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悬架结构
背景介绍:
汽车悬架是传递垂向、纵向和侧向力到车身的重要系统,在车辆运行过程中,悬架系统对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车型后悬架形式为多连杆结构,中级车普遍采用四连杆结构,在中大型车上普遍采用五连杆结构。在现有的五连杆后悬架方案中,车轮跳动的避让性与抗车身俯仰性难以平衡,并且五连杆的位置布置会限制整车驱动电机的X向位置,牺牲二排的X向空间。
为此,奇瑞发明专利CN 115447332 A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该结构包括前上臂、前下臂、后上臂、后下臂、前束臂、副车架和转向节。通过设置汽车后悬架中前上臂、后上臂、后下臂和前束臂上关键控制点的坐标范围,对汽车后悬架结构的整体布置方案进行了改进,使副车架上后横梁到后轮心之间的距离能够满足驱动电机的后移,进而增加了二排座椅空间。
后悬架结构组成及特点:
汽车后悬架结构包括前上臂、前下臂、后上臂、后下臂、前束臂、弹簧和减振器,弹簧和减振器相对设置,弹簧的一端和减振器的一端分别与后下臂连接,弹簧的另一端和减振器的另一端分别与车身连接。

前上臂包括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第一连接轴与转向节连接,第二连接轴与副车架连接,第二连接轴为关键控制点。

前下臂包括第三连接轴和第四连接轴,第三连接轴与转向节连接,第四连接轴与副车架连接,第四连接轴为关键控制点。

后上臂包括第五连接轴和第六连接轴,第五连接轴与转向节连接,第六连接轴与副车架连接,第六连接轴为关键控制点。

后下臂包括第七连接轴和第八连接轴,第七连接轴与转向节连接,第八连接轴与副车架连接,第八连接轴为关键控制点。
前束臂包括第九连接轴和第十连接轴,第九连接轴与转向节连接,第十连接轴与副车架连接。

通过将上述后悬架结构中的第一连接轴、第三连接轴、第五连接轴、第七连接轴和第九连接轴分别铰接于转向节,第二连接轴、第四连接轴、第六连接轴、第八连接轴和第十连接轴分别铰接于副车架。将前上臂中的第二连接轴、前下臂中的第四连接轴、后上臂中的第六连接轴、后下臂中的第八连接轴设置为关键控制点。通过限定关键控制点的坐标范围,对汽车后悬架结构的整体布置方案进行了改进,使得副车架上后横梁到后轮心之间的距离能够满足驱动电机的后移,进而增加了二排座椅空间。
后悬架结构还包括副车架和转向节,副车架通过第十一连接轴和第十二连接轴与车身连接,能够较好的兼顾车轮的避让性与抗车身俯仰性。汽车后悬架结构中的副车架为框架结构设计,后横梁与第十二连接轴在整车X方向上接近,后横梁前侧与后轮心在整车X方向上的距离②可以达到310mm,便于驱动电机的后移,从而增加了二排的座椅空间。汽车后悬架结构允许在X方向上进行坐标变化,以实现整车轴距变化。

说明:定义车身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X,车身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Y,车身高度方向为第三方向Z,三个方向互相垂直,以第一、第二和第三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第一方向X以车身后向为正方向,第二方向Y以副驾驶位置方向为正方向,第三方向Z以车身朝上方向为正方向,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位于两前轮轮心连线的中点。
总结:
奇瑞汽车后悬架结构包括前上臂、前下臂、后上臂、后下臂、前束臂、副车架和转向节。前上臂包括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第一连接轴连接转向节,第二连接轴连接副车架。前下臂中的第三连接轴连接转向节,第四连接轴连接副车架。后上臂中的第五连接轴连接转向节,第六连接轴连接副车架。后下臂中的第七连接轴连接转向节,第八连接轴连接副车架。前束臂中的第九连接轴连接转向节,第十连接轴连接副车架。设置汽车后悬架中前上臂、后上臂、后下臂和前束臂上关键控制点的坐标范围,对汽车后悬架结构的整体布置方案进行了改进,使副车架上后横梁到后轮心之间的距离能够满足驱动电机的后移,进而增加了二排座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