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相处舒服的背后,都是不动声色的成全
转载自公众号《洞见》
《道德经》有言:善行,无辙迹。
真正让人舒服的人,都懂得不动声色地释放自己的善良,给予他人恰到好处的成全。
01、
成全他人的利益
稻盛和夫说:利他,则自利。
摒弃自私自利的心理,成全别人的利益,这种利他的精神最终仍会惠及自己。
在佛教故事中,有一种共命鸟。这种鸟只有一个身子,却有两个头。
有一天,其中一个头在吃美果,另一个头则想饮清泉。清泉离美果的距离较远,而吃美果的头又只顾自己,不肯满足对方的要求。
于是想喝清水的头十分愤怒,一气之下在心里计划
: “好吧,你吃美果却不让我喝清水,那么我就吃有毒的果子。”
结果共命鸟中毒身亡,两个头同归于尽了。
其实,如果那只鸟的一个头能够先让另一只喝到水,再去吃美果,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可惜,一心为己不愿照顾他人需求的它,最后落得此般结局。
人有时候和这两只鸟一样,既不愿意让自己的利益受到一点点损失,又不愿成全别人。
所以到头来自己也是一无所获。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为人处世,永远只想着自己,往往会带来人我两输的结果。
遇事替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不只会造福他人,自己也会受益无穷。
02、
成全他人的体面
哈佛大学的一项心理研究表明:
人们总是会在发现和纠正别人的错误中获得心理愉悦,他们渴望指出别人的错误。
但往往忽略了一点:几乎每一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不愿意被人发现并指出自己的错误和缺陷。
与人相处,在别人出现错误或是发生尴尬的时候,管住自己的嘴巴,不把事情点破,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难得的修养。
张爱玲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后母的心》,文中把她和继母相处的一些细节与心情描写得入木三分。
她的继母孙用蕃无意读到后,颇为感动。
认为这篇文章是特地为她而写的,一有亲友到家里来,她就把这篇文章的大意说给大家听。
尤其喜欢把这件事念叨给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听。
实际上,张爱玲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并没有讨好继母之意。
张志沂对此心知肚明,但为了维护孙用蕃的颜面,不让她难堪,每次都随声附和,从来不直接说破。
看透是智慧,不说是情商。
真正高情商的人,永远懂得照顾他人的自尊心。
适时缄口,明知不问,看穿不言,为人留一份体面。
https://mp.weixin.qq.com/s/oMTtiB1eooQ_WZ5duwx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