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狂飙》(第一弹)
真的好想长长地骂一下《狂飙》,我真的受不了了。这部剧的情感叙述真的很低级,真的很低级。。。。。。我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僵硬的“好剧”了(是的本来只是想发条动态结果现在字数超了_(:з」∠)_
首先故事里制度性的死局是,因为赵立冬手眼通天,所以根本办不了违法乱纪的高启强,后期公安的人只有两种情形:①同流合污苟且偷生,遇到案子草草了解;②刚正不阿抗争到底,然后被杀人灭口——说起来张彪其实是三任队长里最苦的一个:曹闯为了升迁依附于赵立冬,在枪战中死于非命;李响为了搜集赵立冬的犯罪证据假意逢迎,最后也算是被高启盛结束了这种漫长的痛苦;到了张彪这里局势几乎坏得无可挽回,因为彼时赵立冬—高启强官商勾结的联盟正式形成,一方面他自己要在上述制度性死局里夹缝求生,他还要想方设法保住身为“安欣第二”毅然决然要走道路二的陆寒。陆寒最终因为触动了黑暗的秘密而被深渊吞噬,张彪心中煎熬可想而知。
然后,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安欣还要对张彪说,可是他没错,我也没错。。。。。。
我就觉得很想掀桌啊!!!很想掀桌啊!!!他吗的谁不知道你们没错啊!!!谁不想挺起腰板光明正大地做“没错”的事啊!谁不想掀开这制度性的死局、痛痛快快亮亮堂堂地用最正义的手段和方法惩恶扬善啊!!!李响和张彪弯下腰是因为脊梁骨挺着难受是吧???你不去上清华是因为不喜欢是吧???
说回有些人吹捧的“理想主义”的问题。我不反对安欣的理想主义和敢于宣战的勇气,关键是,这个人物身上我看不到哪怕一点点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当然编剧要是说略略略我就是要写一个没有共情能力的傻逼那好吧当我什么都没说) 。苯人比较熟悉的终极理想主义的案例是“范滂—苏轼”问题(瞎命名):义勇的范滂因为党锢之祸将要被杀,临死前对自己的儿子作为父母我希望你作恶,但恶事是不值得做的;我希望你不作恶,但我自己就是不作恶的下场。小时候说过要做范滂的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为幼子苏遁办洗儿会的时候作诗说“惟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他自己是相当相当聪明并且每每为自己的天才禀赋感到自得的人,但就是因为活得过于清醒自持所以中年如此潦倒。如果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祝愿他们一生平安顺遂;但有时候平安顺遂要以出卖灵魂为代价,又不得不忍受孩子在自己面前受尽磋磨的人伦惨剧。
——当然,当然,出于功利主义或者道德标准,每一个范母都会无怨无悔地把范滂送上舍生取义的刑场,每一个安欣都要沉默痛苦地把陆寒送进深渊张大的嘴巴里,但他们一定都会受尽折磨、痛不欲生,他们可能会平静地吞下眼泪、再道天凉好个秋。人的高尚之处在于趋向光明、义无反顾,人的鲜活之处在于痛的时候伤的时候流血、痛的时候流泪,而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即使痛得流血流泪、即使本身已经极尽暗弱和卑微,依然余心所善、九死未悔。。。不是说安欣不能嘴硬地说出“我和小陆都没错”这句话,但编剧写得真的太生硬了,人物情感没有一点点点点层次可言,使安欣这个角色看上去完全就是披着道德主义外皮的功利主义的“德贼”,他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趋向完全是咔嚓咔嚓直上直下的,哦这样是对的,小陆就该这样做,失踪了没办法也没关系,反正账都算到高启强赵立冬头上(终极大boss赵立冬也塑造得一塌糊涂,反正他就是纯坏,你问他为什么坏?不知道。反正就是坏,从娘胎里坏到骨灰盒,坏事都他做,账都算他头上)。高启强因为弟弟妹妹所以自首的时候犹豫了?啪不能理解了。高启兰因为唯一的亲哥哥在京海、所以不想划清界限远走他乡?啪不能理解了。李响为了卧底赵立冬失了警察的气节了?啪不能理解了。我也不是想骂安欣这个角色,有的角色是逻辑自洽而性格可厌,有的角色是逻辑都不不自洽、纯粹砸编剧手里()这部剧所有的人物情感都是这样咔嚓咔嚓,不会转弯也没有铺垫,接不上了就喊两句理想主义,纯纯拿观众当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