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古红颜厄运多之四——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新艳秋与程砚秋之关系)上篇

2022-06-15 09:51 作者:凝律馆主  | 我要投稿


静穆的程艳秋

   夜里飘雨。飒飒凉风,潇潇暮雨,一派凄婉,像极了那个对待新艳秋的极其凉薄的时代。

    曹先生对王老师讲过,最初他与王伊文、贺芗坨、徐兰沅发现这个艺名叫玉兰芳的小女孩时,就觉得她是个“角胚子”,神似正在蹿红的程艳秋,于是开始关注她,并为她易名新艳秋,帮其寻师深造,先拜荣蝶仙,后又列入王门、梅门。而十五六岁的新艳秋果然也不负众望,刻苦学艺,特别是对极其痴迷的程艳秋的艺术,与其琴师哥哥王子祥一道,想尽办法观摩学习,备受艰辛。通过不懈努力,学程渐渐学出了名堂,观众都知道有个学程很像的小坤伶新艳秋了。

   既然笃定学习程艳秋的艺术,那么能拜入程的门下,是最佳选择。在齐如山和曹先生等人的鼓励下,新艳秋决定向程先生表达拜师意向。民国十七年春四月间,新艳秋去外埠演出回北平后,就给程先生递送了走函,恳切的表达了愿列入门墙,谋求深造的意思(第二年在天津两人有过第一次见面,后文详讲))在这个过程中,齐如山先生出力最大,多次游说程先生,但程先生都予以婉拒,这让齐有些尴尬和无奈。但是,虽然年轻而谨慎的程艳秋没有接受新艳秋的拜师请求,但也不是冷冰冰的拒绝,而是请金仲荪先生回函婉拒,据曹先生讲,拒绝的理由是“今人好蜚短流长,男女相处,必难幸免,两皆无益”,但是在信函中,程先生赞扬了新艳秋“聪慧过人”,并客气的表示“有不苟于师徒名义,指导固亦未敢辞也”,意思就是说,如果需要我指导,我也愿意帮忙——很客气,也非常得体的回复。(另据新自己的回忆文章里说,她是在程从德国回来后提出向程拜师的,程以研究艺术无暇教人而婉拒,此事暂列此,以待求证。因为新艳秋当时书信很多都由曹先生代笔,拜师的函和金先生的回函,都是曹先生经手,我觉得曹先生讲述的时间更合理。程从欧洲回来时,新已靠程派戏另起炉灶,因剧本事和程的关系也不睦,不可能此时提出拜师。)二十四岁的程艳秋,表现出了相当的清醒、稳重和谦虚——这得益于程身边这些“智囊高参”如罗瘿公、金仲荪、陈叔通、李伯言、袁伯揆、周今觉等名士,都给过程先生精心的人生指导,特别是罗瘿公、金仲荪和陈叔通三位先生,在程先生成名的过程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思想导师作用。某次程先生游览京郊崇效寺,在百年老楸树前留影,陈叔通特别为他题诗一首:树已有百年,犹能著此花。愿君效此树,努力惜芳华。谆谆教导之意,溢于字里行间。

娴静的新艳秋

   这是新艳秋欲拜师程先生被婉拒的过程,并不是有些人揣测和臆想的那样,程艳秋因恼怒新艳秋模仿他而严词拒绝拜师,甚至双方发展成剑拔弩张的关系。

    没能拜入程门,并没有削减新艳秋学习程派戏的执着程度,反而更加努力,继续和以前一样,访程先生的师友讨教,学习记录程先生的演出——程先生一有演出,新艳秋和其母、哥哥王子祥必订购一包厢观摩,为避人注意,新艳秋常常女扮男装。看完戏回去后兄妹就赶紧整理、排练,熟练后再请王瑶卿进行指导,不敢稍有懈怠——旧时梨园名伶排演新戏,同行皆可买票观摩——这样经过一阵子的努力,新艳秋模仿程艳秋,更加得其神髓,声誉日隆。

   接下来先谈谈 程艳秋、新艳秋第一次因同一次活动中因演出同一剧目产生的的艺术交集(以后在天津有过一次同台的艺术交集,但不是因同一剧目,因此这里把他们这次因为同一场活动因为唱剧目产生的交集列为第一次艺术交集)。此事发生在投拜师走函被婉拒后的民国十七年七月。当时,北平剧界同时举办了两场浩大的义演。一场是全体女伶为弘媛女工厂筹善款,在开明剧场义演两天。一场是全体男伶为赈济河北兵灾,在第一舞台演出。当时北平的男女名伶尽数参加,女伶以新艳秋、雪艳琴、金友琴为首,男伶以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为首。而此时的新艳秋,俨然就是女伶中的梅兰芳,声誉最隆。这次演出中,新艳秋演出了【骂殿】,著名诗人樊樊山老人、名伶徐碧云等都委托新艳秋预定了包厢,以示支持。巧的是,义演策划者,给程艳秋安排的戏码,除了和李万春郭仲衡的【宝莲灯.劈山救母】外,也安排了【骂殿】。新艳秋是五月二十九日唱,程艳秋是六月初四唱(皆是农历),虽是相差五天,然也在同一次活动中,同样的戏碼,同样受欢迎,一时间轰动九城,街头巷尾都传论着“新老艳秋双骂殿”的趣话。后来新艳秋赴宴关公馆,梅、尚、余等都在座,金仲荪也在座,他看到新艳秋后,说,自从你唱开了,曹先生就把程老板变成“老艳秋”啦,举座闻之大笑。这次义务戏,说明新艳秋已经初步具备了和偶像程艳秋抗衡的实力,此时她还只是一位十八岁的“小”姑娘呢。(上篇)

写了几篇,陆续接到朋友反馈,非常感谢。本系列文章得好友蔡玉林先生大力支持,在此致谢。

自古红颜厄运多之四——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新艳秋与程砚秋之关系)上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