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状态理论第三课:创作的崇高目的与意义是使个体达到绝对平衡状态
自我调节下的个体状态由极差到极好的变化过程:个体绝对失衡状态→个体不太绝对的失衡状态→个体包含多种不平衡的相对平衡状态→个体包含少种不平衡的相对平衡状态→个体绝对平衡状态
大家好,我是老迷路。
之前我们已经讲了自我是调节个体状态的最核心最高级的工具,且自我创作是自我为了调节个体状态所进行的活动。
理想情况下,在自我调节这一因素的影响下呢,个体状态是有一个由极差变成极好的过程的。
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从左到右分成几个阶段,其中最左边,个体最差的状态,我们称之为个体的绝对失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自我也应该荡然无存了。个体此时要不就是个是植物人,要不就是个丧尸兽人,总之人性丧失殆尽。
相比这种绝对的混乱,接下来的是个体的不太绝对的失衡状态。个体此时要不就是个疯子,要不就是个痴呆。当然偶尔个体的自我偶尔还是会灵光乍现的。
再接下来的阶段,是个体的包含多种不平衡的相对平衡状态,这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状态。
再之后的阶段,就是个体的包含少量不平衡的相对平衡状态。
最后呢,就是个体的不受任何矛盾冲突影响的绝对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自我已经彻底完成了自身的任务。自我已经使个体做到了完全合一,使个体进入了完美之境。到这种状态下之后,个体自身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言说的(创作)了,什么作品也不会使他感动了。
这里显然自我调节的终极目标是使个体达到绝对平衡状态,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创作的崇高目的与意义当然也是使个体达到绝对平衡状态。
那么现实中的创作符不符合这个推论呢?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好,就讲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