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道德与法治提纲
1、改革开放的成就: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3.基本经济制度: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改革开放成就: ①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强国)②城乡就业扩大,人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富民)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国际影响力)。
5、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6、改革开放的重要性: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④
7、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①新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新常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③新挑战: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8、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9、怎样全面深化改革:①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③弘扬与时俱进、勤于探索的改革创新精神。
10、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①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③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11、怎样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②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健全社会主义制度。
12、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①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②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③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
13、改革与创新的关系:①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②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14、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①重要性: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②现状:虽然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等问题。
15、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③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
16、教育的重要性: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②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7、为什么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①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②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③企业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18、如何实现万众创新: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②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③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④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19、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
2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①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②社会主义民主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2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 选举民主、协商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22、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①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3、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 ①民主选举:直接选举、间接选举。②民主决策: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意义:有利于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③民主监督:A.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预防腐败。B.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C.有效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4、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②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③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25、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①自觉遵守宪法。②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协商的民主态度。③依法参与公共事务。
26、法治的重要性:①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②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③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27、法治的要求: ①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②实行善治。
28、依法治国的重要性?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9、怎样建设法治中国:①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0、依法行政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1、如何实现依法行政(怎样建设法治政府):①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③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
32、厉行法治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要求)1、总体: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不同主体:①立法机关:科学立法、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④企业:依法经营;⑤公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⑥: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33、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①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②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③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④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4、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5、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原因?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6、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37、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革命文化;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9、传统美德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40、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传统美德?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41、民族精神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特点: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42、民族精神的表现: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③改革开放时期: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女排精神。这些精神的共同点: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都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43、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各族人民世代团结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拼搏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45、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②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46、我国的主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西部大开战略。基本国策: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外开放。
47、我国人口现状(人口国情):基本特点:基数大,素质低。新的特点:①增速趋缓 ②出生率低 ③老龄化加剧 ④男女性别比失衡 ⑤大量的人口流动。
48、计划生育政策调整: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2021年开始实施三胎政策。原因:①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②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③缓解人口老龄化,缓和劳动力短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9、资源重要性: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50、资源现状: ①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损失严重。
51、资源问题的危害: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2、环境问题类型: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城市垃圾污染;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
53、环境问题的危害: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54、如何面对PRED问题?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55、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 ①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56、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①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坚持绿色富国。③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④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57、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①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②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③基本政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58、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①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②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
59、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必要性: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60、如何加快民族地区发展:①经济: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②民生: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③文化: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61、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能做些什么:①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②与各民族同学平等相处③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④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62、民族地区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①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②党的领导。③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④改革开放,等等。
63、为什么要反对分裂: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64、如何反对分裂:①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暴力恐怖活动。③维护国家安全。
65、“一国两制”的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66、怎样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①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②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③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特别行政区大局稳定,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
67、解决台湾问题必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68、如何解决台湾问题: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②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③深化两岸融合发展。④两岸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
69、中国梦内涵: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②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③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7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71、两个一百年目标:①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实现,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②建国一百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①从 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②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①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73、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4、怎样实现中国梦? 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②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75、中国自信的根本?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76、自信中国人的表现?①对国家有认同。②对文化有底气。③对发展有信心。
77、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①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②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