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笔记(6)——先验感性论(1)

2023-07-08 09:33 作者:青芥芥芥芥  | 我要投稿

康德专题研究--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

        一般认为人类的认识有两个层次,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前者比较低层次,通过经验、后天得到的,后者是先验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康德将先验与感性调和,提出了先验感性论(Die transzendentale Asthetik)。

        Asthetik本为希腊语,意为感性。18世纪德国美学界人物鲍姆嘉通(Baumgarten)把古希腊词Asthetik重新启用,将感性翻译为美学。鲍姆嘉通是大陆理性派的,他最早认为感性认识不算认识,它只能算一种美学,是一种关于鉴赏的学问。Asthdtisch也被翻译为美学的、审美的。从日本学界传入时中国时最早翻译为美学。

        康德认为Asthetik应该还原为感性学,不应该代表美学。康德认为审美问题是心理问题,艺术问题是工艺技术问题,都不是哲学问题。感性的哲学学问体现在“先验”的意义上。

        感性与先验又是如何调和的?我们首先来考察先验(transzendentale)与先天(a priori),从用法来考究这两词的区别。先天的,一般是指“经验之前的”,例如形式逻辑、数学的基本原理、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先天不等于天赋,不是天生的,而是知识之前的,经验之前的。先验也是经验之前的,康德认为先验与先天的不同在于,先验的知识也是先天的,先验知识包含于先天知识之中。但是先验知识是专门用来探讨先天知识如何得以称为知识的。先验知识讨论的是先天知识如何用于经验之上,探讨的是先天知识的来源、作用方式、运用范围等。与先天相对的就是后天(postriori),相比之下后天不如先天,它只是一个逻辑层次的问题。先验总是涉及后天经验对象,先天知识与后天经验通过先验知识链接起来。

        例如,形式逻辑是先天知识而非先验知识(前面已讨论)。再例如“范畴”只能是先天的,而不能是先验的,因为范畴本身只是一个概念,不能用于探讨经验对象之上,而探讨范畴如何应用于经验对象之上的学问才能是先验的。先验分析论就是讨论先天的范畴如何应用于经验对象之上的。

        transzendent,译为超验。超验是意译,是超越经验的。在中世纪transzendent与transzendentale是混为一谈的,这意味着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是不分的,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transzendentale)和神学(transzendent)通常被认为是一回事。后来(中世纪)哲学学界认为第一哲学是探讨哲学问题的前提,探讨任何哲学问题都要先弄明白第一哲学;而神学是形而上学的学问,亚里士多德将神(Nous)理解为理性、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关于思想的思想,关于神的思想。第一哲学是面向神学的,神学是面向彼岸世界的。

        先验不是仅仅是先天的东西,而是探讨先天的东西如何可能,先验不是表象,不是概念,不是直观形式,是探讨表现、概念、直观形式如何动起来,如何起作用,如何参与认识构成认识。每当康德使用先验时,便带有他的认识论含义。而涉及物自体时,康德便使用超验。

        先验感性论是先验的感性论,即探讨感性论里先验的原理。通常认为感性认识是后天的、被动的,但是康德认为感性中包含先天的成分。例如,数学中的时间与空间就是感性中的先天成分,脱离了时空,人是无法进行感知活动的。被动的感性认识里已经存在了先天成分。时间与空间就是我们主观中的先天直观形式。


学习笔记(6)——先验感性论(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