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笔记(四)完结
只是兴趣而已,不考试,所以笔记不是很详细,只是方便自己日后回忆内容。
详细课程可以搜索吴晓明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四节 马克思思想的秘密和诞生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弥补了马克思哲学的一个空缺,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空缺。
这个阶段叫做物化理论的阶段。
主要是从资本论的那一节得出的。
卢卡奇整理
手稿如何作为马克思思想的秘密和诞生地?
当时马克思明确的哲学立场依旧是费尔巴哈的,但是仔细读会有很多微妙的情形。从1845年春天马克思全面的清算费尔巴哈。
在手稿里,有很婉转的对费尔巴哈的批评,包含了批判费尔巴哈的基本理由。
在手稿里明显的开展出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马克思明显的站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但是跟费尔巴哈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马克思开始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手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二)以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
(三)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一) 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国民经济学基本的二律背反。(二律背反:两个彼此矛盾的命题可以同时得到证明,比如,世界是有限的,世界是无限的,这两个命题都能够得到证明,内在的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实际上包含着一系列内在的矛盾的。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但是,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也就是说,只得到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工资规律),只得到不是为繁衍人类而是为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最重要的一个讲到二律背反)
劳动价值论:一切价值都只不过是凝结起来的劳动。价值的唯一实体是劳动。这点是最基本的理论和立脚点。
劳动的人格化,就叫做工人;资本的人格化,叫做资本家。
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规律的矛盾。显而易见是矛盾的。
马克思开始用术语概括国民经济学与之作为前提的那个劳动。
最初马克思称之为有害的,招致灾难(造孽)的劳动。
马克思认为他们为什么会陷入到这样的矛盾中,问题出于他们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他们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是劳动,但这种劳动并不是什么自然的或者一般的劳动,而是自相矛盾的劳动。由于他们站在自相矛盾的立场上面,所以他们的学说当中就会包含着并且显现出这样的矛盾。
这种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式的劳动。
【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而言,在我看来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这时从国民经济学家的阐发中得出的,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一点。】
之后马克思称这种劳动为片面的、抽象的劳动。
后面马克思称这种劳动为异化劳动。
【不言而喻,国民经济学把无产者即既无资本又无地租;全靠劳动而且是靠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仅仅当作工人来考察。因此,它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工人完全像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需的东西。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却把这种考察交给刑事司法、医生、宗教、统计表、政治和乞丐管理人去做。】
2.异化劳动的规定
有四个基本规定:1.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这个也叫做物的异化。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资本支配劳动的意思是,积累起来的劳动支配活劳。
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这些产品作为凝结起来的劳动,作为积累起来的劳动,反过来支配并且控制活劳。
马克思在手稿中引用了亚当.斯密的一句话,”什么是资本?资本就是储蓄起来的劳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理论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的理论是有关联的。
2.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自我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
3. 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关系
【首先,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产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本身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但是国民经济学以之作为前提的(异化劳动)条件下,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
马克思把劳动看成是人的类本质,看成是人的生活本身,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前提下,这种生活本身变成了维持生活的手段。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但是在国民经济学以之作为前提的条件下,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取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
4. 人同人之间的异化关系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这是一个对象性的原理,人对自身的关系总是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表现出来。因此人的异化也只有通过人同人的异化,这样一种关系表现出来。
这种异化关系,就属于阶级斗争。甚至也包括在一个阶级内部的竞争。
3.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在手稿当中制定了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的基本的前提和理论的基础。
手稿的几个主要的观点:
1.国民经济学的真正前提—异化劳动
【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
异化劳动是原因,私有财产是结果。
因为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国民经济学把私有财产作为无可增益的前提,并且把这个前提看成是自然的,并且因此是永恒的。
私有财产是劳动发生异化或者异化劳动的这样一个结果,它并不是自然的,是劳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当中的产物。所以私有财产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东西,不必追问的东西。
2. 国民经济学的真正范围——异化劳动的范围
国民经济学只不过表述了异化劳动的发展。
3. 国民经济学的真正变革——从一般的、抽象的财富到掌握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
重商主义或者货币主义来讲,他们对财富的理解,只是理解了一般的财富和抽象的财富,只是理解了人的外在的财富。
到了亚当斯密,国民经济学不再把财富理解为人的外在的财富,所以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把握了私有财产的主体的本质,或者财产的主体的本质。
所以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或者说亚当斯密开始的经济学,被叫做启蒙的国民经济学或者开明的国民的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家在敌视人的方面,马克思认为不是随便的,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科学发展的更加真实更加彻底罢了。
换一句话说,他们的科学如果发展的更加真实,如果更加彻底的话,那么国民经济学在根基上对人的敌视,就会充分的显示。
不是因为他们不是科学,而是因为他们是科学,这个科学只要越真实越彻底,那么它敌视人的精神就越是充分的暴露。
(二)以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
同政治经济学批判联系在一起。
1.何谓“积极扬弃”
与浪漫主义的共产主义划清界限。
康有为“阐旧邦以辅新命”。
①【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就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对立。
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发展到矛盾关系的,因而是促使矛盾解决的能动关系的私有财产。】
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很简单就是穷人和富人的对立。不是说这个对立是假的,只是说解决这种对立的方法还没有产生。
差别,对立,矛盾。黑格尔把这三个词看成一个过程。
内部产生差别,在极端的形式中发展成对立,在这个对立中,仍然会发展到对立解题的状态。这种对立的解体的出现,就是讲的矛盾和矛盾转化的可能性。
所以私有财产有一个发展过程,私有财产一出现,就有了差别。私有财产的活动领域因此逐渐发展出了对立,这个对立就叫做穷人和富人,叫有产和无产。私有财产发展到劳动和资本对立的时候,马克思认为这就是发展到矛盾关系的私有财产。
发展到矛盾关系的私有财产意味着促使矛盾得到解决的能动关系的私有财产。
他不是一般的反对的私有财产,而是相反他认为正是私有财产的发展,私有财产得到充分的发展,私有财产之发展到矛盾关系这一种进程,才可能产生扬弃私有财产,扬弃异化的前提条件。
与浪漫主义完全不同,浪漫主义的基本的方式是开始倒车,开历史倒车。
马克思的观点和他们不同,这个差别就在于“积极扬弃”。扬弃的意思是既被废止,又被保存,在更高的阶段上回复。
积极扬弃是在前面这样一个基础,就是私有财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谈论这个问题。
②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
浪漫主义认为是相反的道路。
如果想扬弃异化,那就得发展异化。得到一定发展的异化,才可能被扬弃。
所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给出了超级高的褒奖。
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找基础。
2.共产主义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粗陋的共产主义。
粗陋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简单一点就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被平均化。就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没有被扬弃,而是被平摊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提高工资或者工资平等化,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说到底,使得私有财产普遍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变成平均化的抽象化的工人。
每个人都分得小额的股份,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就被平均化和抽象化为普遍的资本家。
马克思看来,问题核心是扬弃私有财产,而不是将私有财产平均化和普遍化。问题不是提高工资和工资的平等化,而是消灭工资。
工资意味着劳动力的价格,而工资表现为劳动力的价格,已经先行的把自己设定在雇佣劳动之中了。
第二种形式是政治形式的共产主义和经济形式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不同意这种形式,他认为共产主义既不可能是政治形式的,也不可能是经济形式的。
经济是私有财产的运动。
政治无非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谈论共产主义,不要谈论它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民主和专制都不适用。不是这个问题。
有一帮人,比如说无政府主义者,他们正确的理解到,共产主义不是政治主义的,所以叫废除国家的,实际上就是非政治的。
如果非要找一个词的话,共产主义是社会性质的。社会性质怎么理解,在非常自愿,纯粹形式志愿者活动中,这种叫做社会性质的。
不是政治的,不是经济的,它是社会的。
第三种形式是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及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合乎主义的这里有很强的人道主义的痕迹,有很强的形而上学公社的痕迹,我们要注意淡化这种痕迹,马克思在这里并不是这样的用词。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这段话不仅被理解为私有财产或者异化劳动的积极的扬弃,而且具有一个哲学上的存在论的高度。
如果没有这种存在论的话,一般形式的共产主义总是先行的屈服于现代的形而上学。
也就是说,屈服于现代经济和经济生活的一般意识形态。
只要在资本逻辑的这个范围当中,在现代形而上学的范围当中,谈绿色和平,谈环保是毫无意义的。
这里面有两个东西,一个是资本,无限制的贪欲,还有一种叫主体性哲学,这两个本身是混为一体的,叫主体性哲学。从笛卡尔开始(我思),一直到黑格尔哲学的主体性哲学,对自然界和对象采取压榨和拷打的姿态。前者(资本逻辑)马克思分析的很多,后者(主体性哲学)海德格尔分析的很多。资本逻辑和主体性哲学狼狈为奸。
海德格尔力图于证明,事物有其自身存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有待加工的材料,事物由自身而在场。但是只要在现代形而上学的范围内,依靠主体性的哲学,所谓我思,然后表象事物,这个事物是因表象而在场,那这个事物它已经不是因自身而在场。
但是在资本逻辑中,在主体性的哲学当中,事物是有待加工的材料,叫纯粹的质料。
康德说人是目的。人作为人来尊重,但是反过来讲,自然界事物,是手段。
但是马克思在这段中讲到,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马克思特别讲到一句: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这话太惊天动地了。自然界对他来说成为人,那么说人是目的的话,自然界也是目的。
共产主义指引到了一个哲学上的高度,指的是存在论变革,在这个高度上,自然主义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自然主义。
什么叫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那就是“天人合一”。只不过马克思讲的是完成的自然主义和完成的人道主义。完成了的意思,不是原初的那种统一,而是经过了全部分化发展的这样的统一。在共产主义的概念中要被建立起来。
(三)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1.费尔巴哈的哲学贡献
马克思首先探讨了费尔巴哈的贡献。
费尔巴哈是唯一一个对黑格尔的辩证法采取严肃批判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做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
伟大功绩总结为三条,
第一,对整个哲学的批判。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通过思维加以阐明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所以哲学同样应当受到谴责。
第二,在高级的哲学的当中把握了社会。费尔巴哈创立了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也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
但马克思讲费尔巴哈他不懂社会,只要一进入到社会历史领域,费尔巴哈就变成唯心主义者了。怎么在这个地方说,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呢?这里的核心支点就是所谓人类社会在费尔巴哈的高级的哲学直观当中被肯定下来。所以费尔巴哈根据这个高级的哲学直观确立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因此他声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后来费尔巴哈被看作德国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先驱者和奠基者。
但费尔巴哈的毛病是,他的高级的哲学直观和普通的常识直观无法沟通起来。用我们通常的话来说,是他不懂辩证法。
费尔巴哈诉诸直观,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中有一种高级的哲学直观,在其中,费尔巴哈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被了解为爱。
费尔巴哈认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关系应该用爱来体现。他声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看出费尔巴哈的毛病在于,一种叫做高级的哲学直观,一种叫做普通的直观,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直观。
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爱,而是狼对狼一样,是一种对抗冲突的方式。
这两种直观没办法使它们调和,用哲学上的通常的话来讲的话,普通的直观是“是”,“实然”,高级的哲学直观是“应当”“应然”。
第三,把直接的感性和思辨的思维对立起来。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的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的肯定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原来的翻译:他把立足于自身之上,并且实证的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同自称是绝对的肯定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
立足于自身之上,并实证的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说的是什么,是感性。
自称是绝对的肯定的那个否定的否定,说的是什么,是思辨的思维。
(思辨的思维:它自称是绝对的肯定,但同时是否定的否定。)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直接的感性和思辨的思维对立起来。
2.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有三个题,正题反题和合题。
费尔巴哈解释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黑格尔从异化出发,从实体出发,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说的更通俗些,他从宗教和神学出发,这是正题。
从思辨的思维出发,不过在这个阶段,思辨的思维还是抽象的。
黑格尔扬弃了无限的东西,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这是哲学对宗教和神学的扬弃,这是反题。
反题是思维的外化,转变成为感性的现实的现实的东西。
黑格尔重新扬弃了一个肯定的东西,重新恢复了抽象无限的东西,这意味着宗教和神学的恢复,这是合题。
合题是重新返回到思辨的思维。
思辨的思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否定之否定仅仅看作哲学同自身的矛盾。看作是否定神学之后又肯定神学的哲学。
马克思探讨否定之否定。
因为黑格尔根据否定之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之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黑格尔只是为历史运动找到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
3.对象性的活动
黑格尔哲学的重要贡献,劳动。
【因此,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概括黑格尔所取得的哲学批判的成果的时候,用的词是对象性的活动。
【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地活动着),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的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活动不能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解释。感性对象性是从费尔巴哈那里得来的。费尔巴哈对于感性和对象性的整个理解,叫做感性的直观和对象性的直观。马克思称它们为感性的活动和对象性的活动。
活动这个术语在德国整个唯心主义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康德首先用了这个词,他把自我意识叫做纯粹的活动。为什么呢?康德必须避免人们把这种活动想象成经验的或者心理的。
费希特后来把他的自我叫做活动本身。
谢林他返回了斯宾诺莎的实体,他把自我意识的那个活动过程称为无限的活动。
黑格尔把思辨的思维叫做自我活动。因为那是绝对者自身的活动。
从明确的方面来讲,马克思支持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但是从44年手稿中,看到了黑格尔哲学有一部分东西被拯救出来了,正是这种拯救使马克思具备了批判费尔巴哈的基本理由。
对象性的活动同费尔巴哈有联系,但包含批判费尔巴哈的理由;对象性的活动拒绝德国唯心主义,但同时吸收了它的活动的原则。
最终章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新世界观的创立
第一节 存在论变革
(一)实践:感性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
主要讲的是1845-1846年
关于“实践”这个概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作为主导的哲学概念出现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的原则实践的纲领在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践这个词简单的说就是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
不知道书从哪里读起,就从<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读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很高的学术要求的。列宁说,不读黑格尔的《逻辑学》,你怎么读得懂《资本论》呢?
(二)对全部就哲学的清算
最基本的要点
对全部旧哲学进行批判的立脚点就是实践。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批判费尔巴哈也是从感性的活动和对象性的这个立脚点来的。
原来对象性的活动被翻译为客观的活动,这跟理解有关。
[Gegenstandliche]这个词是对象性,而不是客观
黑格尔有两句很有名的话,一句叫做“真理是一个过程”,第二句是“真理是具体的”。
活动这个词同德国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以及被理解为实体的自我意识相联系的这样一个概念。
(三)同单纯理论态度的批判的脱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解释世界基本术语单纯理论态度。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上所做出的非常重要的那一步就是与单纯理论态度的批判的脱离。
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精神现象学的最后一部分叫做绝对知识。绝对知识的整个理解是西方形而上学最终的成果。认为整个哲学,它完成在绝对的知识当中。
这个绝对知识的态度在马克思的实践立场上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从今往后,哲学的本质性从理论的立场当中上解放出来。问题不仅仅在于理论和知识本身,而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
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来的自然科学。
问题不在于知识、理论、思想的内部自身,问题在于人们的历史性的实践。
所以,整个哲学问题在马克思的批判和哲学立场当中,发生了一个根本重要的转移。只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无法完整地消化和理解这样的一个革命,因为我们基本上还被封闭在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当中。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哲学如果非要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它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恩用过的一个词叫,实践的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为伍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些词概括的话都好,但是用历史的唯物主义更加妥当。
在德意志形态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表述。
(一)意识与社会存在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星相学、颅相学、八字、手相、面相都是唯物主义。
星相学,一个星体的位置影响历史进行等等,但是这些理论一旦被推广到历史领域当中,我们就把它叫做历史唯心主义。
但不能把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不能单独分开,因为总是推广的。
这里的问题牵扯到历史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切意识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我们看到作为思维的思维,作为知识的知识即意识,它的本质性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那么,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是一个被后来的哲学家叫做生活世界的领域,这个领域是理性前的、概念前的、逻辑前的、反思前的。
理性的东西、被我们看作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单纯理论态度都被作为最根本的、最基础的东西来起作用的。现在这一点被打破了,它不再是本源的,本源的东西是生活世界,而这个世界不是理性的,是理性前的、概念前的、逻辑前的和反思前的。
“构成逻辑的基本的东西是非常不逻辑的。”
这就是生活的世界。
要掌握一套把握生活世界的一种方式、方法、哲学的立场很不容易,因为我们现在基本上都局限在概念的、逻辑的和反思的世界当中,而且我们认为这是思维的领域,这是真正的、纯粹的哲学的领域。从费尔巴哈开始,试图打破这个世界,一直到海德格尔,这叫做前赴后继,但是很难。这些哲学家的工作由于现代性意识形态的汪洋大海般的统治能力,我们很难真正吸收和理解他们的东西,以至于现代的社会科学或一般科学都局限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的神话学当中。
(二)权利与权力
理性安排自身,这个我们在黑格尔哲学当中看到了,这是近代形而上学的完成了的成果,也是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完成了的成果。我们总认为所谓思维的能力就是运用概念、逻辑、反思的能力,就是越来越脱离这个生活世界、感性世界和直观的领域,大体就这么理解。
权利似乎是在理性的安排当中进行的。而权力是一种感性的力量,它不是理性的。尼采用的是权力意识。不是理性的东西,而是理性前的,并且是决定理性的东西。
合理是权利的法则。合理和不合理,在合理和不合理的当中争论。
为什么有人提出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的呼声变成实际行动改变了原来的标准改变了。
制定标准以及这个标准被推翻是阶级斗争。
想的时候是合理的问题,批评是因为不合理,因为不合理要改。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合理和不合理的问题是表面的问题,在历史深处活动的是人们感性的意识,是人们的物质利益。
我们以为老的规则是按照理性制定,以为后来提出的问题是因为它的不合理,以为修改的过程是重新使得它合理的,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真正的问题在于社会权力。
社会权力是一种感性的力量,说到底,社会权力是人对人的支配。
历史的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从所谓的理性的领域当中,深入到所谓生活世界当中去,并且在这个生活世界当中,确立确定社会权力的基本的方式,并且在社会权力的基本方式当中来理解所谓依照理性来安排的权利。
所以什么是权利?只不过是这种社会权力采取了法律的术语。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不是理性自己安排自己,所有的人类活动,那些表现为理性或非理性、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冲突,说到底是社会权力的冲突和斗争,以及它作为本原的社会权力来安排在它之上的那些形式。
所以,社会权力不是理性的东西,而是感性的东西,说到底就是支配你。
理性安排了权利,但是权利只不过是把社会权力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达到社会权力领域中去。
“一切意识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个现实生活过程的基本法则是感性的活动和对象性的活动的领域,通常可以被叫做历史性实践的领域。
意识形态的幻觉往往以为这些东西是理性或不理想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这些原则进行斗争,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所以,刚才讲的社会权力,就是资本支配活劳动,就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这是感性的力量,不是理性安排的东西。当然,理性后来把权力赋予法律的形式,让它采取了权利的形式。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