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高P”职级去光环,阿里淘天重大组织调整:取消P序列
近期根据多家媒体报道,淘宝天猫集团启动了近年来最大的人力制度改革,大厂高P光环将成为过去式。
首先,取消P序列,将原来的P4-P8级别替换为14-28级,每三个层级对应一个P级。同时,14-28级员工的工资和奖金不再仅仅与层级挂钩。
其次,原P8及以上级别的员工将通过组织任命的方式进行晋升或降级,而不再有职级的变动。他们的薪资和奖金将根据业务规模和团队规模来决定。
最后,绩效分数将只保留三个级别:3.75、3.5、3.25,取消了3.5+和3.5-。表现优秀的员工可能在一年内实现多个层级的跃升。
背后的原因也并不难理解:阿里这次的职级变化,让人联想到阿里面临的竞争对手围攻的压力以及业绩增长的需求。
一方面,职级体系是组织人力战略管理的基础,而此基础体系又由整体管理导向所决定。另一方面,阿里虽然不是MP双通道体系的发明者,却是该体系的集大成者和传播者。在MP体系盛时,该体系俨然成为市场通用的人才招募标准。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表示,淘宝天猫的组织变革顺应了阿里拥抱变化的战略变化,目的在于加强组织的灵活性、扁平度和实干性。当然,这些调整将导致升P难度变大,员工是收入要靠业绩说话。
所有商业竞争的核心都是组织的竞争,而晋升、调薪和绩效组成的职级体系,最能体现出一家公司想要将组织带向何方。考虑到今年阿里进行了一系列集团拆分、自负盈亏的动作,这场由淘天发起的职级体系改革再次证明了阿里的变革决心。
在阿里的这次职级体系改革中,有两个关键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是取消了P序列,改为“一拆三”,二是所有员工的层级和奖金分离,原P8以上员工根据业务规模和团队规模来决定薪资和奖金。
淘天的这次职级体系改革并不令人意外,3月以来,阿里完成了“成立24年来的最大改革”,并且实现了“1+6+N”组织架构调整。《八年迎新变局,阿里巴巴换帅背后的组织变革传递了什么信息?》
一系列调整后,随着6大业务集团开始自负盈亏,独立BU独立核算,各个小团队按照业绩分蛋糕,职级体系的变革是必然结果。
从集团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改革直指大公司病,目的就是加强组织的灵活性、扁平度和实干性。新的职级晋升规则,最大的调整是增加基层升职的层级数,以及增加高P去留的考核度。
作为阿里这场变革的一环,牵扯到绝大多数人切身利益的职级体系变革,执行难度比起组织架构变动,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时,这一场变革从阿里的核心业务淘天业务开始,另外五大集团是否会跟进、具体又会如何变革、变革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阿里此举有势在必行的态势,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和机制都服务于业务,职级体系改革最大的驱动因素是业绩增速放缓。
从淘天的业绩来看,2022年阿里已经不再公布双11的GMV数据,2021年天猫双11的GMV增速降至8.45%。同时,近两年对手们对阿里的进攻越发激烈。根据财报数据显示,营收增速方面,阿里2023财年第三季度营收为2477.6亿元,同比增长2.13%;低于京东2022年第四季度7.08%的同比增速以及拼多多同期46.23%的同比增速。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表示,阿里的业务在增速方面还是受到了威胁,虽然基础丰厚,短期不会有明显的营销,但目前已经缺少新的业务和增长点,通过制度变化加强业务竞争力,成了最合理的选择。
目前业内更关心的是,其他实行类似职级制度的互联网大公司,会不会做出类似“去高P化”的举动。媒体的主流观点认为,这取决于核心管理层的态度,也取决于资源和资金如何分配公司的问题。
可以看到,在过去5年里,为了避免组织僵化,包括BAT在内的巨头们已经对内部的职级体系进行了一些调整。
过往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多采用等级分明的职级体系。以阿里为例,创立初期,创始团队只有18人,只有马云一个创始人,其余人都是平等对待的小弟,人数少好管理,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流程。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壮大,多个创新业务崛起,单一层级结构无法应付庞大的集团管理诉求。阿里发现有些技术人才并不适合做管理,惜才马云感慨“不要多了一个烂主管,少了一个好专家”。
2004年左右,阿里就建立了相对完善的P和M职级体系。M序列(M1-M10)为管理岗,P序列(P5-P14)为技术路线,程序员、产品经理、运营、市场等都在此。
其中P4-P7为基层,P8-P9为中层,P10及以上为高层。阿里最多的群体是P6-P8,P9是一道分水岭,是中层的最高层级,一般升到P9就会自动挂靠到M4档,P10相当于副总裁。
与传统公司技术员、产品经理等往往被视为一线员工或者蓝领专家的角色所不同,阿里P序列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公司对技术人员、专业人才的尊重。
直到今年阿里宣布“1+6+N”组织架构调整,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未来都将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这次淘宝天猫取消了P序列,层级细化后,对整个团队的运作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不仅使公司结构更加扁平化,也消除了所谓的大厂中层管理人员,同时也解决了汇报权限混乱的问题。对于整个团队的运作效率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早期腾讯内部设五大职能岗位,分别是T(技术)、P(产品)、S(销售)、M(市场)与D(设计),不同板块又有6级18等(1-1到6-3 级)的设计。
2019年,腾讯优化了原有的职级体系,将其从原来的6级18等(1.1-6.3级)改为14级(4-17级)。同时,去除了不同职级之间的专业标签,统一置换为“专业职级+职位称谓”。腾讯表示,此次专业职级体系升级的目的是为了让整个体系更加高效、公开、公平和公正。
美团则因为历史因素,糅合了阿里、腾讯的特色。2011年11月,美团引入阿里巴巴前B2B总裁干嘉伟,不光打造了地推铁军,还完成了美团销售部的第一次组织架构调整。2015年,美团与阿里关系破裂,投入腾讯阵营,在腾讯主导下完成与大众点评的合并。
美团职级体系,包含双职级线与专业序列,一直沿用到2020年。该体系分为“P”(专业序列)和“M”(管理序列),其中,P 序列涵盖了技术/产品/运营/设计等大部分岗位,从校招生(P1-1到P1-2)至基层员工(P2-1到P3-3);再到产品副总裁/CTO(P5),美团共划有十余个层级。
自2021年初起,美团开始实行扁平职级和宽带薪酬体系。原有的“M+P”双职级线、“1-2至3-3”等专业序列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6个单职级线(L4-L9)。
当P、T序列与M序列对应起来之后,不少人意识到,一个“技术工人”只要够专业,在公司中的重要性也可以与总监、副总裁这样的管理层平齐。
除了对技术人才尊重,大厂等级森严的金字塔模型也和大时代背景对组织管理的诉求相关。
中国早期互联网公司的崛起,大都秉持着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一批核心创业班底、一项烧钱换增长的主营业务,经过市场验证后,高举高打,迅速扩张堆资源。
在相对同质化的竞争,市场没有绝对老大,企业就需要对外部市场环境作出相对迅速反应,调动起所有资源,驱动团队的整体性作用。强调秩序和忠诚的金字塔式体系,能够让成员形成一种由下向上的挤压力。马云曾在阿里内部表示:“阿里过去那些赖以成功的方法论可能都不适用了,应该迅速改掉。”
大厂的扁平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根据媒体披露的多位受访者表示,任何公司只要涉及资源分配,都会形成权力序列,也都会客观存在阶级差距,只是有的在明、有的转暗。换句话说,“高P”会以其他方式继续存在。未来的趋势是,“高P”们虽然依旧存在,但行业已经不再需要华而不实的高P。不论如何,高P的光环已经不复存在。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也有相同观点,他认为“去高P化”会逐渐成为行业趋势,整体风向也会变得更务实。因为企业在高速发展、有钱有资源的时候,愿意多养一些人做一些新尝试,期待某个边缘部门给出惊喜,现在行业处于低增长阶段,剥离冗余、以守代攻,才是企业更需要的。
实际上,制度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企业在合适的时间点作出的最优选择。任何制度体系都不可能无限期沿用下去,从金字塔体系转变为相对扁平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让企业回到创业状态。
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接近天花板,生成式AI的创业机会即将到来。包括阿里在内的所有互联网大厂都需要适应新的组织环境,找到新的增长曲线,讲述新的故事。
对于基层员工来说,需要有更多的正向反馈,让他们看到向上的通道。只有多劳才能多得,要发挥个人特色,不要有太强的阶级意识。
至于中高层管理人员,能者上、庸者下。他们需要以更敏捷的姿态独立面对市场竞争,齐心协力推动集团向创新化方向发展。用张勇的话来说,就是“用生产关系的先进性来驱动先进生产力的释放,用组织的创新去驱动业务的创新”。
切换预期很重要,关注自身更重要。多位行业人士建议,每个人最应该做的是,在公司乃至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业务、一个独立的公司来运营和规划,这样,即便在行业和环境波动的时候,也不会活得太差。
商业竞争的核心在于组织竞争。在日益激烈的互联网竞争中,大厂需要后浪推前浪的精神。毕竟在商业环境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只有在组织结构上的敢于变革,才有可能延续繁荣并穿越周期。
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欢迎点赞和分享哦!~~
免费电子书:结构化思维 | 荆棘商途 | 年度十词 | 创新企业案例 | 区块链金融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 骆仁童主讲课程
智慧应用 |《能源互联网》.《新型电力系统》.《智慧建筑》.《智慧机场》.《智慧交通》.《烟草数字化》.《智慧城市》.《数字政府》
数字应用 | 《大数据及中台》.《区块链》.《元宇宙》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趋势》. 《ChatGPT新纪元》
数字化转型 |《制造业数字化》.《零售业数字化》
金融类课程 | 《金融科技创新》. 《商业银行变革》 .《数字人民币》
思维与技能 |《数字化管理思维》.《数字化组织变革》.《用户思维》
宏观与趋势 |《2023宏观趋势》.《数字经济》.《双碳战略》.《新能源汽车》
创新与创业 |《创业导师能力提升培训》.《中小企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