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连接,都离不开人。人心理的病,是因为连接断了
一名哲人曾说过,“当科学厉尽艰险攀登至顶峰时,才发现宗教早已高居其上。”
我想,对于西方来讲是高居其上的是宗教,而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讲,科学的终点却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潜移默化与推动作用,已经呈现在多个领域。无论是《易经》阴阳两仪对发明计算机二进制的推动作用,还是利用老庄思想对于现代生产效益与环保平衡之间的反思,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发展的有益探索。
儒家讲“中”,道家讲“同”,佛家讲“空”。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深刻理解的有识之士,自然明白“中”、“同”、“空”对修身、治企、平天下的重要作用,这三者的影响远不止如此,还涉及到科技领域,更明确地说,对于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重要作用。
之前大火的“元宇宙”概念,实质上是“空”的理论的应用;“中”的理论应用于所有科技,要求科技发展的主轴或者主推动源必须中正,并成为枢纽作用,应用于区块链技术,就是要求管理扁平化,每个数据或每个人都成为中心枢纽。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详细介绍“同”对于互联网科技的深远影响。
《道德经》开篇就提到,“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说,众生并未察觉,追求“同”是十分玄妙的事情,因为“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规律。
宇宙万物哪个地方不处在大气层的连接之中,人体的血液、经络、器官哪个又不是处于连接之中?
“同”是万物必然的连接,也万物必然归一的和谐。
现代互联网大佬都在追求连接,百度追求人与信息的连接,淘宝追求人与物的连接,微信追求人与人的连接,小米智能家居追求人与家居的连接……
只有“连接”才能产生效益与规模,只有“连接”才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抢占市场先机。无人驾驶技术不是在追求人工智能与汽车的连接吗?智能机器人不是追求机器与深度学习的连接吗?
但是,这所有的连接,都不能离开“人”。“人”才是一切的基础,把“人”作为中心,一切的“连接”才有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