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eva的一点感想总结

2023-07-29 00:00 作者:Pataphysicien  | 我要投稿

写这样一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距我的童年过去十多年了。
但是我依然很喜欢eva的tv版,尤其是在前两年差不多吃透了这部作品之后,依然觉得这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小知识分子来说,这部作品简直是一封情书。

话说回来,Eva的红火,放在现在,我觉得应该是蛮出人意料的,在当时可能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日本的环境需要这样一部作品,来表现当时日本社会普遍面临的困境。

Eva的大背景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是尼采高呼的上帝死了之后,关于人的存在合理性的问题。

对此,克尔凯郭尔的解答是将人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感性、理性和宗教性(审美、伦理、宗教)。
1. 感性的人是享乐主义者,他们主观而有创造力,对世界没承担、没责任,觉得人世间充满可能。
2.理性的人则是现实的,对世界充满承担和责任,清楚明白人世间的道德、伦理规则。因此,有别于感性的人,理性的人知道世界处处设限,充满着不可能或疑问。理性的人就只有放弃或否认,并永远为失去的东西而悲伤。
3. 宗教性的人,则是在理性的基础上,依靠信仰的飞跃(人类补完计划),用信念的力量战胜疑问和理性上通常认为不可能的事(哲学的尽头是科学,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现代社会的发展印证了这位先知的预言,百年之后,阿多诺们发现:启蒙的理性精神照亮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轨迹,而工业化社会(启蒙的结果)则用工具理性加固了秩序作为非理性的统治地位。对工业社会中渺小的个体而言,过分压抑存在的结果是,个体难以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在这种社会体制下,个人无法独立地实现其价值,而只能选择依附于他人(社会),由此,他人便成为了一种体味(萨特在《恶心》中的说法)、一种致死的疾病(克尔凯郭尔的说法。这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颓废文化盛行的主要成因。

据此,在庵野秀明看来,当时的日本(东方)社会(科学的世纪)就是一局僵死的尸体。

回到剧情的设定。
中世纪的上帝死了,引发了第一次冲击,人类社会由感性统治的中世纪进入科学统治的现代社会。(我脑补的第一次冲击)
科学的上帝死了,引发了第二次冲击,人类社会由现代社会进入作者构想的新世纪(宗教的世纪)
南極大陸上发生大爆炸,造成南极的冰川融化、地軸扭曲,随之而来的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异常,加上后来引发的战争等因素,導致世界人口减半。随着接连不断的大规模战争结束,各国军队编入“国联”军队。此次侵袭人类的大灾难被称为第二次冲击 。

人物的大致设定:
淀原堂:旧时代(工业时代)的代表、现实主义的掌权者。
淀真嗣:工业时代的遗腹子,迷茫困惑的逃避现实者。
明日香:用争强好胜的外表掩盖内心柔弱的刺猬。
绫波丽:新时代的救赎者。
使徒:似有他人在真嗣的内心世界投下的影子的映射义。
 At field:借鉴了萨特,自我和他人之间存在的藩篱的说法。

几个小彩蛋:
第4集    《豪猪的困境》取自叔本华
第16集     《致死的疾病》 直接拿了克尔凯郭尔的同名著作命名。
第22集   《希望仍在继续的疾病》,后改名为泪  来源也是克尔凯郭尔的这本著作。

第25集 《Do you love me》 取自存在主义精神分析(萨特开创的精神分析分支)学家 连恩
同名诗集,wikipedia 说的,我真不知道。。。
p.s 我记得还有个萨特那句“他人即地狱”的过场,但是没高兴找。。。

回到剧情解析,无论真嗣还是明日香,都是旧时代的人,先天环境逼迫他们放弃选择的意识,而成为依附他人而存在的附属物。对他人的依附在明日香和真嗣身上表现为肯定与否定的两种不同形态。
      明日香以一种为我的角度,觉得自己具有价值,他人应当依附于自己。
      真嗣则是以一种为他的角度,觉得自己缺乏价值,应当依附于他人。
两位主角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这也是他们能够相互理解,因而彼此接近的原因。
但是两位主角也都需要通过成长走出这样的困境,明日香需要价值破灭的瞬间完成认识上的飞跃,而真嗣需要建立对自我的认可来走出自我放逐的困境。

   他们需要明白:价值从来都是由自己决定而非由他人所赋予。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庵野秀明对真嗣有着更多的偏爱,在tv版的剧情中,庵野秀明一直借助真嗣去探讨自我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前者,涉及表象与本质的现象学争论,后者,则涉及价值指向的立场。

  第十六集的标题,“致死的疾病”取自克尔凯郭尔的同名著作,来源于《圣经》约翰福音 第十一章第四节:“约翰听见就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神的荣耀,叫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
    致死的疾病在克尔凯郭尔同名著作的序言中被定义为“绝望”,而死被定义为“最严重的精神上的糟糕状态”。

    一切意识都是对象的意识,在克氏看来,“我”就是把表层的自我联系到深层自我的关联。

    表层的自我即自我的表象,即过去表象之综合,深层的自我则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为他人所建立的“自我”,另一为“我”所真正希望成为自己的“自我”。

    “我”不能正确地从表层的自我关联到理想的自我,这就是克氏所认为的绝望的来源。

绝望则由此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形态

1. 没有意识到深层次自我的存在,否认有一个深层次的自我存在,因而是最没有希望的绝望

2. 意识到了深层次他人建立的自我的存在,但不愿意成为那个深层次的自我。(23集说的就是这个)

3. 否定那个由他人所建立的深层次的自我,而是要成为自己建立的那个深层次的自我。(动画24,25说的)

  人类补完计划,在极端理性主义的淀真唯看来,是集合全人类头脑的运力,所制造的超级计算机,这是一个科学的计划,也是集体主义的自然主义进化观下所得出的结论。然而在庵野秀明看来,个体的存在价值才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当个体放弃自我,成为异质化的工具主体后,也就丧失了思维、判断的能力,科学的进步观念也就因此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将,人类补完计划更应当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进化过程。
   在我看来,科学用形式逻辑的语言建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分类计算法则。但是,科学也因此丧失了对个体“我”的自我指涉特征,做出进一步判断的能力,这也是最终真嗣战胜淀原堂的原因。

   在日本为首的东方社会,人自身往往和社会绑定,人这样一个物种,是否能脱离他人的依附,走向自立,始终是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使徒,与其说是外来物种,不如说是恐惧在真嗣君心中投下的影子,在物质上消灭它的同时,更最重要的是需要和自己和解,消除自己与邻人之间存在的藩篱(at field)。
  在剧情中,真嗣君需要面对来自对来自他人对自我的冲击,包括来自亲人的恐惧(与父亲不和的观念)、对朋友的恐惧(同学之间的冲突)、对纯粹的爱的恐惧(绫波里)、对在意的人恐惧(明日香)。  这部作品的主旨,就是教会人克服各种形式的恐惧,告诫当时的颓废的日本青年自立。

  最后,提一个小缺点,剧情的最后用意识流嫁接存在主义,用精神分析表现人物的性格成因,在我看来,显得火候还没那么到位。用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弱点,还是会显得有些仓促无力。题外话,著名电影,红蓝白三部曲,有类似手法的处理,到现在为止,我都觉得这是难以超越的标杆。


   以上是eva大致的一个剧情设定和创作的首发,用克尔凯郭尔作为人物原型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讨我喜欢的设定。


关于eva的一点感想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