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对于学习的思考(上)

一路走来对学习的一些思考叭想发出来(市前3的学校里的top.2,我觉得还是有发言权的嘻嘻),有点潦草见谅(倒数第二段是自己的经历和安排): 昨天在地铁上听到一个家家长跟一个初一的小学弟说:“你都上初一了,周末就是用来学习,用来做题的”。真的很震惊,她真的是很多体制内的家长、老师、鸡汤文学甚至是学生自己的缩影,对学习的定义狭隘到我都不敢相信的程度! 我把学习定义为一个了解世界的过程,不同的学科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它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带给我们崭新的思维方式和感官感受,也让我们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热爱和适合自己的方法,因此课外的阅读、对学校开设科目以外不同领域的了解体验和旅行、社会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语文课标的必读书目其实也是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它们被称为经典,但其实有着各式各样经历、想法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的故事都很精彩,值得被倾听,每一座城市都值得被挖掘,即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路上”也会让我们收获更多,所培养的格局和能力更是单纯接受体制内的教育所不能企及的。另外,中国教育的应试导向本质上破坏了学习的基本过程,学生学到了知识却并没有真正学会学习,比如历史书会直接告诉我们“清朝灭亡于1912年,因为...”,“土地改革的意义是...”,而不是让我们通过查阅各方资料、思考剖析后得出结论,并对历史事件进行自己的论述和评价,只“授人以鱼”而没有“授人以渔”,也使许多学生把应试作为学习的目的,让原本有趣的学习成为“艰苦”的,太过明晰的考试目标还会导致很多同学对未来的迷茫,时长安排也极不合理(毕竟学习是一件长久的事情) 就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叭,我周末两天从来不进行任何课内学习的内容,也不参加课外的“小黑班”,而进入初中后最差的成绩是年级top.5。我习惯于在周五把学校作业、一周的内容复习和下周的预习都做完;周六安排的是信息学和物理的竞赛题(都是我喜欢做的)、无人机的练习、机器人或app设计、以及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explore一些感兴趣的领域(比如经济);周日一般会安排志愿活动、社会实践、一些项目也会去做、或者就单纯地出去玩,甚至是漫无目的地坐一整天地铁,几次换乘到一个不认识的地方,去走去看我的城市以及那些平凡的人,了解ta们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放松调整,能让我学习时更加高效,也保持了对学习最初的热情。相较于各式各样的“小黑班”,我更倾向于能make an impact的活动去运用知识发现知识,用我自己的知识和思考去启发更多的人,去make a difference. 想做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小孩;想做一个清澈明朗、自由潇洒又温暖的小孩;想做一颗星星,让夜也有一丝光芒,熠熠生辉;想读更多的书,走更远的路,认识更多的人;想去倾听、去创造、去改变、勇敢地去想去做,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