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万法之源
好人难做,善事难行。
到底是灵山脚下,首善之地,有个喜欢斋僧号称“万僧不阻”的寇员外。性寇名洪,字大宽;他老婆本是张旺之女,小名叫做穿针儿。穿针儿者,小心眼也。
寇家,到底还是遭了贼寇,寇员外被贼寇踢死,还被劫掠了不少财物。
张氏穿针儿,对唐僧心怀恼恨,只因之前唐僧一意西行不肯接受她的斋僧请求,加上正是寇员外张旗鼓地送唐僧师徒,才招来贼寇。有了这份“贼心”,她直接诬陷唐僧师徒就是贼寇。
那边西去的唐僧师徒不想正遇上那些贼寇,悟空用法力降伏贼寇,查出真相,还为寇家讨回了被劫的财物。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番好心善行,反倒会被寇家诬陷。被拿下大狱,就连包袱白马都被官吏抢了去。
做了好事的唐僧师徒,被诬陷为贼人;即便那些真的贼寇,也都是“好人家子弟”,只因败坏尽了家产,做了盗贼;斋僧的善人被盗贼所杀,善人的妻子反倒诬陷和尚;本该捉拿盗贼查明真相的官吏,却一味拷问,禁子牢吏只顾着搜刮钱财。
有大恶人吗?没有,都是一般凡人,只不过有些贪嗔痴之毒。贼在不在山中,在人心中。穿针儿心有怨怼,便是贼;官吏们不能明察,便是贼。
这就是现实世界,叫“寇”的是善人,斋僧的却谤僧;真个颠倒世界,混沌不堪。这还是“地灵县”,人杰地灵之所。
亏得孙大圣本领大,四处打探获得真相,先破“穿针儿”心中怨怼之“贼”,再破官吏们心中不明之“贼”,才使得唐僧摆脱了官司。
悟空赶赴地狱,给寇员外添了十二年阳寿,救他还阳,皆大欢喜,迎来完满结局。
可真的完满吗?众生还是众生,孙大圣只有一个。
老庄解佛
唐僧马上就要见到真佛了,这一路走来,佛道两家纠缠不断,可以说难分难舍。
南宋大儒朱熹在其《朱子语类》中有过这么一段著名的评断:道家有老庄书,却不知看,尽为释氏窃而用之,却去仿效释氏经教之属。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宝悉为人所盗去,却去收拾人家破瓮破釜!
朱子言道:佛家初来中国,多是偷老子意去做经,如说空处是也。后来道家做《清静经》,又却偷佛家言语,全做得不好。佛经所谓‘色即是空’处,他把色、受、想、行、识五个对一个‘空’字说,故曰‘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谓是空也。而《清净经》中偷此句意思,却说‘无无亦无’,只偷得他‘色即是空’,却不曾理会得他‘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之意,全无道理。佛家偷得老子好处,后来道家却只偷得佛家不好处。譬如道家有个宝藏,被佛家偷去;后来道家却只取得佛家瓦砾,殊可笑也。
朱子是一代理学大师,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理气二元论”,“理”是自然运作的法则,“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
从其对佛道两家的批判看,他是赞成道家的部分学说,并对佛教道教的经教主义和形式给予了严厉批评,认为不过是“破瓮破釜”。
佛教从东汉开始传入中国,经历魏晋南北朝的发扬,到唐朝时,中国俨然成了世界上佛教中心,日韩乃至整个东南亚的佛学大都取自唐朝。
印度佛学自阿育王大兴之后,逐渐衰落,在与印度教的斗争中逐渐处于下风,后来伊斯兰势力征服印度,于公元12世纪末,印度佛教基本衰亡。
就在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之时,印度佛教就已经开始衰败,许多寺庙已然荒废。
最开始佛学传入中国,面对这种新思想,国人多以道学来解释佛学。例如,将“空”等同于道家的“无”。
陈寅恪大师在其《〈大乘义章〉书后》云:盖佛教初入中国,名词翻译,不得不依托较为近似之老庄,以期易解。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写道:佛法自汉入中国, 而大盛于六朝。推厥由来,实以老庄之学,言虚言无,与法空之旨不远,故清谈行而象教兴,先驱之力,不可诬也。
特别是在讲经说法之时,各位高僧往往化用道家的语言,以求大众能够理解。
这便是佛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以老庄解佛”。
佛教诞生于婆罗门教(即吠陀教)末期,当时印度沙门主义盛行,同时还诞生各种思潮和各种教派,例如耆那教;而继承了婆罗门教传统的印度教,后来也逐渐复兴。
从一开始,佛教就面对自身以及与各个其他教派外道的斗争,当时论道可是要付出代价的,往往辩论失败的一方须要割下舌头,甚至自杀。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法师参加天竺无遮大会时,立誓: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破者,请斩首相谢!
结果十八天间无人应战,从此玄奘一战成名。
阿育王将佛教传入中亚,这个地方都是游牧部落,从古至今战乱不断。为了传教聚拢人心,佛像开始被广泛应用。
可以看得出,佛教从诞生到传播,那是一路拼杀过来的,具有很强的宗教传播性和生命力。所以,当佛教传入到中国后,一直基本处于一家独大的道教一看:抢生意的来了。
于是双方,特别是在南北朝隋唐时期,进行数次交锋。在此期间,道教广泛吸收各种佛教的宗教形式,传播手段等等。而为了对抗本土的道教,佛教也开始逐渐本土化。
到唐朝时,儒家也加入到了战团,特别是以韩愈为首的唐宋八大家,立志振兴儒学,对佛道两家进行了大量批驳。
斗争的同时,也在融合,三家最终互相影响,携手走到了一起。
三教合流
三教合一的观念最初是由道家先提出来的,晋朝时著名医学家、化学家、炼丹家葛洪道长,就已经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纳入到他的学说之中。
到唐朝时,禅宗,特别是慧能大师的禅宗,离不开道家的思想。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学术问题,究竟“禅”是不是吸纳了道家的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禅宗思想与老庄哲学十分相似,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吸收了禅宗思想的基础上,钟吕(八仙中的,钟离权和吕洞宾)开始将儒释道融合起来,创建了以内丹为核心学说的道家学说。王重阳创建全真教,依托的就是钟吕两位的学说。
全真教诞生于宋朝,此时很多儒士对于佛道两家依然是批判态度,比如上文提到的朱子。但很多儒士也开始广泛接触佛道思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与佛印禅师的各种故事广为流传。
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也广发吸纳道家和禅宗的思想,融合三教于儒家。
有一则小故事:
宋代二程兄弟是都理学大师,有一天两人一同赴宴,宴会上有歌伎陪酒。程颐愤然离席,程颢却照吃照喝,谈笑风生。第二天,程颐到书房去找责问程颢。程颢笑道:“昨天座中有伎,我心中无伎;今天书房无伎,你心中有伎。”这话只说得程颐自叹不如。
这种论心不论迹,十足的禅宗风范。
当朱子提出“天理、人欲”二元对立学说时,南宋大儒陆九渊创立“心学”,提出“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等著名心学思想。
“心学”就是儒学中的禅宗。
王阳明先生于明朝时将心学发扬广大,他自己也曾参禅打坐。他留下那句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坛经》云: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
阳明先生云: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坛经》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可以说,心学是中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心学里面包含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心,乃万法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