题,写时事。具有现实性。
天宝年间中后期为了打吐蕃四处征兵的现象并非少数。
注音
车辚辚(与鳞同音)
干(dry的发音)
道旁过者问行人:此处的“行”在意思上应该念háng,但是因为不好听所以继续念xíng
戍(树)
武皇开边意未已(乙)
禾生陇(龙)亩无东西
信知生男恶(勿)
///
题目分析
兵车:代指有讨伐之事《周礼·夏官司马·戎仆》
行:歌行体,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
第一句:
采用了诗经中“有车辚辚,萧萧马鸣”
点行:出征
山东:华山以东
///
诗歌表达了唐朝穷兵黩武,田园荒芜,社会乱像的现状。
全球性问题:战争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动乱。
大概手法:
夸张-“哭声直上干云霄”,夸张了场面的悲戚之感。
对比-“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战争对于人们思想的变化,曾经人的观念是生男传宗接代即成
感官描写(视觉)-“千村万落生荆杞” 视觉上的冲击。
感官描写(听觉)-“车辚辚,马萧萧”“天阴雨湿声啾啾” 表现了场景的悲戚
///
分段
第一部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哭声直上干云霄。”
以旁观观察的角度描写送别场面。
此为场景描写。叠词加重了马嘶鸣的凄凉。
哭声不可能真的触碰云霄,此处使用夸张。
顶针: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强调了哭这个悲情的感受。
动作描写:走,牵,顿,拦,哭
第二部分:“道旁过者问行人……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主客问答,行人自述。第一人称自述更为真实更为亲切动情。
第三部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主客情感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