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医学传奇:一个本科生,2年就拿到“史上最快诺奖”的医学成果,日本教授90岁才等到。

2023-03-15 04:59 作者:老龙di  | 我要投稿


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其前身为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关注。


这一天正是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的诞辰,他也是“史上最快诺奖”的获得者。

2021年,是胰岛素发现的100周年

1923年,班廷和约翰·詹姆斯·理查德·麦克劳德(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 以“发现胰岛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21年发现到获诺奖,仅仅用了两年,这是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之一(某些著名“陪跑”作家可能听了非常羡慕)。

然而谁能想到,这项发现今天仍未过时,造福了数以亿计的糖尿病患者。让我们揭开尘封的往事,回顾这位“百岁老人”,是如何闻名于这个世界的。

01 糖尿病的发现

首先要从疾病的发现——糖尿病的历史说起。大约公元前1550年,在埃伯斯纸莎草书(被认为是保存最久的医学文献之一,记录了古埃及的医学和草药知识)上首次提到了一种 “排尿过多”的疾病,这其实就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1]。

公元前280年,印度医生查拉卡(Charaka)首次提到了尿液的甜味,并将这种疾病命名为“Madhumeha”,意为“蜂蜜尿”[2,3]。随后阿雷泰(Aretaeus) 提出“糖尿病”一词,词源是希腊词“diabáınein”,指病人排泄出过多的尿液[4]。

托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是一位内科医生(广为医学人所熟知的脑部解剖结构“Willis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注意到了这类患者尿液的甜味[5],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名字中加上了“mellitus”(拉丁语中的糖或蜂蜜的意思)一词[6]。

1869年,保罗·朗格汉斯(Paul Langerhans)有了一项突破性的发现,即“在整个(胰腺)腺体中有大量的透明细胞,其染色与周围组织不同”[7]。1877年, Etienne Lancereaux首次将胰腺与糖尿病联系在一起[8]。1893年,古斯塔夫(Gustave-Edouard Laguesse)报道了死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的形态学改变。正是他给它们命名为“朗格汉斯岛(Langerhans islands) ”,这表明它们产生了一种参与调节糖的分泌物[9]。

1916年的Nicolai Paulesc第一个开发出一种能使糖尿病犬血糖正常的含水胰腺提取物,此时已经很接近发现胰岛素了,但他的实验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02 胰岛素的发现

1920年,没有任何研究背景的外科医生班廷阅读了 M Barron 撰写的 Surgery,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杂志上的一篇文章《Relation of the Islets of Langerhans to Diabet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ases of Pancreatic Lithiasis》 [10]。他草草写下了一些笔记:“糖尿病。结扎狗的胰管。让狗活着直到腺泡退化剩下胰岛。尝试分离这些内部分泌物以减轻糖尿。”这些笔记成为他尝试分离一种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化合物的开始。

他知道麦克劳德是糖尿病领域的专家,并联系了他,希望他能在他的实验室中测试这一假设。麦克劳德欣然答应,提供了实验室设施、狗和他的学生贝斯特(Charles H Best)(1899–1979) 进行实验。可见“工具人”每个实验室都有,能不能碰上伟大发现就是造化了。

最终班廷和贝斯特成功结扎胰管,从而导致腺体负责消化的部分坏死(胰腺也分泌胰液消化食物),随后将剩余部分均化并过滤。通过注射被称为“胰岛素”的该分离物质,他们能够让胰腺切除的狗存活数月。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提取物在静脉注射时有效,但在口服或直肠注射时无效,其他组织提取物没有类似的效果。但是这种提取物似乎是有毒的,在给药后会引起相当严重的反应。麦克劳德将生物化学家科利普(Collip)纳入了研究小组,科利普描述了一种生产无毒胰腺提取物的方法,为在人体中试验这种提取物开辟了道路。1922年1月,科利普纯化的这种提取物首次挽救了糖尿病人的生命

03 荣获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毫无疑问,胰岛素的发现是一项杰出的成就,它值得获得诺贝尔奖。然而,人们一直在争论的是获奖者的选择是否正确。

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将颁发给一个最重要的发现,而且奖项不能由三个以上的人分享,而且颁发时必须所有人都活着

挑选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的任务被分配给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该奖项的提名可以由卡罗林斯卡学院的所有教授和世界各地一些特别邀请的学术机构成员执行。如果被提名,则会启动一项彻底的调查,以验证所提名的发现是否不仅具有突出的价值,而且也是独一无二的,并且被提名的人是该领域的真正先驱。

诺贝尔大会档案中的文件显示,1923 年,麦克劳德首次被来自克利夫兰西储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教授乔治·尼尔·斯图尔特和解剖学教授托马斯·温盖特·托德提名,而班廷则是被来自哥本哈根的奥古斯特·克罗格提名。在1950-1961年和1928-1956年期间,贝斯特和科利普分别获得了七次和八次提名。

1923年,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两名高级医务人员约翰·斯乔·克维斯特和汉斯·克里斯蒂安·雅各布斯被任命调查两位提名者的共同奖项。克维斯特建议该奖应承认发现、生理学和医学应用的结合,而雅各布斯则认为班廷提出了这个想法,麦克劳德纠正并设计了实验。

根据报告,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高级医务人员于10月25日决定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班廷和麦克劳德平分

当年的证书和奖章

班廷和麦克劳德在获得提名的第一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极不寻常的。为什么会如此匆忙呢?这一点尚不清楚,一种解释可能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负面影响,缺乏高质量的替代提名,而诺贝尔委员会急于避免失去该奖的节奏和国际声望。

1923年诺奖的评选过程警示着现今仔细调查的重要性,尽管这一调查时间似乎很长,但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要奖励到那些真正的贡献者。

04 余荫百年:后续企业和研究的茁壮成长

班廷、贝斯特和科利普为他们的胰岛素提取物申请了专利,并以1加元的价格将所有权利转让给多伦多大学,并要求将收入用于资助新的研究。

因为对胰岛素的需求迅速增长,团队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胰岛素。礼来公司提供援助,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支商业化的牛胰岛素注射液。在欧洲,诺德胰岛素实验室和非营利性组织北欧胰岛素基金会于1924 年 7 月在丹麦成立。1925年2月诺和治疗实验室创立。后来这些基金会合并形成了著名的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公司。

涉及胰岛素的科学已获得更多诺奖的认可。1958 年,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 (Frederick Sanger) 因“在蛋白质结构,尤其是胰岛素结构方面的工作”而获奖。因此,胰岛素是第一个确定其序列的蛋白质

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医学物理学家罗萨林·耶洛(Rosalyn Yalow),开发了一种胰岛素放射免疫测定法,她分享了1977年的奖项。这两个奖项背后的科学,对目前合成胰岛素的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Ebbel B. The Ebers papyrus (p-115). Copenhagen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7.

[2]. Jaiswal YS. 2011. Diabetes – perspective of Ayurveda. Chapter 1 page 2. Ayurveda – Shodhganga.inflibnet.ac.in bitstream.

[3]. Papaspyros NS, Stuttgart G. The history of diabetes. The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Thieme Verlag; 1964.

[4]. Laios K, Karamanou M, Saridaki Z, Androutsos G. Aretaeus of Cappadocia and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diabetes. Hormones 2012;11(1):109–13.

[5]. Willis T. Pharmaceutice rationalis, sive, Diatriba de medicamentorum operationibus in humano corpore. 1674 Oxford.

[6]. Dobson M. Medical Observations and Inquiries. A society of physicians in London. Volume V. 1776; 5: p198.

[7]. Langerhans P. Beitra ̈ge zur mikroskopischen Anatomie der Bauchspeicheldru ̈ se: Inaugural-Dissertaton. Berlin 1869.

[8]. Lancereaux E. Notes et reflexions a propos de deux cas de diabete sucre avec alteration du pancreas. Bull Acad Med Paris 1877;6:1215–40.

[9]. Laguesse E. Sur la formation des ilots de Langerhans dans le pancreas. C.R Soc. Biol. 1894;46:819–20.

[10]. Barron M. The relation of the islets of Langerhans to diabet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ases of pancreatic lithiasis. Surg Gynecol Obstet 1920;31:437–48.

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古埃及就已经有对糖尿病的描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医生亚的阿勒特奥斯把这种主要症状为“排泄多且甜的尿液”的疾病命名为“Diabetes”,也就是糖尿病。 几千年来,人类对糖尿病始终束手无策,一旦患上糖尿病就只能坐以待毙。 直到一个年轻人的出现,他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班廷
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爵士(Sir Frederick Grant Banting,1891年11月14日-1941年2月21日) 。他因发现胰岛素而挽救了千千万万的糖尿病患者,并因此获得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时的班廷年仅32岁,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这一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班廷从开始研究到获得诺奖仅仅两年时间,不能不说是一种传奇。接下来小编为你讲述这一段传奇般的故事。

班廷传奇的前夜1869年,年仅22岁的德国医学院学生Paul Langerhans(1848-1888 ) 在博士论文里描述了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胰脏周围组织不同的岛状细胞团,可这个天才的发现并没有受到重视,评委认为他的论文毫无新意,认为那些所谓的“岛状细胞团”其实不过是一些淋巴结。Langerhans的发现就这样被埋没了,不到二十年之后,在他41岁时死于尿毒症。许多年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胰岛”也称为“Langerhans岛”。

Paul Langerhans 1889年,两个德国科学家Josef von Mering(1849-1908 ) 与Oskar Minkowski(1858-1931)偶然发现了胰脏被切除的狗“患”上了糖尿病。胰脏与糖尿病有直接的关系,无数人前仆后继,几十年过去了,却始终不知道不知道二者有什么关联。 当时美国糖尿病专家Frederick Allen提出用“饥饿疗法”来降低血糖及尿糖。应用绝食和低卡饮食 (300—800千卡) 的“饥饿疗法”确实减少了酮症酸中毒昏迷的次数,挽救了一些患者的生命,但这些患者只是在毫无生趣的悲惨无望的生活中延续生命,平均只有两年的存活时间。传奇的开端1891年11月14日,班廷出生于加拿大Ontario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12年秋,21岁的班廷考入多伦多大学主修艺术,然而没有艺术天分,又志不在此的班廷连续挂科,最后他申请进入医学院就读。

青年时期的班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身为医学生的班廷主动申请加入军队,但因视力不佳被拒。第二年他再次申请终于通过,成为一名军医。在前线救治伤员过程中他自己也负伤了,差点截肢。

作为军医的班廷 1919年退役后,班廷希望进入多伦多儿童医院当一名外科住院医师。然而一战后外科医师过剩,班廷未能进入医院工作。 为了生计,他到多伦多以西110英里的小城开了一家诊所。1920年7月1日,诊所正式开业,第一个月只有一个病人,总收入4 元。他不得不在 London 的 Western大学做生理系兼职助教来挣钱。正是这个不得已的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甚至改变了世界。1920年10月31日,班廷正准备给生理系学生上一堂关于糖代谢的辅导课。他对这个领域非常生疏,学医以来只在见习时看到过一个糖尿病患者,但是他认真地准备着。手头正好有一本新出版的《外科与妇产科学杂志》,上面有一篇关于胰腺结石患者合并糖尿病情况的论 文:论文中的病例因结石阻塞胰管导致了胰脏萎缩,但胰岛却意外地留存了下来,并且没有引发糖尿病。 一个念头突然 “闪现 ” :胰腺内的胰岛中是否有防止发生糖尿病的物质?只要将动物的胰管结扎让胰脏萎缩,摘除后提取关键物质注射到糖尿病动物体内就能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但是班廷当时空有猜想,却没有实验室来验证。1920年11月7日,班廷到多伦多大学生理系求见著名的约翰·麦克劳德(John Macleod) 教授。念于班廷是校友,麦克劳德同意给这位从 未谋面、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几分钟的见面时间。站在麦克劳德面前的是个在生理学研究上毫无经验,说话吞吞吐吐的外科医师。但是麦克劳德还是耐心地听完了班廷的陈述 ,他说 :“这个研究值得进行,即使是阴性结果亦有生理学价值”。麦克劳德允许班廷利用次年暑假的空闲时间来实验室做实验。

糖尿病领域权威--麦克劳德教授 1921年4月30日,班廷来到多伦多大学做实验准备。班廷请求麦克劳德给他一个实验助手测 血糖。麦克劳德叫来两个生理系学生。麦克劳德对学生说,这个研究可能是阴性结果,但是能从研究中学到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在阴性结果的研究中可以学到如何做一个好的科学家。因为经费和安排问题,两个学生只能轮流着来。两个学生用掷硬币正反面的方式决定谁先来, 结果是查尔斯·贝斯特(Charles Best) 先来。年仅21岁的贝斯特做梦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次掷硬币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贝斯特(左),班廷(右) 班廷设计的实验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结扎狗的胰管,使其顺利萎缩只留下最关键的胰岛组织。但是班廷和贝斯特二人的实验技术都不行,麦克劳德教授提供的10条狗没多久就死的差不多了。 第一批的实验狗死的差不多了,实验却毫无进展,此时的班廷铁了心要将研究进行下去,他转让了诊所,甚至变卖了一些家产,又买回来了10条狗,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破釜沉舟的班廷终于结扎成功只有2只狗,这两只历经劫难幸存的狗狗为了实验又不得不取下它们的胰脏进行下一步研究。 班廷将狗的萎缩胰脏切片,再冰冻状态下研磨成糜,加入生理盐水制成了提取液。随后将提取液注射到摘除了胰脏的糖尿病狗体内,观察其血糖和尿糖的变化。10只病狗在注射提取液后都得到了令人欣喜的结果,血糖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平,停止注射后又再次发病。

班廷、贝斯特,以及第一只试验成功的狗 班廷的实验成功的证明胰岛分泌的物质的确在糖代谢机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种物质正是我们熟知的胰岛素。为了提高纯度、加快研究速度,班廷请对内分泌腺研究专家詹姆斯·克里普(James Collip)加入研究组。1921年12月,克里普的加入开大大改进了他们提取胰岛素的纯度和速度。传奇的降临1922年,第一批糖尿病人接受了胰岛素的注射治疗,效果非常好,几乎所有患者都从病态的消瘦恢复了健康。其中最知名的一位患者名叫Elizabeth Hughes,她是时任美国国务卿Charles Evans Hughes的女儿,饥饿疗法让她骨瘦如柴。接受胰岛素治疗之后,她迅速恢复了健康。这个特殊的病例也成为了胰岛素最好的宣传(一如第一个被CAR-T疗法治愈的Emmily),全世界都为班廷的发现发出赞叹。

治疗前后的 Elizabeth Hughes

为胰岛素做出重要贡献的四位科学家,从左到右一次是:班廷、麦克劳德、贝斯特、克里普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胰岛素这一伟大的研究。这距离当初班廷与贝斯特开始实验仅仅两年。然而获奖者只有班廷和麦克劳德。 班廷认为是麦克劳德抢走了贝斯特的功劳,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贝斯特在研究中的重要性。为了弥补贝斯特,班廷将诺贝尔奖金的一半赠予他。随后麦克劳德也将奖金的一半赠予克里普。 贝斯特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生理学家 ,并接替麦克劳德担任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教授和继班廷担任班廷和贝斯特医学研究所所长。名垂千古二战开始后, 班廷积极参加军事医学问题的研究而东奔西走。 1941年2月20日,在飞往英国途中飞机失事,班廷不幸遇难,年仅50岁。 1992年世界糖尿病联盟为了纪念这位医学史、糖尿病学史上的伟人,这位拯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救命恩人,决定以班廷的生日11月4日为每年的世界糖尿病日。 一个本科医科毕业生,凭着一闪而过的灵感改变了世界。从此,困扰人类几千年的糖尿病变得不再恐怖或许有人觉得他只是走运而已,班廷确实是幸运的。科学发现也从来不排除运气的成分,但是成为一个领域的开创者靠的绝不仅仅是运气。班廷的成果源于当时的灵光一闪,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对工作的认真以及与生俱来的探究精神,这让他抓住了这个闪光并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功。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Bioworld

《诺奖得主年龄偏大 从出成果到获奖平均要18年》新闻由北京日报10月20日报道,liuxue86.com转载。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正在逐项公布。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日前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诺奖已颁发560次,873人次和组织获奖,其中个人844个、组织22个。记者统计物理学奖获得者获奖年龄时发现,一个物理学家从做出贡献到获得认可,平均需要等待整整18年。

   获奖者平均年龄59岁

  1901年至2012年,全世界共有835人次获奖,平均年龄为59岁。其中,物理学奖平均55岁、化学奖平均57岁、生理学或医学奖平均57岁、和平奖平均62岁、文学奖平均64岁、经济学奖平均67岁。

  此前,有专家对物理学奖获奖者年龄统计分析后发现,他们做出代表性贡献的平均年龄是37岁。但是,他们获奖的平均年龄是55岁,这就意味着,他们要等待整整18年,成果才能被认可。近10年来,物理学获奖平均年龄67岁,等待时间高达30年。

   最年长者90岁 女性仅为男性1/20

  截至目前,诺奖共为844人颁奖。获奖者中,最年轻的是英国人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他以对X射线晶体结构的研究而获物理学奖,当时仅25岁。更为有趣的是,他和父亲一起分享了这一奖项。

  其他获奖者就没有这么幸运。记者统计,有49人获奖时低于40岁,且大多数获物理学奖,超过80岁的高龄获奖者40位。年龄最大的,当属生于莫斯科、加入美国籍的里奥尼德·赫维克兹,他于2007年因最早提出“机制设计理论”而获得经济学奖,其时已90岁。诺奖获得者阳盛阴衰,女性仅有44位,只有男性的1/20。

   4人梅开二度

  获诺奖实属不易,能够梅开二度,更是凤毛麟角。全世界仅有四位科学家获此殊荣。他们是: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物质和发现并提炼出镭和钋,获1903年物理学奖和1911年化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年和1972年物理学奖。美国化学家鲍林,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并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致力于核武器的国际控制并发起反对核实验运动,获1954年化学奖和1962年和平奖。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分获1958年和1980年化学奖。

  国际红十字会曾三度获奖,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曾两度获奖。

   6对父子同获奖

  居里夫人不仅是第一位获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位两次在不同领域获奖的人。1903年,她和丈夫共同获得物理学奖,1911年她又单独获得化学奖。居里家族成就不止于此,她的大女儿伊雷娜又在1935年和丈夫共同获得化学奖。

  除布拉格父子,还有五对父子同获奖。他们是分别获1906年和1937年物理学奖的汤姆逊父子、分别获1929年和1970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奥伊勒父子、分别获1922年和1975年物理学奖的玻尔父子、分别获1924年和1981年物理学奖的西格巴恩父子、分别获1959年和200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的科恩伯格父子。

   实现梦想 唯有坚守

  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今年的文学奖授予加拿大女作家门罗。当满头银发的门罗出现在国人面前时,人们唏嘘不已,她已经是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了。

  84岁的希格斯、83岁的卡普拉斯、80岁的恩格勒特……今年9位获奖者,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2岁。难怪网友直呼:再不获奖他们就太老了。

  面对这些两鬓斑白、满脸皱纹的老人,人们不由得对他们肃然起敬!回望他们所走过的成功之路,人们不由得对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充满感慨。

  坚守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这些大家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心无旁骛地坚持自己的梦想,经历成功与失败洗礼,最终走进了成功之门。门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的写作意志从未动摇,没有其他东西能吸引她。谢克曼也说,获奖并不能改变他的生活。

  低调是成功首要的品格。成功需要创新,也需要接力。科学高峰,需要踩在别人肩膀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攀登。无论是自称“家庭主妇”的门罗,还是“自认不配”用自己名字命名玻色子的希格斯,无一不是谦逊低调、淡泊名利的典范。正是低调的作风,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创造了辉煌。

  积累是取得成功的方法。每一项科学研究,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对于科学家来说,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付出更多的耐心,而且需要时间的积累,接受同行和时间的验证。这就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科技事业,关心科学家,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诺奖获得者缘何年龄偏大?

  59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何诺奖获得者年龄普遍偏大?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教授对记者表示,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从提出到获得诺贝尔奖一般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科研成果需要反复检验。有的科学家可能年轻时就提出一项新发现,但可能几十年后才能获奖。如高锟从1966年提出光纤通信理论到2009年获奖,经历了43年时间。

  正如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所说,“我的论文发表15年后,我便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点和‘光纤之父’高锟相比,我是幸运的”。今年因“上帝粒子”而获奖的两位科学家已年近八旬,他们的理论从提出到被证实,再到获奖,时间跨度也近半个世纪。即使如此,该理论也并非完美。

  当然,有时科学发现被证实也会很快完成,比如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在吴健雄1957年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引起科学界的震荡,同年二人获诺贝尔奖。“不过,一般来说,科学发现的证实都需要很长时间,一项新发现或理论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经历着‘艰难’的过程。”陈香美说。

   国人何时能拿诺奖?

  中国何时能在诺贝尔科学奖方面有所突破?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国内一些重要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温超导等等“已经有些苗头”,应予其稳定支持,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绝不能心浮气躁,绝不能拔苗助长。“我相信中国人总会有一天登上世界的高峰。”

  9月,中科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做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

  一些专家认为,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人距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说,中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是世界一流的,中国高能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验,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也承认,在物理学领域,尤其是最近10年,由于国家投入的增加,国家科研实力大大提高。当国外提出信息时,国内很快就可以跟上,而且能出很有水平的文章。但他认为,“现在迫切的问题是,中国要更多地鼓励原创性,尤其需要一批对科学有追求的年轻人,乐于做科学研究,当我们拥有更多这样的年轻人参与时,诺贝尔奖早晚要到来。”

拿诺贝尔奖有多难?日本教授90岁才等到,有人等的时间比命长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授奖季节。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有一位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员,真锅淑郎教授。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真锅淑郎


他第一个揭示了二氧化碳在地球温暖化方面的作用机理,并且建立了计算机仿真系统,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就是基于从他开始的研究。



这些年日本出了不少诺贝尔奖得主,包括加入了美国国籍的3位在内,日本人已经有了25人拿到了诺贝尔奖中最重要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医学这三奖,再把文学奖和和平奖也包括进来的话,就有29名得主,其中外国国籍4名。



如果按照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诺奖得主的算法,就只统计有日本国籍的,这样的话,日本就只有25人拿到过诺贝尔奖。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石黑一雄


2017年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比较特别,他是完全没必要算在日本头上的,这一点是有大家有共识的。因为石黑一雄就仅仅是出生在日本,但从小学开始全是在英国受的教育,获奖作品也是用英语写的,基本上和日本没有关系,要是硬拉上他,会给人一种蹭流量的感觉。



但其他的28名诺奖得主都是在日本接受的教育,没有那种本科在日本读、硕士博士在国外读的,除了荣誉学位之外,没有拿过其他国家的正式学位。而且除了这次的真锅教授之外,其他三奖得主的受奖工作,都是在日本完成的。



那么这次的真锅淑郎教授怎么分类,可能就会让日本人有点头大了。



真锅教授是1958年在东京大学得到博士学位之后赴美,在美国海洋气象厅担任研究员。1997年到2001年在当时的日本内阁科学技术厅温暖化研究小组任职,后来又回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研究,现在是美国国籍。



当然,他是在东京大学拿的博士学位,不会引起什么对日本教育水平的怀疑。但他在博士毕业之后就立即去了美国,所以他的获奖工作当然是在美国完成的,这点会让日本人没有情绪,可能再过几天信息多了以后,能够看出来他出成果时候的国籍是哪儿,如果还是日本的话,日本人会强调这一点;如果已经是美国了,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劲了。



不管怎么说,在日本诺贝尔物理、化学和医学这三奖的得主23人中,有18人是进入本世纪拿的奖,也算是一种井喷现象。其实现在不少日本人在担心以后可能拿不到了。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特别在进入本世纪以后,日本变穷了,不像原来那样往基础研究投钱了,所以以后会怎样就不知道了。



一般来说,拿诺奖需要很长时间,现在拿的奖都是很早以前做的工作,现在做的工作,要等很晚以后才能够拿得到,有些甚至活不到拿奖的寿命。因为诺奖只授予活着的人,要是运气不好,做了多么了不起的工作也拿不到奖。当然也有时间短的。


2012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 山中伸弥


2012年获得生理学医学奖的山中伸弥教授的成果是2007年发表的,大家都知道那是诺奖级的,但应该不会很快得到,山中伸弥教授还开玩笑说他要好好活,不能没得到奖就挂了,谁知道5年后就给了他诺贝尔奖,当时大家都很惊讶。



日本文部科学省有一份可能获奖人的名单,传媒每年这个时候都在那些人家里摆好阵势拍第一个镜头,那些人也穿好礼服坐在电话机边等通知。运气好的来了,运气不好的明年再来。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小柴昌俊


东京大学原来有位叫小柴昌俊的教授,他主导建设了一个观察中微子的探测器,而且在1987年首次成功地探测到了中微子,大家都觉得这绝对是诺贝尔级别的成果。于是小柴教授自己就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表那天都穿上礼服,坐在家里和媒体一起等好消息。但一年又一年就是听不到小柴昌俊教授的名字,就这么等了好多年,一直等到2002年,76岁的时候才等到。真锅教授今年90岁,他还是等到了。


村上春树


其实大家还有一位很熟悉的人,叫村上春树,不知道已经等了多少年,好在年纪还不算大,只有72岁,即便今年等不来也还能等下去。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1711498




医学传奇:一个本科生,2年就拿到“史上最快诺奖”的医学成果,日本教授90岁才等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