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杀伤时代的水下巡洋舰畅想
自从潜艇投入战争以来,人们很快就意识到水下的潜艇对于水面的舰船的决定性的隐蔽性优势。凭借水下的隐蔽性和鱼雷对于舰船极大的破坏力,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德国的海狼们就给协约国带来了挥之不去的可怕印象。但是,随着反潜飞机、反潜舰的广泛运用,仅能够在潜望镜视野内发起近距离鱼雷袭击的常规潜艇,很快就失去了所向披靡的战斗力。因此,早在100年前,人们就认识到潜艇需要更好的情报搜集手段和更好的反舰手段,才能够抵抗敌方的反潜力量。同时,为了满足渗透敌方严密封锁的港口需求,大型潜艇本身难以完成渗透行动,还需要配合微型潜艇实现这一目的。所以,在这个思路下,能够搭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的“水下巡洋舰”便出现了。

一战后,日本人将适合于远洋航行大型常规潜艇列入“巡洋潜艇”,简称“巡潜”,以满足跨太平洋的对美国监视和未来的军事行动之需。后来,日本人开始为巡潜加装轻便水上飞机、子母潜艇,进一步拓展了潜艇的作战范围,能够进行大范围的航空侦察,其中包括1941-1942年利用子母潜艇“甲标地”对珍珠港的偷袭,以及1942年以大型巡潜为二式大艇进行水上加油,然后飞往夏威夷监视美军的任务。在日本战败前夕,日本人不仅发展了搭载“回天”人操鱼雷(也可视为自杀式子母潜艇)的技术,还曾经开发出伊-400这样的能够搭载多架攻击机的“水下航母”,企图突破美国封锁,攻击美国巴拿马运河。

同时,在大洋的彼岸,德国人也日益认识到缺乏侦察机的情况下,潜艇在海上独立搜索目标的效率甚为低下,但由于德国战前规划的VII,IX型潜艇相比日本巡潜系列潜艇偏小,无法携带标准尺寸的水上飞机,因此德国人转向开发空间需求更小的旋翼机,其中FA 330无动力旋翼机完成了潜艇试飞工作,它就像风筝一样由潜艇牵引的绳索控制,然后在潜艇水面航行的拉动下产生升力飞向天空,驾驶员在上面对海面进行大范围的瞭望。但是由于不能脱离潜艇运转,潜艇放飞FA-330后无法下潜,此时遭遇敌方袭击就会面临机毁人亡附加潜艇被击沉的巨大风险,因此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而德国人发展的WNF 342则由于未能在战前服役,而最终变成了盟军的战利品。


二战后,随着核潜艇技术的发展,核潜艇得以做得更大,速度更快,潜深更高,搭载的武器从鱼雷到弹道导弹应有尽有。同时,得益于强大的声纳系统和越发强大的数据链系统,核潜艇具备了视距外打击敌方水面战舰和陆地目标的强大能力,一时间没有人继续发展潜艇载机技术。但是,随着如今的反舰导弹对于高价值水面战舰威胁日趋加大,美国也提出了分布式杀伤(也称之为“马赛克战术”)的设想,即通过把武器系统分散给各个拥有打击能力的平台——水面战舰、核潜艇、无人艇、无人机和岸上火力单元的方式,通过数据链统一协同控制,实现对敌方的全方面围攻,并降低高价值资产暴露在敌方攻击范围内的手段。



但是,在美军目前的规划中,美国仍然是以大型水面战舰(如航母)或者前进基地(如远征基地船)作为指挥通讯节点,领导前线配备各类武器和传感器的轻型舰艇作战,那么如果敌方使用更远程的反舰弹道导弹、核潜艇去摧毁巨型的水面指挥中心,前面的无人舰艇和小型战舰将陷入群龙无首的窘境。所以,本文拟设想一种基于重型核潜艇和分布式杀伤技术的“现代水下巡洋舰”的构想,以供各位探讨。


1、水下巡洋舰的整体构型
考虑到未来依托信息化和无人化的分布式杀伤环境,水下巡洋舰务必满足以下需求:
(1)足够大的艇身,以容纳较多的指挥人员和外挂无人艇、携带导弹和鱼雷的空间;
(2)良好的潜艇自身感知系统,如遍布全身的分布式声纳系统;
(3)良好的数据链通讯能力。潜艇在水下无法直接使用无线电通讯,因此潜艇应配备光纤浮标、短距离超声波通讯和深海蓝光通讯设备,保证能够随时和卫星数据链、水面舰艇和水下其他潜艇的互通讯息。
(4)良好的隐蔽性。除了潜艇自身需要如同传统核潜艇加强声学隐形外,由于这种潜艇需要频繁使用通讯浮标和卫星连接,并且释放导弹、无人艇、无人潜艇时不能距离海面太深,因此还得考虑到潜艇本身的电磁辐射和红外辐射的隐蔽性。需要配合使用低可截获卫星通讯技术和核反应堆冷却水二次冷却的技术。
因此,本人认为符合以上需求的核潜艇最好的参考基准是俄罗斯949A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改装型——09852别尔哥罗德号。该潜艇是949A最后一艘,库尔斯克灾难后停止建设,2014年按“综合试验潜艇”改装为09852型。该潜艇设计目的为:携带微型潜艇完成深海考察,使用蛙人艇对对方港口进行渗透和搭载传说的“波塞冬”核鱼雷的能力。由于任务发生了调整,侧面的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已经拆除。
由于该潜艇尺寸较大,并且已经有搭载微型潜艇和蛙人艇和巨型核鱼雷的能力,可以认为该潜艇(或者同类大小的潜艇)已经具备潜在的水下巡洋舰改装潜力。
2、潜艇舱室设计
我们知道,当代潜艇分为单壳体和双壳体技术,而双壳体技术也可进一步细分为多壳体设计。由于越大直径的耐压壳制造难度越大,但武器装备严格密封后可以装入载人耐压壳之外的舱室,这样一来就可以缩减耐压壳制造的麻烦,苏联949A型的P700储弹仓,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垂直发射舱都是位于载人舱之外的舱段,避免了载人舱直径过大难以加工的问题。所以,可以参考949A的布局,采用双壳体布局,将潜艇需要搭载的垂直发射导弹、无人机、无人艇部署于非载人空间。

3、潜艇数据系统
由前文所述,潜艇应当搭载分布式声纳系统、综合光电桅杆、光纤通讯浮标、深海蓝光通讯和水声通讯系统。




潜艇由于其隐蔽需求,任何通讯都要求“短,快,可中断”,在敌方威胁逼近时,应具备快速感知威胁,并立即切断有线通讯系统的能力,因此通讯浮标无论是光纤通讯浮标还是声学、激光通讯浮标都应可以迅速的切断并自毁,防止敌方根据浮标位置确定水下巡洋舰的所在地方。
4、搭载的武器及无人艇
根据需求,作为分布式打击核心的水下巡洋舰应当具备发射无人机、放置无人艇、蛙人艇和多种导弹的能力。









结论——无人战争正在走向前台
随着技术的发展,过去很多人能够想象到,或者无法想象到的情况如今正发展为现实。尤其是随着卫星制导、卫星通信的普及化,如今一个人就可以操作手持式多轴飞行器展开对敌方的侦察飞行,甚至可以直接制导我方火炮和导弹对敌人展开超视距打击,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未来的海战也会因为数据链技术和无人技术的发展,日趋复杂和精密,我们只有紧密跟踪国际的脚步,才能料敌在前,有效应对新的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