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的普世审美价值
青春版《牡丹亭》的审美价值,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充分挖掘出来,甚至连白先勇自己也讲得似是而非。白先勇把青春版《牡丹亭》引起年轻观众的追捧解释为中华文化认同的饥渴,未免太狭隘。他忘了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普世的、超然的,可以跨越民族界限和时代隔阂。审美的本质是感知美,而感知美是全人类的天赋本能。审美价值高的艺术作品必定是强有力地诉诸受众的感知器官而相互共鸣共振,可以勾动人类相同的审美本能。这样的审美过程不必民族身份认同的参与。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观众中引起轰动,也受到外国观众追捧,可以佐证这个观点。
白先勇把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划等号,也是对青春版《牡丹亭》艺术价值的低估。青春版《牡丹亭》立足于昆曲,却超越了昆曲,她的审美价值远不止于昆曲的唱念做打。《牡丹亭》本来就不是为昆曲表演而作,她的审美价值一开始就是昆曲无法限定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审美价值也同样是昆曲无法限量的。她全方位地勾动了观众的审美本能,灵性的,情感的,视觉的,听觉的,远超单纯的唱念做打昆曲技术能够达到的艺术效果。青春版《牡丹亭》涵盖了昆曲,但昆曲却无法涵盖青春版《牡丹亭》。二者之间无法划等号,白先勇却花了等号。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呈现了情与美的艺术效果,他便说昆曲代表了情与美。这是认知的偏差和逻辑的不严密。这样的混淆概念有利于推广昆曲,却不利于准确定位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价值。至少我不认为昆曲代表了情与美,谈情的昆曲作品很多,真正具有跨国界、跨时代审美价值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正如并不是用芭蕾技术做出来的戏就一定是经典,也并不是按四功五法的昆曲技术做出来的戏都万世不朽。昆曲中的糟粕多了去了,古代如此,当代更如此。即便是有些版本的《牡丹亭》也不代表情与美,粗制滥造,令人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